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2,13(10):440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白附子6g,黃丹6g,羌活6g,獨活6g,蛇床子6g,輕粉6g,花粉6g,山梔6g,枯礬6g,川烏6g,草烏6g,木通6g,甘松6g,白鮮皮7.5g,狼毒9g,紅花9g,地骨皮9g,透骨草9g,生半夏9g,木賊9g,艾葉9g,花椒15g,皂角60g,料姜石120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局限性硬皮病。 |
制備方法 | 上藥共為細末。 |
用法用量 | 病在四肢末梢者,把煎好的藥汁倒于盆內(nèi),待溫時浸泡患部;皮損發(fā)于頭面、腰背、腹部及四肢近端等處不便浸泡擦洗者,將藥粉用開水拌濕,裝入布袋(布袋大小,以皮損大小及形狀而定)內(nèi)置于患處,上加1熱水袋。日1-2次,每次30-60分鐘,每劑連用3-7日,1個月為1個療程。 |
用藥禁忌 | 局部有破損或高燒患者忌用,孕婦及月經(jīng)期禁用或慎用,嚴(yán)禁內(nèi)服。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局限性硬皮病81例,男39例,女42例;年齡3-60歲,以中、青年居多;病程幾個月至10年以上不等。結(jié)果:患部皮膚色澤、彈性恢復(fù)正常為痊愈,共61例;局部皮膚變軟,彈性有所恢復(fù),但尚有輕微凹陷及萎縮為有效好轉(zhuǎn),共20例;局部皮損變化不大為無效;有效率達100%。用藥時間20日至10個月。本藥無副作用,僅少數(shù)用后可能使疼痛、腫脹暫時加重,停用或縮短熱敷時間或降低溫度即可消失。若用后硬斑處發(fā)癢如蟲行,是治療有效之征,不必停藥。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