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醫(yī)學啟源》卷下。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
|
主治 | 氣陰兩傷,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多脈虛;久咳傷肺,氣陰兩虧,干咳少痰,食少消瘦,虛熱喘促,氣短自汗,口干舌燥,脈微細弱;或瘡瘍潰后,膿水出多,氣陰俱虛,口干喘促,煩躁不安,睡臥不寧。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①中暑《續(xù)名醫(yī)類案》:陸祖愚治陳元甫,七月間因構(gòu)訟事,忍饑,食冷粥數(shù)碗,少頃即吐出。自此茶飲皆吐,頭痛身熱,咽喉不利,昏冒,口中常流痰液。醫(yī)知為中暑,用冷香薷飲投之,隨吐;又以井水調(diào)益元散投之,亦吐,昏沉益甚。脈之,陽部洪數(shù)無倫,陰部沉微無力。此邪在上焦,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宜涌吐者也。蓋饑餓之時,胃中空虛,暑熱之氣,乘虛而入于胃,胃熱極而以寒冷之水飲投之,冷熱相反,所以水入即吐;即口中流涎,亦胃熱上溢之故也。因用沸湯入鹽少許,齏汁數(shù)匙,乘熱灌之,至二三碗不吐,至一時許方大吐,水飲與痰涎同出,約盆許。即以生脈散投之,人事清爽,諸癥頓減。②脫癥《成都中醫(yī)學院學報》(1979;1:48):周某,女,75歲;高血壓及慢性支氣管炎多年。平素血壓在190-170/110-100mmHg之間,并有頭暈失眠,咳嗽胸悶等。診前約10分鐘,因過勞突感呼吸困難,心悸,頭汗如珠,口噤不語,脈形隱伏,怠緩而結(jié),至數(shù)不清,每分鐘約36次/分。證屬脫證。急取紅參2支(切片),麥冬15g、五味子12g,開水浸泡,白糖為引,徐徐灌入口中,藥盡服,病人始能呻吟,手足擾動。再服即時蘇醒,脈形始現(xiàn),50次/分,仍無力而結(jié),3-5至一止。此元氣復而未盛,原方濃煎作飲,2小時內(nèi)盡服生脈散二劑,神識清楚,轉(zhuǎn)危為安。次日再診,覺頭昏疲乏心跳,六脈弦緩,5-8至一止。血壓140/100mmHg,已進食。仍按原方再進三劑,素食調(diào)養(yǎng),脈形整齊,恢復常態(tài)。③低血壓《四川醫(yī)學》(1981;2:100):口服生脈散加味(粉劑):黨參6g、黃耆6g、五味子2g、麥冬2g,共18g為一人一日量,共研末,每次服6g,每日三次,連服四周為一療程,選擇血壓低于90/60mmHg,排除器質(zhì)性及營養(yǎng)不良者作為觀察對象,共觀察10例(男女各5人),經(jīng)給藥1療程后,收縮壓平均升高14mmHg,舒張壓平均升高6.7mmHg。④心肌炎《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79;6:25):治療心肌炎20例(其中15例經(jīng)多種西藥多療程治療無效而改用本法),顯效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⑤休克《新醫(yī)藥雜志》(1974;3:21):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發(fā)心源性休克20例,其中3例單用西藥治療,死亡1例(33%),而另17例用生脈散注射液治療,死亡1例(5.8%),16例血壓全部回升恢復正常,升壓作用溫和是其特點!督K中醫(yī)》(1980;3:59):以本方治療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藥5分鐘至1小時后開始升壓,顯效率為71.8%,血壓穩(wěn)定時間平均為17.3小時。⑥心衰《中醫(yī)雜志》(1980;12:30):生脈液治療小兒肺炎合并心衰17例,其中1-3天內(nèi)癥狀消失者10例(58.8%),3天以上消失者7例(41.1%),平均消失時間3.81±0.39天,而12例對照組中,3天以上消失者7例(58.3%),1-3天以內(nèi)消失者5例(41.7%),平均消失時間6.08±1.19天,P>0.05。⑦心律失常《中級醫(yī)刊》(1959;9:26):患者女性,73歲,支氣管擴張合并支氣管肺炎,繼發(fā)心力衰竭,采用毛地黃葉粉末內(nèi)服。治療過程中,突然發(fā)生惡心嘔吐,心率38次/分,律齊,血壓降至90/0mmHg,患者疲乏,嗜睡。經(jīng)中西醫(yī)會診,診斷為毛地黃中毒所致心房室傳導阻滯。用人參9g、麥冬9g、五味子3g;連服5劑,心律恢復至56次/分,諸癥逐步緩解。《天津醫(yī)藥》(1978;2:64):用本方配合安他心0.1每日四次,治療室性,房性早博5例,4例痊愈,1例好轉(zhuǎn)!冻啥贾嗅t(yī)學院學報》(1981;2:52):治療心率緩慢型心律失常21人次(15人),其中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癥18人次,伴有二度二型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的雙率枝傳導阻滯3人次。結(jié)果1人次顯效,17人次好轉(zhuǎn),治療有效率為18/21(85.7%)。⑧冠心病。心絞痛《中醫(yī)雜志》(1981;12:67)觀察54例冠心病心氣虛患者應(yīng)用生脈散前后的左心功能改變,用藥前后比較結(jié)果具有顯著性差異!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4;3:40):嚴氏用生脈液治療心血管疾病23例,其中冠心13例,高心6例,肺心3例,心肌炎1例,總有效率為70.1%。其中對改善心電圖異常的總有效率為69.6%,緩解心功能障礙癥狀總有效率為70.4%。⑨肺結(jié)核《中醫(yī)雜志》(1959;9:36-37):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原則治療肺結(jié)核22例,其中心肺型(即心癆與肺癆混合型)用生脈散熬膏治療。經(jīng)四個月后,全部有效,大多數(shù)恢復健康。
|
藥理作用 | 1.鎮(zhèn)靜作用:生脈散有鎮(zhèn)靜作用,能延長小白鼠或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給藥組平均睡眠時間136.6±21.6分鐘,對照組平均睡眠時間為100.3±35.2分鐘(P<0.01)。2.提高耐缺氧能力:生脈散可增加小白鼠對低壓缺氧的耐受能力,給藥組存活率為63.3%,對照組存活率為37.7%,兩組差別顯著(P<0.05)。說明本方能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節(jié)約心肌對氧的消耗。3.抗冠心病作用:家兔經(jīng)結(jié)扎冠狀動脈前降支,造成實驗性心源性休克,生脈散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升壓作用緩慢,給藥組與對照組療效有明顯差異,《中醫(yī)雜志》(1981;6:24):觀察54例有心氣虛表現(xiàn)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心肌收縮時相(STT)及心尖搏動圖,表明該病心氣虛的實質(zhì)與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有關(guān)。應(yīng)用生脈散注射液后,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其正性肌力作用與西地蘭對心臟作用相類似。4.抑制豚鼠心肌細胞膜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新醫(yī)藥學雜志》(1973;10:27):生脈散可抑制豚鼠心肌細胞膜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抑制強度與劑量成正比。其中人參、五味子單味藥亦有抑制作用,而麥冬則無抑制作用,認為生脈散由于抑制心肌細胞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是改善心臟生理功能的途徑之一。5.對2.3-二磷酸甘油酸的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虛證研究與防治老年病會議資料選編》(1982年):觀察靜脈注射生脈散前及24小時后正常人及冠狀患者細胞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變化,結(jié)果表明本方對此可能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動物實驗結(jié)果還表明本方還可以提高缺氧動物的PO2、SO2,設(shè)想可能是生脈散使缺氧機體的攝氧,帶氧能力提高,并將此看成是生脈散益氣作用機理之一。6.抗微循環(huán)障礙作用《遼寧中醫(yī)雜志》(1984;12:36):生脈散注射液對大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微循環(huán)障礙和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病理變化,有一定的對抗和保護作用。不僅可以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還可以阻止血管內(nèi)DIC產(chǎn)生。7.強心機理《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3:56):生脈散是通過多種途徑作用而增強心肌收縮、改善心功能的,其作用途徑至少有四個方面:1.抑制心肌細胞膜Na-K-ATP酶活性。2.改善心衰心肌的能量代謝。3.改善心衰心肌蛋白的代謝。4.興奮垂體-腎上腺功能。8.抗休克作用《天津醫(yī)藥通訊》(1972;11:44):生脈注射液可使在體兔心收縮力加強,對狗急性失血性休克具有升壓作用,并使休克動物趨于安靜!缎箩t(yī)藥學雜志》(1974;3 :21):心源性休克:用耳緣靜脈注射橄欖油的方法,造成家兔心源性休克,對照組存活率為12.5%,預防給生脈散組存活率為75%,兩組差別顯著(P<0.05)。本方主要作用可能是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冠狀動脈循環(huán)。中毒性休克:生脈散能延長家兔阻斷腸系膜上動脈后所致休克的存活時間,給藥組平均存活時間為488.8分,對照組為344.4分,兩組比較,差別非常顯著(P<0.01)。9.毒性研究《中成藥研究》(1980;2:41):生脈散注射液給狗靜滴17-20ml/kg,滴速60滴/分,心電圖及血壓無明顯變化,快速注入(180滴/分),心電圖出現(xiàn)ST段下降;靜脈注射未有溶血現(xiàn)象;小鼠尾靜脈給藥,LD50 34.94±3.51g/kg。臨床每次靜滴400ml,未發(fā)現(xiàn)任何副作用,僅偶有靜脈炎發(fā)生。
|
各家論述 | ①《內(nèi)外傷辨》:圣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參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亦此意也。 ②《醫(yī)方考》:肺主氣,正氣少故少言,邪氣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人參補肺氣,麥冬清肺氣,五味子斂肺氣,一補一清一斂,養(yǎng)氣之道畢矣。名曰生脈者,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故名之。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涌出。若東垣者,可以醫(yī)氣極矣。 ③《古今名醫(yī)方論》引柯韻伯:麥冬甘寒,清權(quán)衡治節(jié)之司;人參甘溫,補后天營衛(wèi)之本;五味酸溫,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濟之理矣。 ④《醫(yī)方集解》:人參甘溫,大補肺氣為君;麥冬止汗,潤肺滋水,清心瀉熱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元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祛暑也。 ⑤《成方便讀》:方中但以人參保肺氣,麥冬保肺陰,五味以斂其耗散。不治暑而單治其正,以暑為無形之邪,若暑中無濕,則不致留戀之患,畢竟又無大熱,則清之亦無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祛暑耳。此又治邪少虛多,熱傷元氣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虛者,可服之。 ⑥《溫病條辨》:汗多而脈散大,其為陽氣發(fā)泄太甚,內(nèi)虛不可留戀可知。生脈散酸甘化陰,守陰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也。以人參為君,所以補肺中元氣也。 ⑦《血證論》:人參生肺津,麥冬清肺火,五味斂肺氣,合之甘酸化陰,以清潤肺金,是清燥救肺湯之先聲。 |
備注 | 生脈湯(《丹溪心法》卷一)、參麥散(《遵生八箋》卷四)、生脈飲(《蘭臺軌范》引《醫(yī)錄》)、人參生脈散(《癥因脈治》卷二)、定肺湯(《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二)、參麥五味飲(《胎產(chǎn)心法》卷下)!队^聚方要補》引《內(nèi)外傷辨》本方用人參、麥冬各三錢,五味子十五粒。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