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niu er da huang y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皺葉酸模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黃色,有酸味。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淺槽。葉互生;托葉鞘膜質(zhì),管狀,常破裂;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cm,寬2-4.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波狀皺褶,兩面無毛;ǘ鄶(shù)聚生于葉腋,或形成短的總狀花序,合成一狹長的圓錐花序;花被片6,2 輪,宿存;雄蕊6;柱頭3,畫筆狀。瘦果三棱形,有銳棱,長2mm,褐色有光澤;ü6-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福建、臺灣、廣西、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溝邊濕地,河岸及水甸子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4~5月采葉,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枯綠色,皺縮。展平后基生葉具長葉柄,葉片薄紙質(zhì),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6-22cm,寬1.5-4cm,基部多為楔形;莖生葉較小,葉柄較短,葉片多長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截形或楔形,邊線波狀皺褶,兩面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氣微,味苦、澀。 |
中藥化學成分 | 牛耳大黃葉含維生素(vitamin)A[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止咳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熱結(jié)便秘;咳嗽;癰腫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或作菜食。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重慶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Rumicis Crisp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umex crispus L. |
科屬分類 | 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