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與附子相似。故名。實非附子類也。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苦而辛微甘。氣大溫。有小毒。純陽。引藥勢上行。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其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干者皺紋有節(jié)。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修治〕 冷熱灰炮裂用。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治心痛血痹。諸風冷氣。足弱無力。陰下濕癢。并風痰面上游風百病。補肝風虛。行藥勢(諸本草) 方書治中風痰飲頭痛。行著痹。痿厥癘風。顫振眩暈。癇悸疝。頭面諸證。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
配伍應用 | 得南星半夏。能豁風痰暴壅而有寒邪者。同膽星全蝎僵蠶鉤藤天竺黃白檀香牛黃。治小兒急驚。 風痰眩暈。頭痛氣郁。胸膈不利。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白附子 與附子相似。故名。實非附子類也。 其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干者皺紋有節(jié)。 味苦而辛微甘。氣大溫。有小毒。純陽。引藥勢上行。 治心痛血痹。諸風冷氣。足弱無力。陰下濕癢。并風痰面上游風百病。補肝風虛。行藥勢(諸本草) 方書治中風痰飲頭痛。行著痹。痿厥癘風。顫振眩暈。癇悸疝。頭面諸證。 感陽氣而生。風藥中之陽草也。所治諸證。皆辛溫善散。而性善升騰之故。(仲淳) 得南星半夏。能豁風痰暴壅而有寒邪者。同膽星全蝎僵蠶鉤藤天竺黃白檀香牛黃。治小兒急驚。 風痰眩暈。頭痛氣郁。胸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石膏煅紅半斤。朱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為末。粟米飯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茶酒任下。 慢脾驚風。白附子半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并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生姜五片。水煎服。亦治大人風虛昏沉。止吐化痰。 上二方。一同石膏。一同黑附。寒熱相反。而皆用之。須參。 〔論〕 東垣謂白附子純陽。引藥勢上行。與海藏補肝風虛之說相合。蓋風之為病。有風淫。有風虛。陰不能為陽之守則風淫。是固病于陽也。陽不能達陰之氣則風虛。是亦病于陽也。皆病于陽。故皆曰病于風耳。歷觀諸方。白附子之治。大約皆陽不能達陰而陰反以病陽之證。又上行之治更多。要不越于風虛。而與風淫之用有別。以淫則陽之戾氣有余。虛則陽之化氣不足也。經(jīng)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其性為暄。共德為和。其用為動。其化為榮。又曰。出地者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若出地之風化不足。是陽不能予之正也。是多陰寒而少暄和。多沉滯而少流動也。陽不能化陰。而陰反以勝陽。即風濕之所由病。其陰之勝陽者。漸以圉陽。俾風化不得流暢。此風疰之所由病。至陽圉于陰者。久而不宣。則風化所郁之處。必致內(nèi)熱以敗陰。而風毒由之以成。陰陽郁復之機。不期然而有必然者。此味先苦以致地。次辛以至天。辛勝于苦。而苦辛之間。兼有甘味。不離中土以達陽。乃能達陽于陰中而還以暢陰也。即或用治風淫。亦不過借以升陽。助風藥而使之散耳。又舉風寒用溫。風熱用涼。多須此味以達陽。實不等諸風藥之專事于散而已。每笑世醫(yī)于風虛諸證。不知益陽達陰。輒投風劑以耗陽竭陰。瞆瞆如是。不反由耗之竭之而益其疾也乎。 〔修治〕 冷熱灰炮裂用。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