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qin qian liu y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胡桃科植物青錢柳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10-30m。樹皮厚,灰色,深縱裂。枝條黑褐色,具灰黃色皮孔;髓心薄片狀;冬芽裸露,密生褐色鱗片。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15-30m,小葉7-9(稀5-11)片;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狀卵形至闊披針形,長5-14cm,寬2-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偏斜,邊緣有銳鋸齒,上面有盾狀腺體,下面網(wǎng)狀脈明顯,有灰色細(xì)小的鱗片及盾狀腺體。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葇荑花序3條或稀2-4條成1束,長7-18cm,簇生于短花梗上,雄花苞片小不明顯,2枚小苞片與2-3枚花被片形狀相似,雄蕊20-30枚,有時僅12枚;雌葇荑花序單獨頂生,雌花7-10朵,雌花苞片與2小苞片貼生至子房中部,花被片4,生于子房上端,子房下位,花柱短,柱頭2裂,裂片羽毛狀。果序長20-30cm,堅果,扁球形,直徑約7mm,在中部四周由苞片及小苞片形成革質(zhì)圓盤狀翅,先端有4枚宿存的花被片及花柱;ㄆ4-5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2500m的山谷河岸或濕潤的森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干燥。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小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寬披針形,長5-14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邊緣有鋸齒,上面灰綠色,下面黃綠色或褐色,有盾狀腺體,革質(zhì)。氣清香,味淡。 以葉多、色綠、氣清香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表皮細(xì)胞不規(guī)則形。柵欄組織1列細(xì)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中柱鞘纖維呈環(huán)狀排列。主脈處上、下表皮內(nèi)方有3-4列厚角組織,薄壁細(xì)胞中含草酸鈣結(jié)晶。 粉末特征:綠褐色。①纖維狀石細(xì)胞紅棕色,直徑21-23μm,壁厚7.8-10μm。②上表皮細(xì)胞不規(guī)則形,壁微波狀彎曲,直徑26-52μm,壁厚約2.6μm。③下表皮細(xì)胞長多角形,壁平直,厚2.6-3.9μm,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xì)胞4-5個。④草酸鈣簇晶直徑2.6-26μm。⑤單細(xì)胞非腺毛,直徑約26μm,壁厚5.2-7.8μm。⑥梯紋及網(wǎng)紋導(dǎo)管直徑13-52μm。⑦纖維直徑7.8-18.2μm,壁厚2.6-5.2μm。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止癢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止癢藥 |
主治 | 皮膚癬疾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取汁涂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Cylocaryae Paliur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yclocarya paliurus (Batal.)Iljin.[Pterocarya paliurus Batal.;P.micropaliurus T soong] |
科屬分類 | 胡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