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大還魂、吊氣還魂、山枇杷
|
漢語拼音 |
shi mian pi pa
|
英文名 |
dictyoneura Paraboea
|
藥材基原 |
為苦苣苔科植物網(wǎng)脈旋蒴苣苔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網(wǎng)脈旋蒴苣苔,多年生無莖草本。根狀莖粗壯,長1.5-2.5cm。葉基生;葉片長圓形、狹長圓形,長7-14cm,寬1.2-4.5cm,先端尖,基部漸下延成柄,邊緣具不整齊的疏鋸齒,上面被綿毛或近無毛,下面密被褐色氈毛,側(cè)脈5-6對(duì),細(xì)脈網(wǎng)結(jié)。花序3-5,從葉絲中抽出,每花序具多花;花序梗長14-17cm;苞片2,長約1cm,被白色綿毛;花萼5裂,裂片線狀披針形,外面被白色綿毛;花冠淡紫色,長1.2-1.5cm,直徑約1c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卵圓形,下唇3裂,裂片相等;雄蕊2,花絲著生于花冠近基部,退化雄蕊3;子房狹長圓形,長約6mm,花柱上部彎曲,柱頭1,頭狀。蒴果線狀長圓形,長2-3cm;ㄆ4月,果期5-6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100-1800m的石山林中或林邊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春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散瘀消腫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跌打骨折;血瘀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或全草:味微苦、辛、性溫,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能。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araboea dictyoneura( Hance)Burtt[Boea dictyoneura Hance]
|
科屬分類 |
苦苣苔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