品名 | 藏名:周熱
|
漢語拼音 | LONGGU
|
拉丁名 |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本品以古代哺乳類動物化石入藥。
|
動植物形態(tài) | 本品為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動物,屬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主要為哺乳動物,如象、犀牛、三趾馬、駱駝、羚羊等的骨骼化石,是陸相大型動物群。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主產于西藏、青海、甘肅、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山西、吉林等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活在溫暖環(huán)境中。主要產于第三紀沉積巖(泥質巖、粉砂巖)及第四沉積物中。經地殼活動,與砂、泥質混合堆團,結成化石或巖層。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采得后,盡快刷去泥土,用紙糊上,避免剛出土的龍骨風化后變成碎塊。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1.龍骨:呈骨骼狀或已破碎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黃白色、灰色或淺棕色,較平滑,有的具紋理或裂隙,或具棕色條紋和斑點。質硬,斷面不平坦,色白,細膩如粉質,在關節(jié)處有多數蜂窩狀小孔。吸濕性亦強。氣味均無,以質硬,色白,吸濕力強,以舌舐之吸力大者為佳。無吸舌力和無吸濕性者不可供藥用。 2.五花龍骨:呈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亦可見圓柱狀或破開的圓柱狀;長短不一,直徑6~25cm。全體呈淡灰色或淡黃白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的花紋,可見層狀結構,質脆,體較輕,易剝落而散碎。吸濕力很強,以舌舐之有吸力,氣味均無。以體輕,質脆,分層,有藍灰、紅、棕色的花紋,吸濕力強者為佳。在龍骨中,以五花龍骨優(yōu)于龍骨。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龍骨為中醫(yī)常用藥材,其加工方法供參考。
生用尤骨:刷凈泥土,打碎,即可入藥。
煅龍骨:取潔凈的龍骨放在無煙火爐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放涼取出,搗碎備用。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鈣有鎮(zhèn)靜作用。內服于胃酸即變?yōu)榭扇苄遭}鹽,吸收入血后能促進血液凝固力,增強血管壁的致密性,以阻止血球及血清滲出血管外;同時又有減輕骨骼肌興奮的作用。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澀,性溫。
《新編藏醫(yī)學》:味澀,性溫。
|
歸經 | |
功效 | 止痛,愈瘡,續(xù)骨。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骨折、瘡瘍、腦刺痛、癭瘤、狂犬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9~15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龍骨、青藏虎耳草、藏紅花、裸莖金腰子、狗舌草、鐵棒錘葉、唐古特茛菪、熊膽、赤石脂、波棱瓜子、石榴、冬葵子、唐古特青蘭、苔蘚、螃蟹殼、海金砂、芫荽子、刺蒺黎、蝸牛殼、貓頭鷹毛(炭)、西伯利亞蓼子各等量,唐古特馬尿泡子、硇砂少許。共研為細粉,日服2 次,每次15g,溫開水沖服。治水腫,利尿。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周熱愈瘡瘍,散癭瘤。本品為地下的、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的、粘舌而硬的、脛骨石化為晶的、形狀多種的骨骼,有的狀如食肉動物的犬齒,有的狀如鹿角,背柱很長,尾骨細小,這為正品。多與其他動物骨骼相混淆。 龍骨,據調查,各地藏醫(yī)主要使用古象和恐龍的化石,目前也有使用市售者,為多種古代哺乳動物的化石。 |
藥物應用鑒別 | 龍骨與磷灰石、方解石的鑒別要點如下:
磷灰石:Ca(5)(PO(4))(2)(OH、F、Cl)六方晶系隱晶質,依古生物骨骼結構產出,又稱磷鈣石。疏松集合體中或有晶形為小棒狀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帶油脂狀的土狀光澤或似瓷狀光澤。硬度3。
方解石:呈粒伏,與雛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含量約1%。
|
網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