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國藥典》(2000年版)。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茯苓50g,赤石脂25g,廣藿香38g,法半夏31g,陳皮25g,厚樸25g,薄荷31g,紫蘇葉31g,僵蠶(姜制)31g,山藥25g,天竺黃38g,檀香25g, 白芷25g,砂仁25g,防風31g,荊芥38g,白附子31g,獨活31g,白芍25g,訶子(去核)25g,蓽茇25g,白術(炒)38g,川芎(酒蒸)31g,木香25g,朱砂47g,天麻25g,香附(四制)25g。 |
加減 | |
功效 | 祛風健胃。 |
主治 | 用于小兒風痰吐乳腹瀉。 |
制備方法 | 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茯苓等26味粉碎成細粉,與朱砂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丸重1.56g,1歲以內每次1丸,1-2歲每次2丸,日2-3次口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本品為棕褐色的大蜜丸;氣香,味甘、辛、辣。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guī)定。 (l)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淀粉粒三角狀卵形或短圓形,直徑24-40μm,臍點短縫狀或人字狀。不規(guī)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guī)則地充塞于薄壁細胞中。石細胞分枝狀,壁厚,層紋明顯。分泌細胞類圓形,含淡棕黃色至紅棕色分泌物,其周圍細胞作放射狀排列。葉肉組織中散有細小草酸鈣針晶,直徑4-8μm。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組織中。內種皮厚壁細胞黃棕色或棕紅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質塊。體壁碎片無色,表面有極細的菌絲體。不規(guī)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 (2)取本品4g,切碎,加硅藻土4g,研勻,加乙醚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芎對照藥材0.2g,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包諸法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藥材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