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Fan mu gua
|
傣藥名 | 麻貴沙保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的果實及根、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番木瓜 Carica papaya 1.
軟木質(zhì)小喬木,高達8m。全株有乳汁。莖不分枝,有螺旋狀排列的粗大葉痕。葉大,聚生莖頂,有長l葉柄,長常超過60cm,中空;葉片近圓形,常7~9深裂,直徑可達60cm,裂片羽狀分裂;ㄈ辄S色,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排成長達lm下垂的圓錐花序,花冠下半部合生成筒狀;雌花單生或數(shù)朵排成傘房花序,花瓣5,分離,柱頭流蘇狀。漿果大,長圓形,長可達30~40cm,熟時橙黃色;果肉厚,黃色或黃紅色,內(nèi)壁著生多數(shù)黑色種子;ㄆ谌。
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低熱河谷、熱壩區(qū)。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南部均廣泛栽培。
|
采收加工 | 果實全年可采,生食或熟食,或切片曬干;根、葉多鮮用。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果實長橢圓形或瓠形,長15~25cm,直徑7~12cm;表面黃棕色或深黃色,有十條淺縱槽。果皮肉質(zhì),有白色漿汁。種子多數(shù),橢圓形,外方包有多漿、淡黃色的假種皮,長6~7mm,直徑4~5mm,種皮棕黃色,具網(wǎng)狀突起。
|
化學(xué)成分 | 青果合多量水瓜蛋白酶(Papain)。果實含蔗糖(sucrose),轉(zhuǎn)化糖等糖類,大量果膠,少量包括酒石酸(tarta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在內(nèi)的有機酸,維生素(vitamin) B1、B2、C,多種胡蘿卜素(carotenoids)類化合物;果實乳汁及種子含微量番木瓜堿(carpaine);種子尚含旱金蓮苷(ghcotropaeo-lin),葉含番木瓜堿,偽番木瓜堿(pseudocapaine)以及大量膽堿(choline)。另含皂苷,番木瓜苷(carposide)。其他尚含微量生物堿:煙堿(nicotine),可鐵林(cotinine),米喔斯明(myosmine)。種子經(jīng)酶水解產(chǎn)生異硫氰酸芐酯(henzyl isothiocyanate)[1]。
|
藥理作用 | 1.蛋白酶作用 木瓜蛋白酶能幫助蛋白消化,亦可腹腔注射防治黏連,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可溶解小血塊,也能溶解黏稠的膿。未成熟果實的漿汁在炭疽病灶中能消化損傷組織,而健康組織不受影響。因此木瓜蛋白酶可用于有壞死組織的創(chuàng)傷及慢性中耳炎,用作溶解白喉偽膜以及燒傷時酶性清創(chuàng)。木瓜蛋白酶是有效的抗原,無論吸入、內(nèi)服、注射及局部應(yīng)用均能發(fā)生過敏[1]。
2.抗生育作用 番木瓜種子氯仿提取物給雄性大鼠灌服能明顯抑制副睪尾精子活力[2]。雄性大鼠長期給番木瓜種子水提取物,無論灌服或肌注,都能引起大鼠可逆的不育作用,而對性欲及毒理學(xué)方面無不良反應(yīng)[3]。
3.抗腫瘤作用 番木瓜堿對淋巴性白血病L1210具有強烈的抗癌活性,對淋巴性白血病P388和艾氏腹水癌則有適度抗癌活性[1]。
4.抗菌和抗寄生蟲作用 番木瓜的肉、種子、果漿以瓊脂平皿法試驗,顯示可抗多種腸道病原菌[4]。番木瓜乳液可抑制白念珠菌生長[5]。番木瓜堿有殺滅阿米巴原蟲的作用,漿汁及木瓜蛋白酶用于驅(qū)除絳蟲、蛔蟲及鞭毛蟲。從種子分離出的異硫氰酸芐酯有驅(qū)蛔作用[1]。
5.其他作用 靜注木瓜蛋白酶可引起組胺釋放,延長凝血時間,發(fā)生休克,果漿中獲得的蛋白質(zhì)有顯著的抗凝作用。番木瓜堿可引起家兔血壓下降[1]。番木瓜堿能降低大鼠心臟搏出量和心臟功能[6]。番木瓜堿抑制貓、兔及豚鼠腸管平滑肌,果實的漿汁對豚鼠子宮有明顯的加強收縮作用[1]。
6.毒性 番木瓜堿對中樞神經(jīng)有麻痹作用,對小鼠及兔子中毒末期引起輕度痙攣,中毒死因主要是呼吸麻痹與心臟功能障礙[1]。
|
性味 | 味甜、微澀,性涼。入水、風(fēng)、土塔。
|
功效 | 健胃,通氣血,止疼痛。
|
主治 | 主治“接崩短嘎,冒開亞毫”(脘腹脹痛,不思飲食),“賀接賀辦”(頭痛頭昏),“賀接冒開”(頑固性頭痛),“攏梅蘭申”(風(fēng)寒濕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果實25~50g。外用:根、葉適量,搗敷;或取汁擦;果實一個,剖開敷或供熱敷于患處。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一冊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8.338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2408
[2]Lohiya N K,et a1.Indian J Exp Biol,1992,30(11):1051
[3]陳惠芳.中草藥,1995,26(2):82
[4]Osato J A,et a1.1ife Set 1993,53(17):1383
[5]Giordani R,et a1.Mycoses,1991,34(11~12):469
[6]Hornick C A,et a1.Res Cummun Chem Pathol and Pharmacol,1978,22(2):277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西雙版納)、(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