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一口血、金線吊葫蘆、紅白二丸、巖丸子。 |
漢語拼音 | qiu hai tang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Evans Begonia |
藥材基原 | 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通常80cm。地下具球形塊莖。莖直立粗壯,多分枝,光滑,節(jié)部膨大。葉腋間生珠芽;葉互生,葉柄長5-12cm;托葉披針形;葉片斜卵形,長8-20cm,寬6-18cm,先端尖,基部偏斜。兩面生細(xì)刺毛,葉下面和葉柄部帶紫紅色,邊緣有細(xì)尖牙齒;▎涡,粉紅以,直徑2.5-3.5cm;雌雄同株,成腋生的叉壯聚傘花序;雄藥被片4,外2片圓形較大,雄蕊多數(shù),聚成頭狀,花絲成1總柄,花藥黃色,雌花被片5,在內(nèi)的較小,雌蕊1,由3心皮分生,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頭扭曲狀。蒴果長1.5-3cm,上有3翅,其中1翅通常較大。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挖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塊莖含秋海棠皂甙(begonin)[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酸;澀 |
歸經(jīng) | 性涼 |
功效 | 化瘀;止血;清熱利濕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止血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吐血、咯血;衄血;刀傷出血;崩漏;血瘀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淋濁;瀉。晃竿;咽喉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煎湯9-15g;或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或搗汁含瀨。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跌打損傷。 2.《貴州民間方藥集》:止吐血、咯血、刀傷出血。 3.《陜西中草藥》:活血散瘀,清熱,止血止痛。治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胃潰瘍,痢疾,肺癰,崩漏,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 4.《貴州草藥》:活血化瘀,涼血止血。 5. 江西《草藥手冊》:行氣行血,消腫止痛,鎮(zhèn)痙,治瘰疬。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Bischofiae Javanic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egonia evansiana Andr. |
科屬分類 | 秋海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