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Ma nuang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策都木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
草本狀小灌木,高30~70cm。木質莖匍匐臥于土中;草質莖直立,黃綠色,節(jié)間細長,長2~4(~6)cm,直徑1~2mm。鱗葉膜質,鞘狀,長3~4mm,下部1/3~2/3合生,圍繞莖節(jié),上部2裂,裂片銳三角形,中央有2脈;ǔ慎[球花序,雌雄異株,少有同株者;雄花序闊卵形,通常3~5個成復穗狀,頂生及側枝頂生,稀有單生,苞片3~5對,革質,邊緣膜質,每苞片內各有1雄花,雄花具無色膜質倒卵形筒狀假花被,雄蕊6~8,伸出假花被外,花藥長方形或倒卵形,聚成一團,花絲合生1束;雌花序多單生枝端,卵圓形,苞片4~5對,綠色,革質,邊緣膜質,最上1對合生部分占1/2以上,苞片內各有1雌花,雌花有厚殼狀假花被,包圍胚珠之外,珠被先端延長成細長簡狀直立的珠被管,長1~1.5mm。雌花序成熟時苞片增大,肉質,紅色,成漿果狀。種子2枚,卵形;ㄆ5月,種子成熟期7月。
生于干燥高地、山岡、干枯河床或山田中。分布于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
2.木賊麻黃 Ephedra equisetina Bge.
小灌木,高70~100cm。木質莖粗大,直立;草質莖節(jié)間纖細而短,通常長1.5~2.5cm,直徑1~1.5mm。鱗葉膜質鞘狀,下部3/4合生,上部通常2裂,鈍三角形。雄花序多單生,或3~4集生于節(jié)上,有苞片3~4對,基部約1/3合生,假花被窄倒卵形,雄蕊6~8;雌花序單生,常在節(jié)上成對,花序窄橢圓形,苞片3對,最上1對約2/3合生,胚珠1~2,珠被管長1.5~2.5mm,常略彎曲。雌花序成熟時成肉紅色漿果狀,有短柄。種子多為1枚,窄長卵形;ㄆ6~7月,種子成熟期8~9月。
生于干燥山地及山壁石縫中,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四川等地。
3.中麻黃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灌木,高lm以上。莖枝粗壯,草質莖對生或輪生,常被白粉,節(jié)間長3~6cm,直徑2~3mm。鱗葉膜質鞘狀,下部2/3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鈍三角形或三角形。雄花序數個簇生節(jié)上,卵形,苞片3片1輪,有5~7輪,或2片對生,共有5~7對,假花被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5~8,花絲完全合生,或大部分為2束;雌花序3個輪生或3~5對,最上三輪或1對苞片有雌花2~3,珠被管長1.5~2.5mm,常螺旋狀彎曲。雌花序成熟時紅色肉質,常被白粉。種子2~3。
生于多沙地帶、沙漠或干燥山地。分布于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較干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長,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黏土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及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應采取成熟飽滿的種子,條播或穴播,條播開淺溝,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種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澆水,約經15d出苗,不需間苗,應注意松土除草。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進行,將植株挖出,根據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成5~10株,選擇高燥的地塊,作成平壟,開溝,行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將土壓實后澆水。
田間管理 苗期和生長初期應適當澆水,苗高6~8cm后,澆水不宜過多。每年春季返青前畝施廄肥1500~2000kg。
|
采收加工 | 8~10月間割取綠色細枝,去凈泥土,放通風處晾干或晾至6成平時,再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1)草麻黃 莖呈細長圓柱形,少枝,直徑1~2mm,有的帶少量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的縱棱線,觸之微有粗糙感。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6cm。節(jié)上有膜質鱗葉,長3~4mm,裂片2(稀3),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聯合成筒狀,紅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周邊綠黃色,髓部紅棕色,近圓形。氣微香,味澀、微苦。
(2)木賊麻黃 具較多分枝,直徑1~1.5mm。無粗糙感。棱線13~14條,節(jié)間長1~3cm,膜質鱗葉長1~2mm;裂片2(稀3),上部約l/4分離,呈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孔丶t色至棕黑色。斷面髓部略呈橢圓形。
(3)中麻黃 多分枝,直徑1.5~3mm,有粗糙感。棱線18~28條,節(jié)間長2~6cm,膜質鱗葉長2~3mm,裂片3(稀2),上部約1/3分離,先端銳尖。斷面髓部呈三角狀圓形。
均以色淡綠或黃綠、內心色紅棕、手拉不脫節(jié)、味苦澀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1)草麻黃 表皮細胞外被厚的角質層,脈脊線較密,有蠟質疣狀凸起,二脊線間有下陷氣孔。下皮纖維束位于脊線處,壁厚,非木化。皮層較寬,纖維束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維管束外韌型,8~10個。形成層環(huán)類圓形。木質部呈三角狀。髓部薄壁細胞及纖維均有多數微小草酸鈣砂晶或方晶。
(2)木賊麻黃 橫切面稍呈橢圓形。棱線13~14個。皮層纖維束較多。維管束8~9(~10)個。形成層環(huán)略呈橢圓形。無環(huán)髓纖維。
(3)中麻黃 橫切面通常略呈三角狀圓形。棱線18~28個。皮層纖維束多。形成層環(huán)呈類三角形。環(huán)髓纖維較多見。
粉末特征:草麻黃粉末 淡棕色。①表皮細胞斷面觀呈類長方形,外壁布滿草酸鈣砂晶;角質層厚約至18μm。②氣孔特異,長圓形,側面觀保衛(wèi)細胞似電話筒狀,兩端特厚。③皮層纖維長,直徑10~24μm,壁極厚,有的木化,壁上布滿砂晶,形成嵌晶纖維。④螺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0~15μm,導管分子端壁斜面相接,接觸面具多數穿孔,為麻黃式穿孔板。此外,有木纖維、色素塊、石細胞等。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3種麻黃粉末各5g,加乙醇40m1,冷浸12h,濾過。濾液濃縮至半量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麻黃堿對照品,用乙醇制成l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3種供試品溶液5~10μ1,點于同一硅膠G(青島)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展開,取出后晾干。噴以0.5%萜三酮的丙酮溶液,于110℃烘約10min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斑點。
品質標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guī)定,本品含生物堿以麻黃堿(C1HH15NO)計算,不得少于0.80%。
|
化學成分 | 麻黃含多種生物堿l%~2%,其中主要的是麻黃堿,占總生物堿的40%~90%。木賊麻黃含生物堿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黃堿和偽麻黃堿。中麻黃含總生物堿1.15%[1]。三種麻黃還含麻黃(口惡)唑酮(ephedroxane)[2]。麻黃的揮發(fā)油中含有左旋-α-松油醇2,3,5,6-四甲基吡嗪等多種成分[3]。草麻黃和木賊麻黃還含黃酮苷、有機酸[4]。
|
藥理作用 | 1.發(fā)汗作用 麻黃的水溶性提取物給大鼠灌胃,使足底部水分散發(fā)(發(fā)汗)增加,呈劑量依賴性發(fā)汗作用。麻黃堿灌胃也能促進大鼠足底部發(fā)汗,給貓靜注麻黃堿,使后足跖散發(fā)的水分量增加,這種作用在切斷坐骨神經后消失[1]。麻黃煎劑給大鼠灌胃使汗腺上皮細胞漿內空泡(水泡)有所增加,而配合桂枝后,空泡發(fā)生率顯著增加,說明對汗腺有顯著興奮作用,其發(fā)汗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樞[2]。麻黃揮發(fā)油也有發(fā)汗作用[3]。 2.平喘、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 麻黃的水提取物,麻黃堿或偽麻黃堿,靜注或舌下給藥,對組胺或乙酰膽堿所致犬呼吸道阻力升高,均有顯著抑制作用[4],偽麻黃堿的支氣管擴張作用較弱,約為麻黃堿的1/20[5]。甲基麻黃堿和去申麻黃堿也有一定平喘作用[1]。麻黃揮發(fā)油腹腔注射對組胺豚鼠哮喘也有顯著平喘作用。使引喘潛伏期延長,致喘的豚鼠數減少[6]。揮發(fā)油中平喘的有效成分為2,3,5,6-四甲基吡嗪和左旋-α-松油醇,后者的作用更強[7]。麻黃的水提取物灌胃對SO2所致小鼠咳嗽有抑制作用[8]。麻黃水溶性提取物對麻醉豚鼠氣管機械刺激所致咳嗽的鎮(zhèn)咳作用,相當可待因的1/20;麻黃揮發(fā)油灌胃,能顯著促進氣管排泌酚紅,說明有祛痰作用[7]。 3.利尿作用 偽麻黃堿有顯著利尿作用。麻醉犬靜注0.5~1.0mg/kg,尿量可成倍增加,一次給藥作用可維持30~60min,利尿作用機制可能與腎血管擴張、腎血流量增加有關[9]。偽麻黃堿對輕型實驗性腎小球腎炎犬也有利尿作用[10]。 4.耐心血管的作用 麻黃有擬腎上腺素能神經作用,其水提取物經麻醉犬十二指腸給藥或靜注,均可使血壓和心搏數升高,升壓反應可產生快速耐受性[1]。 5.中樞興奮作用 麻黃堿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治療量即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等癥狀。也可興奮中腦、延腦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11]。 6.解熱、抗菌、抗病毒作用 麻黃揮發(fā)油對實驗性發(fā)熱動物有解熱效果[12]。體外實驗證明,麻黃煎劑、麻黃揮發(fā)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6]。麻黃揮發(fā)油對甲型流感病毒(亞甲型、PR8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2]。 7.其他作用 麻黃水提取物靜注對家兔有利膽作用,腹腔注射可降低大鼠血尿素氮和升高血清膽固醇[1]。麻黃堿可松弛胃腸道平滑肌,抑制蠕動,對胃腸道分泌有抑制作用,對犬引起血糖升高,但作用弱而不恒定[11]。 |
性味 | 味苦、澀,性寒。效鈍、燥、輕、糙。
1.《認藥白晶鑒》:“味苦!
2.《金光注釋集》:“味澀、酸!
|
功效 | 清肝熱,止血,破痞,消腫,愈傷,發(fā)汗。
|
主治 | 主治肝損傷,肝血熾盛,身自發(fā)黃,鼻衄,咯血,吐血,子宮出血,血痢,外傷出血,訌熱,協日熱,毒熱,查哈亞,蘇日亞,腎傷,白脈病后遺癥等。
1.《至高要方》:“止血,清脾熱!
2.《論說醫(yī)典》:“止血,清肝熱。”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陰健,等.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612
(2)Konno C,et a1.Phytochemistry,1979,18(4):697
(3)孫靜蕓.中草藥,1983,14(8):34(4)Ondgenij P,et a1.C A,1989,110:151336e
藥理
(1)劉志.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1,3(4):12
(2)沈映君,等.中藥藥理臨床,1985,1(1):21
(3)郭品責.醫(yī)藥工業(yè),196O,(4):47
(4)Ak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
網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