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學位)
105101 | 內科學 | |
1 | 膽汁淤積發(fā)生分子機制 | 陳文生 |
2 | 消化系統(tǒng)腫瘤的早期診斷及治療 | 楊仕明 |
3 | 消化道腫瘤 | 郭 紅 |
4 | 胰腺疾病的基礎與臨床;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學 | 趙曉晏 |
5 | 消化系統(tǒng)腫瘤 | 陳東風 |
6 | 胃癌的早期診斷及分子機制研究 | 蘭春慧 |
7 | 支氣管哮喘病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 | 王長征 |
8 | 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征發(fā)病機理及防治研究 | 徐劍鋮 |
9 |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白 莉 |
10 | 肺癌耐藥相關基因 | 周向東 |
11 | 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肺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熊 瑋 |
12 | 肺癌的侵襲轉移及耐藥機制 | 何 勇 |
13 | 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及臨床救治 | 黃 嵐 |
14 | 心律失常的發(fā)病機理、臨床防治及非藥物治療 | 宋治遠 |
15 | 冠心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 胡厚源 |
16 | 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 | 祝之明 |
17 | 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及臨床防治 | 曾春雨 |
18 | 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及防治 | 武曉靜 |
19 | 冠心病的基礎與臨床防治 | 晉 軍 |
20 | 動脈粥樣硬化臨床研究 | 趙曉輝 |
21 | 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及防治 | 王 偉 |
22 | 血管增殖方向 | 王旭開 |
23 | 白血病淋巴癌基礎與臨床研究 | 陳潔平 |
24 | 白血病干細胞 | 高 蕾 |
25 | 造血干細胞移植與造血微環(huán)境的基礎及臨床研究 | 張 曦 |
26 | 難治性血液病診治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 孔佩艷 |
27 | 急性腎損傷 | 張克勤 |
28 | 糖尿病腎病防治 | 馮 兵 |
29 | 糖尿病腎病微血管病變 | 黃云劍 |
30 | 腎小球疾病的免疫機制及調節(jié) | 張靜波 |
31 | 腎臟的損傷修復與再生 | 劉 赤 |
32 | 慢性腎臟病及其心血管病發(fā)病的機制研究 | 趙景宏 |
33 | 急性腎損傷發(fā)生及修復機制研究 | 何婭妮 |
34 | 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 | 祝之明 |
35 | 內分泌代謝疾病發(fā)病機理及診治 | 陳 兵 |
36 | 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的機制與防治 | 鄭宏庭 |
37 | 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防治研究 | 徐梓輝 |
38 | 肥胖及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病機制 | 閆振成 |
39 | 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癥化和生物治療 | 毛 青 |
40 | 肝衰竭發(fā)病機制與臨床治療研究 | 王英杰 |
41 | 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病機制與干預 | 方勇飛 |
42 | 內科學(腎病) | 彭侃夫 |
105102 | 兒科學 | |
1 | 新生兒危重病 | 史 源 |
2 | 兒童哮喘發(fā)病機制 | 廖 偉 |
105104 | 神經(jīng)病學醫(yī)學全.在.線.提供. m.52667788.cn | |
1 | 急性腦血管病損傷的機制研究 | 楊清武 |
2 | 卒中診治 | 陳康寧 |
3 | 慢性低灌注腦白質損傷的炎性機制 | 黃 文 |
4 | 老年癡呆 | 王延江 |
5 | 腦血管疾病 | 李敬誠 |
6 | 神經(jīng)病學 | 帥 杰 |
7 | 神經(jīng)病學 | 周竹娟 |
8 | 慢性失眠癥及其共病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 | 蔣曉江 |
9 | 腦血管疾病 | 張莉莉 |
105106 | 皮膚病與性病學 | |
1 |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發(fā)病機制研究 | 郝 飛 |
2 | 皮膚病與性病學 | 孫仁山 |
105107 | 影像醫(yī)學與核醫(yī)學 | |
1 | 頭頸部及胸腹部疾病磁共振成像研究 | 王 健 |
2 | 分子與功能影像 | 張 冬 |
3 | 神經(jīng)影像學(含分子影像學) | 張偉國 |
4 | 新型超聲治療技術 | 劉 政 |
5 | 超聲分子影像學 | 郭燕麗 |
6 | 超聲診斷與治療 | 李 陶 |
7 | 腹部影像學 | 王 毅 |
8 | 顱腦創(chuàng)傷功能磁共振影像學 | 熊坤林 |
105108 | 臨床檢驗診斷學 | |
1 | 分子生物學實驗診斷 | 府偉靈 |
2 | 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與方法 | 黃 慶 |
3 | 間充質干細胞的基礎與臨床應用 | 李忠俊 |
4 | 醫(yī)學現(xiàn)場快速檢驗關鍵技術研究 | 蒲曉允 |
5 | 分子生物診斷 | 陳 鳴 |
6 | 臨床基因診斷 | 鄧少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