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shan shui qin ca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大齒山芹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根細(xì)長圓錐形,單一或少分枝。莖有淺縱漢紋,上部開展,叉狀分枝,除花序;坑卸滩诿,全株均無毛。基生葉葉柄長4-18cm,基部有狂長的柄,邊緣白色;基生葉及莖下部葉輪廓為廣三角形,二至三回三出式分裂,末回裂片闊卵形至菱狀卵形,長2-5cm,寬1.5-3cm,基部楔形,先端尖銳,長尖或尾尖狀,中部以下常2深裂,邊緣有粗大缺刻狀鋸齒,長尖或尾尖狀,中部以下常2深裂,邊緣有粗大缺刻狀鋸齒,常裂至主脈的1/2-2/5,齒端圓鈍,有白色小突尖;莖上部葉有短柄,3裂,小裂片披針形至長圓形,主脈有稀疏剛毛;最上部葉簡化為帶小葉的線狀披針形葉鞘。復(fù)傘形花序直徑2-10cm,傘輻6-14;總苞片4-6,線狀披針形;小總苞片5-10,鉆形;萼齒三角狀卵形,銳尖,宿存;花瓣倒卵形,白色;花柱基部圓墊狀,花柱短,叉開。分生果廣橢圓形,長4-6mm,寬4-5.5mm,基部凹入,背棱突出,側(cè)棱為薄翅狀,與果體近等寬,棱槽內(nèi)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4;ㄆ7-9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草地、溪溝旁、林緣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去其莖葉,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主根常斜生,圓錐形或狹長圓錐形,常分枝,長6-12cm,直徑0.5-1.2cm。表面棕色,具不整齊的縱皺紋,并可見須根及點狀須根痕,近根頭處可見橫環(huán)紋;根頭部較膨大,常見莖殘基及基生葉葉柄殘基。質(zhì)硬脆,折斷面皮部淡棕色或黃棕色,較疏松,多裂隙;木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二十八酸(octacosanoic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谷甾醇糖甙(sitosterol-β-D-glycoside),異東莨菪素(isoscopletin),蔗糖。此外從根的提取物中還分得辛酸(octoic acid),月桂酸(lauric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等。 根含異歐前胡內(nèi)酯(isoimperatorin),氧化前胡精(oxrpeuce-danin),歐前胡內(nèi)酯(imperatorin),朝鮮白芷酮醇(angelikorea-no), 歐芹酚甲醚(osthol)。另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及聚炔化合物。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氧化前胡精有增強(qiáng)離體家兔十二指腸蠕動,抑制家免子宮收縮,減緩離體蛙心收縮,降低家兔血壓和抑制呼吸作用,異歐前胡內(nèi)酯有增強(qiáng)離體家兔子宮收縮,升高家兔動脈血壓,興奮呼吸的作用,有抑制離體蛙心收縮,增強(qiáng)離體家兔十二指腸蠕動等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微甘;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祉中健脾;濕肺止咳
|
功效分類 |
祉中健脾藥;濕肺止咳藥
|
主治 |
脾虛泄露瀉;虛寒咳嗽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Osterici Grosseserrat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stericum grosserratrm(Maxim.)Kitag.[Angelica grosseserratum Maxim,;A. mongolica Franch.; A. Koreana Maxim.]
|
科屬分類 |
傘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