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ku gua ye |
英文名 | Leaf of Balsampear |
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苦瓜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細柔毛,卷須不分枝。葉大,腎狀圓形,長寬各約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基部收縮,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近于光滑或有毛;葉柄長3-6cm;ù菩弁。雄花單生,有柄,長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腎狀圓心形,寬5-15mm,全緣;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長4-6mm;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長1.5-2cm,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3,貼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單生,有柄,長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紡錘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細長,柱頭3枚,胚珠多數(shù)。果實長橢圓形,卵形或兩端均狹窄,長8-30cm,全體具鈍圓不整齊的瘤狀突起,成熟時橘黃色,自頂端3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扁平,長10-15mm,兩端均具角狀齒,兩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條紋,包于紅色肉質(zhì)的假種皮內(nèi)。花期6-7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新鮮葉含苦瓜素(Momordic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苦瓜素可能即系噴瓜素(Elaterin),后者有二種異構(gòu)體,β-噴瓜素為峻烈的水性致瀉劑(α-異構(gòu)體無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腎炎病人以消除水腫,但劑量不能過大,應(yīng)用次數(shù)不能太多。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止痛藥 |
主治 | 瘡癰腫毒;梅毒;痢疾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成搗汁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李承祜《藥用植物學》:治胃痛,下痢,驅(qū)蟲。 2.《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3.《四川中藥志》:外涂或外洗紅腫瘡毒。 |
考證 | 出自《滇南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Momordicae Charant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omordica charantia (L.)Roem, Luffa acutangula (L.)Roxb. |
科屬分類 | 葫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