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塞吉撥喔
|
漢語拼音 | SIGUAZI
|
拉丁名 | 1.Luffa cylindria(L.) Rocm.; 2.L.acutangula (L.) Roxb.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棱角絲瓜的干燥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絲瓜:一年生攀援狀草本。莖柔弱,粗糙,卷須稍被毛,2~4叉。葉柄強壯而粗糙;葉片輪廓三角形或近圓形,通常掌狀5裂,邊緣有小鋸齒。雌雄同株;雄花序總狀,花生于總花梗的頂端。雌花單生,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cm;花冠黃色,輻狀,直徑5~9cm,裂片矩圓形;雄蕊5,花初開放時花藥稍靠合,后完全分離,藥室多回折曲;子房長圓柱狀,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長15~50cm,有縱向淺槽或條紋,未熟時肉質(zhì),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網(wǎng)狀纖維,十分成熟后,由頂端蓋裂;種子黑色,扁,邊緣狹翼狀。 2.棱角絲爪:形態(tài)與絲瓜相似,唯后者卷須常3分叉。葉片5~7淺裂;ㄝ嗔哑瑢捙樞危恍廴3,花絲分生,基部有髯毛。果實棍棒狀;種子較厚,黑色,有網(wǎng)狀紋飾,無狹翼狀邊緣。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絲瓜:分布于世界溫、熱帶地區(qū);中國普遍有栽培。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絲瓜:花期5~7月,果期6~9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秋季果實老熟后,采集種子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種子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干燥種子呈扁平的橢圓形,長約1.2cm,寬約7mm,厚約2mm。種皮灰黑色至黑色,邊緣有極狹的翅(絲爪)或無(棱角絲瓜),翅的一端有種脊,上方有一對呈叉狀的突起。種皮稍硬,剝開后可見有膜狀灰綠色的內(nèi)種皮包于子葉之外,子葉2片,黃白色。氣無,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湯劑,滴耳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毒性:對魚有很強的毒性,對蛙的最小致死量0.2g/kg,醇浸膏1mg/kg可使狗致死。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犬,蛙。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糙。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用于赤巴病,引吐以及中毒癥。
|
用法用量 | 口服3~10g,或搗碎外敷。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卵葉橐吾、刺參、大戟、絲瓜子。以上四味配伍,主治赤巴疾病。 方二:絲瓜子、橐吾、光明鹽、蓽茇、都爾吉。以上五味共煎,內(nèi)服引吐,治療培根賽保癥。 方三:絲瓜子、金腰子、橐吾根、砂生槐子、唐古特烏頭等配合引吐,可治熱病引起的頭刺痛。 方四:錫金大戟、高原大戟、橐吾、絲爪子、金腰子、獐牙菜、波棱瓜子等。共研內(nèi)服?芍纬喟娃D(zhuǎn)化的頭病。 方五:白硇砂、藏菖蒲、絲瓜子、白蒜、廣木香各等分。共研細(xì)末,以羊毛包之,蘸蒜汁擠壓滴耳,經(jīng)3日后,以吸筒吸出?芍闻喔D(zhuǎn)化而致的耳聾癥。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絲瓜生態(tài)同波棱瓜;S色,果實狀如椰子被草絲包裹。種子黑色,扁,狀如無頭甲蟲者,質(zhì)佳;白色的質(zhì)中;狀如草絲交錯包裹的質(zhì)劣。功效引吐赤巴病。《形態(tài)比喻》中記載:絲爪子狀如去頭的甲蟲。味苦,性糙,功效解毒。治療如引吐培根、赤巴病。如上所述,經(jīng)查證,其原植物為葫蘆科絲瓜屬的二種栽培植物。其果長柱狀或短棒狀,其內(nèi)充滿由絲狀維管束交織而成的網(wǎng)狀纖維;種子黑色、扁平等特征與原記載吻合。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在青海地區(qū),部分藏醫(yī)用葫蘆科植物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 Spreng.的種子作本品的代用品入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