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扎果
|
漢語拼音 | JIYEHUORONGCAO
|
拉丁名 | 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et Franch.) Bea- uv.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戟葉火絨草的干燥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分枝短縮,有數(shù)個至十余個簇生的花莖和少數(shù)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無蓮座狀葉叢。莖高10~80cm,稍細弱,草質(zhì),或下部木質(zhì),有分枝,被蛛絲狀密毛或灰白色綿毛;腋芽在花后常生長成葉密集的分枝。葉寬或狹線形,長10~40mm,寬1.3~6.5mm,基部較寬,心形或箭形,抱莖,邊緣波狀,平或反卷,頂端圓或稍尖,有明顯的尖頭,上面被灰色綿毛狀或絹毛狀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葉多數(shù),與莖上部葉近等長,較寬,較花序長2~4倍,披針形或線形,頂部圓或稍尖,基部稍狹,兩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開展成密集或稍疏散的星狀苞葉群。或有長花序梗而成數(shù)個分苞葉群。頭狀花序直徑約4~5mm,5~30個密集,稀單生?偘L3~4mm,被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小花異形,雌花少數(shù),或雌雄異株。雄花漏斗狀,雌花絲狀。不育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冠毛白色,基部稍黃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北部,云南、陜西、貴州、湖南等地也有分布。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灌叢和草地。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6~7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6~7月采集全草,洗凈泥土,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須根眾多,表皮黑褐色,內(nèi)為黃白色。根狀莖分枝短縮。莖圓柱形,基部稍木質(zhì),質(zhì)脆,密被灰白色綿毛;腋芽生長成葉密集的小分枝。葉多反卷皺縮,完整者展開后呈寬或狹線形,頂端有明顯的尖頭,上面被灰色綿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葉狹披針形,與莖上部葉近等長,兩面密被灰白色茸毛。頭狀花序多密集,冠毛白色。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1.莖(1.5mm)橫切面:表皮細胞一列,類方形、徑向長方形,外被角質(zhì)層和眾多的非腺毛,表皮下方為1~2層厚角組織。皮層狹窄,由4~7列薄壁細胞構(gòu)成,細胞呈切向延長,胞壁呈皺縮狀。內(nèi)皮層凱氏點明顯,細胞較大,扁方形。外韌型維管束連續(xù)排列成環(huán);韌皮纖維環(huán)列,僅篩管非木化;木質(zhì)部密集纖維群。髓占莖的1/2強,薄壁細胞多角形,中央為空腔;有時可見草酸鈣晶體。 2.葉橫切面:表皮被角質(zhì)層及密集的多細胞非腺毛和少數(shù)腺毛;上表皮細胞扁方形或類方形,下表皮細胞扁圓形或類方形,較小。柵欄細胞1 列,長柱狀;海綿細胞4~6層,多角形,細胞間隙大,薄壁細胞中分布有黃綠色草酸鈣晶體。葉脈表皮下有少量厚角細胞,下表皮內(nèi)稍多;皮層細胞較大,4~6層;外韌型維管束類圓形;韌皮部呈新月形,本質(zhì)部導(dǎo)管徑向排列。 粉末鑒別:灰綠色。多細胞非腺毛極少,均碎斷;完整者由1~5細胞構(gòu)成,頂端1~2細胞甚細長,直徑6~10μm,細胞壁厚,胞腔呈長縫狀;基部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直徑13~18μm,細胞壁厚2.5~6μm。腺毛少見,棒槌狀,柄部3~5個細胞構(gòu)成,扁方形,直徑10~15μm;頭部細胞類圓形或半圓形,直徑15~19μm,完整者長43~54μm。葉碎片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長多角形,內(nèi)含細小的草酸鈣晶體和密被非腺毛和少數(shù)腺毛;下表皮垂周壁略厚,淺波狀彎曲,不定式氣孔長圓形,長17~23μm,直徑12~15μm,副衛(wèi)細胞5~6個;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莖表皮細胞細長條形、類長方形,壁平直,稍厚,細胞內(nèi)充有細小的草酸鈣晶體;具氣孔和非腺毛,有時可見類圓形毛茸環(huán)痕。草酸鈣晶體無色或淡黃綠色,類方形、不規(guī)則形、三角形,直徑2.5~18μm。冠毛為多列性單細胞分枝毛,細胞細長,先端斜向銳尖,壁薄,微木化,直徑7~11μm。木栓細胞淡黃色,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厚3~7μm,直徑17~28μm。果皮石細胞黃色,細胞柵狀,成片或散在,長62~110μm,直徑15~26μm,壁厚8~13μm,木化,孔溝明顯,胞腔較大。纖維成束,多碎斷,細胞細長,直徑6~ 13μm,壁厚,木化,胞腔線形。導(dǎo)管為螺紋、孔紋導(dǎo)管,直徑7~18μm。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淋巴消炎散:山礬葉,兔耳草,小檗皮,火絨草,鐮形棘豆。
|
藥性 | 味澀,性平。
《藏藥配方新編》:味澀,性平。
《青藏高原藥物圖鑒》:味淡,性微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疫癘、礦石配合毒、肉瘤。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淋巴消炎散:山礬葉150g,兔耳草175g,小檗皮150g,火絨草150g,鐮形棘豆150g。粉碎成細粉,混勻,即得。用于淋巴病?诜,每服3g,每日2~3次。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扎托治疫癘,解礦石合毒。本品分為正品、次品、矮小品三種,正品冠厚,花壯,絨短,治肉瘤;次品生長在草甸和沼澤邊上,葉重疊,花淡黃色,治疫癘,解礦石合毒。讓鈞多吉說:大、小扎托治療吉祥天母瘟,有止血之效,扎果可治肉瘤。扎托分為扎永、扎瓊、扎果三種,根據(jù)藏本草描述特征,將分別收入,扎果即本品,生于高山和亞高山林地,花序密集,外被具密茸毛的苞葉群所包圍等特征與《晶珠本草》描述相符。今各地藏醫(yī)與資料記載,對扎托未進一步區(qū)分,均分別用菊科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 Br. ex Cass.的幾種原植物,如云南迪慶用本品和毛香火絨草Leontopodium stracheyi(Hook.f.)C.B.Clarke ex Hemsl.;青海、甘孜以及《藏漢大辭典》用火絨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um (Willd.) Beauv.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