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金匱》卷上。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除熱癱癇;除熱鎮(zhèn)心。
|
主治 | 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疭,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藥者。
|
制備方法 | 上為粗末,以韋囊盛之。
|
用法用量 | 取3指撮,井花水3升,煮3沸,溫服1升。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用 | 風癇: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fā)例不能言,或發(fā)熱,半身掣縮,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唯合此散,所療皆愈。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千金方衍義》:此方引風內泄,故用大黃兼甘草、桂心、滑石、石膏以化風熱;干姜以為反諜,使火無拒格之虞;紫石英、寒水石以潤血燥;赤、白石脂、龍骨、牡蠣以補其空,絕風火復來之路。 2.《成方切用》:風邪內并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盛,逆歸于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fā)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蕩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 3.《蘭臺軌范》:此乃臟腑之熱,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