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si mian mu y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衛(wèi)矛科植物絲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絲棉木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達8m。小枝細長,略呈四棱形,幼枝疏生柔毛。單葉對生;葉柄長1-3.5cm;葉片堅紙質(zhì),橢圓狀卵形至卵形,長4-10cm,寬3-6cm,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細鋸齒,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聚傘花序腋生,1-2次分枝,總花梗長1-2cm,有花3-7朵,花黃綠色,4數(shù),徑約8mm;花瓣橢圓形,花藥紫色,幾與花絲等長,花盤肥大,子房與花盤連合。蒴果粉紅色,深裂成尖銳的4棱,徑約1cm,成熟時4瓣裂。種子淡黃色,有紅色假種皮。花期5-6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貴州。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緣、山麓、山溪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葉含槲皮甙(quercetr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槲皮素-3-α-L-鼠李糖基-7-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α-L-rhamncr-7-β-D-glueoside),槲皮素-3-α-D-木糖基-7-β-D-葡萄糖甙(querceti-3-α-D-xylo-7-β-D-gluco-side)及槲皮素-3,7-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7-diglucosi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漆瘡;癰腫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uonymus maackii Rupr.[E.bungeanus Maxim.]
|
科屬分類 |
衛(wèi)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