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折嘎哇
|
漢語拼音 | XIMING
|
拉丁名 | Thlaspi arvense 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十字花科植物遏藍菜(菥蓂)的全草及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全體光滑無毛。莖直立,有分枝。單葉互生;基生葉有柄,通常早枯;莖生葉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鈍或尖,基部耳狀,呈箭形而抱莖,全緣或疏生淺齒,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萼片4,綠色,邊緣具白毛;花瓣4,倒卵形,先端鈍圓,基部漸狹,全緣,雄蕊6,4強;子房扁平,卵圓形,先端微凹,花柱短,柱頭頭狀。短角果扁平,近圓形或橢圓形,長1.3~1.6cm,寬9~13mm,先端凹入,具宿存花柱,基部圓楔形,邊緣有寬3mm的翅,果熟后,果瓣自上而下開裂,呈半月形,假隔膜膜質(zhì),白色;每室有種子5~10粒。種子倒卵形,扁平,熟時黑褐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廣布于全國各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路旁、溝邊、田畔、草坡或麥田中。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4~7月,果期5~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開花盛期,采集全草,洗凈泥土,去凈枯葉,曬干;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部分,曬干,打下種子,除凈雜質(zhì)。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及種子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為帶果全草。莖圓柱形,有分枝,多已切成長短不一的段,直徑1~2mm,灰黃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葉大多數(shù)破碎。頂端有總狀的果序,果實卵圓形而扁平,直徑5~13mm,表面黃褐色或灰綠色,中心略突起,邊緣有翅,中間有一條縱棱線,先端凹入。種子扁卵圓形,長1.5mm,寬1~1.4mm,暗褐色。種臍位于種子略尖的部分,表面具同心性突起的環(huán)紋。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1.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由一層外壁加厚的表皮細胞組成。中果皮為數(shù)層薄壁細胞。內(nèi)果皮由1~2列厚壁細胞組成,內(nèi)被一層表皮細胞。維管束外韌型,外表皮一層,內(nèi)為數(shù)層薄壁細胞,韌皮部狹窄,木質(zhì)部外緣為厚壁細胞,內(nèi)部為導(dǎo)管,最內(nèi)部為圓形薄壁細胞,內(nèi)表皮不清晰。于果皮內(nèi)部可見二膜質(zhì)帶狀物(胎座假隔膜)。種子外部為無色的粘液細胞層,薄厚不等,與種皮外層對應(yīng)鑲嵌。種皮外層為鋸齒形的棕色柵欄狀厚壁組織,中層為近無色的頹廢組織(營養(yǎng)層),內(nèi)為淺棕色的色素層;最內(nèi)層為切向延長的橢圓形淡棕色細胞,壁略加厚。胚乳多為類長方形及類圓形薄壁細胞。子葉表皮細胞1層,外壁略增厚,葉肉細胞呈類長方形,內(nèi)含簇晶(玫瑰晶)、淀粉粒及油滴。 2.花葶橫切片:表皮細胞1層,細胞排列緊密,外被角質(zhì)層,可見氣孔,皮層細胞類圓形,有細胞間隙。具維管束鞘,束鞘纖維相應(yīng)位于韌皮部外側(cè),韌皮部細胞排列緊密,其內(nèi)有數(shù)層類方形木質(zhì)細胞,內(nèi)部為導(dǎo)管,韌皮部與木質(zhì)部導(dǎo)管被黃色木質(zhì)部厚壁細胞隔開,形成放射狀。髓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多角形,有細胞間隙,向內(nèi)漸形成頹廢細胞,中心為空腔。 粉末鑒別:果實粉末:黃綠色,紫外光下觀察顯淡黃色熒光。外果皮為數(shù)層類圓形薄壁細胞。內(nèi)果皮為無色長形厚壁細胞,長可達500~800μm,外種皮細胞為鋸齒形的棕色柵欄狀厚壁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子葉細胞無色長方形或多角形,內(nèi)含簇晶(玫瑰晶),直徑約20~30μm。淀粉粒類圓形,多為單粒,偶可見復(fù)粒,臍點呈點狀或裂縫狀,直徑約5~10μm。草酸鈣簇晶散在,偶可見排列成行,直徑約20~60μm。氣孔不等式;ǚ哿G蛐危呷诇,直徑約20~30μm,表面具細網(wǎng)狀皺紋。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黑芥子甙本身無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刺激性很強,有殺菌作用。亦可用于痛風(fēng),以增加尿酸排泄。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膩。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肺熱、腎熱。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培根木布病、黃水病、肺熱病、腎熱病。種子尚可用于食欲不振。
|
用法用量 | 常配伍用。每次9~12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菥蓂子200g,芒果核、大托葉云實、波棱瓜子、草豆蔻、刀豆、巴夏嘎、紫草茸、刺柏嫩枝、蓬子菜各100g。共研細粉。一次2~3g,一日2次。治龍病、查亞病、腹內(nèi)腫塊。 方二:菥蓂草120g,大托葉云實60g,山礬葉45g,紫草60g,刀豆60g,木鱉子60g,巴夏嘎15g。共研細粉。一次2~3g,一日2~3次。治腎熱、睪丸腫脹。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