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牡丹藤
|
漢語拼音 |
cAo mu dAn
|
英文名 |
Root or stem of Tube Clematis
|
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大葉鐵線蓮的全株。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大葉鐵線蓮,基部木質(zhì)。高0.3-1m。主根粗大,表面棕黃色。莖粗壯,縱條紋明顯,密生白色糙絨毛。葉對生,三出復葉,長達30cm;葉柄長4.5-15cm,被毛;小葉片亞革質(zhì)或厚紙質(zhì),寬卵形、卵圓形或近圓形,長6-13cm,寬4-10cm,先端短尖頭,上面暗綠色,近無毛,下面有曲柔毛,脈上尤多;頂生小葉柄長,側(cè)生小葉柄短。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粗壯,有白色糙絨毛,每花下有一個線狀披針形苞片;花雜性,兩性花與雄花異株;花直徑2-3cm;萼片4,藍紫色,窄長圓形或?qū)捑形,長1.5-2cm,寬約5mm,先端常反卷,下半部靠合管狀,外面有白色厚絹狀短柔毛,內(nèi)面無毛,邊緣密生白色絨毛;花瓣無;春蕊多長柔毛;心皮多數(shù),有的白色絹毛。瘦果卵形,長約4mm,紅棕色,有短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達3cm;ㄆ8-9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溝谷、路旁或林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粗大,木質(zhì)化;表面棕黃色。莖圓柱形,多切成段直徑5-8mm,下段莖木化,上段莖草質(zhì),黃綠或綠褐色,具縱棱。葉對生,完整葉為三出復葉,先端小葉較大,寬卵形,長寬均6-13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不分裂或3淺裂,邊緣有粗鋸齒,具柄;側(cè)生小葉近無柄,較小。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粗壯有白色糙毛,花淡藍色。氣微,味微苦。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甘;苦;性微溫
|
歸經(jīng) |
肝;大腸經(jīng)
|
功效 |
祛風除濕;止瀉;消癰腫
|
功效分類 |
祛風藥;祛濕藥
|
主治 |
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腹瀉;痢疾;結(jié)核性潰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手足關(guān)節(jié)痛風。牡丹藤三斤,切細,加紅、白牛膝各一兩,鉆地風(五加科杞李參)二兩,五加皮、紅糖、紅棗各半斤,浸入十斤燒酒內(nèi),密封一個月后,每天早、晚飯前按量各服一次。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Clematidis Heracleifol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C.heracleifolia DC.var.ichangensis Rehd.et Wils.]
|
科屬分類 |
毛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