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點擊以下文字,可直接到該樓文。陸續(xù)增修中…)
平 緩 強 滑 微 澀(濇) 亂 脫、絕
=====================================
說明本帖使用方法:
一、先點擊以上目錄中要查詢的脈象,
二、到達相應的樓層后,同時按 Ctrl 和 F 鍵,輸入您要查的脈象關鍵字。例如:您想查「[滑」脈,請先點擊目錄上的「滑」字,到達相應的樓層后,
同時按 Ctrl 和 F 鍵,輸入「滑」。因為「滑脈」不只一處,所以要多找?guī)状巍b拧父』、「浮而滑」…等類推?br >
按:如果按步驟一、二,方式進行,則:使用 Firefox 瀏覽器者在按 Ctrl 和 F 鍵時,
Firefox 只會在該樓層進行查詢。IE (6.x版)瀏覽器則不管您在任何樓層進行查詢,它都會跳回 1樓從頭開始查……
建議使用 Firefox !臺灣整合中醫(yī)版之桂林古本《
傷寒雜病論》,書末附有《脈象索引》(該書 313-320 頁),列舉脈象共 30 種,每種脈象下又列舉相關兼脈及條文編號。學友可善加利用。本站校對之電子檔無此《脈象索引》,不過電子檔的方便之處在于可以利用 PDF 的搜索功能查閱關鍵字。
為便于學習,特從民間校對版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PDF 電子檔中,以PDF 本身的搜索功能,搜查出各脈象的條文,貼出來供大家參考。以下采取的方法是「單搜一字」,例如要搜索 「滑脈」,就單搜一個「滑」字,把所有搜索結(jié)果整理出來(排除顯然不是脈象的,如「
滑石」)。為什么不以「脈滑」搜索?因為此法將有所疏漏,例如搜不出「浮而滑」…。
末學的程度不足 ,有些地方無法確定,則是以「寧可搜錯,不可放過」為原則。
例如:【1.1】 …氣獨盛者,則脈強;…
大論中直接提「脈強」之處極少,所以在搜索「強」的時候,除了排除了像「項強」之類顯然不是脈象的詞之外,其他與脈象相關但不確定是否的,也列入。如:
【1.46】 …陰陽相抱,榮衛(wèi)俱行,剛?cè)嵯嗟茫粡娨病?br >
也因為上述原因,我所整理出來的各脈象不以「滑脈」或「脈滑」為題,而是單用一個「滑」字為題。馀仿此。
曾想過此事或可集大眾之力為之,可是…一則:要寫一份工作說明來清楚規(guī)范格式及統(tǒng)整進度,本身就是相當費時費勁的事,時間精力有限,已無法再花此心思;二則:個人程度不足以做統(tǒng)整,所以就暫時先獨力隨緣隨時的慢慢進行。
因?qū)W力不足,以下所整理的內(nèi)容沒有一定排序原則,希望能配合得上本版研習進度,但無法保證按時推出。
大論原文中,如遇仲景有對脈象作「界定」性質(zhì)的文字,則擇要摘錄。
限于學力不足,錯誤在所不免,請大家不吝指正,為感!
以后如有一點成果,再交給識者接手進一步編整。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0 at 16:56 ]
-----------
平【1.1】 …氣血平者,則脈平;…
【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注: “欲知病變”:會通本無。)
【1.3】 師曰:平脈大法,脈分三部。浮部分經(jīng),以候皮膚經(jīng)絡之氣;沉部分經(jīng),以候五臟之氣;中部分經(jīng),以候六腑之氣。
【1.44】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師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shù)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jié)克之也。
【2.27】 寸口脈洪數(shù),按之弦急者,當發(fā)
癮疹。假令脈浮數(shù),按之反平者,為外毒(注);脈數(shù)大,按之弦直者,為內(nèi)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誤攻則內(nèi)陷,內(nèi)陷則死。。ㄗⅲ 白云閣本中,黃竹齋依湘古本補入“宜清之”三字。)
【2.39】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陽陰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12.23】 吐、利后,汗出,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16.1】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嘔,不能食,無寒熱,此為妊娠,
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23:17 ]
-----------
緩==============
摘要。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
【1.1】 …氣血和者,則脈緩;…
【1.39】 …衛(wèi)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
【1.40】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
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1.46】 寸口脈緩而遲,
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wèi)俱行,剛?cè)嵯嗟,名曰強也?br >
【2.22】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
緩者衛(wèi)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失經(jīng),名曰血崩。
【2.23】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
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
【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注: “欲知病變”:會通本無。)
【1.8】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shù)者,則劇。何以知之?數(shù)者,南方火也;鹂宋鞣浇,法當
癰腫,為難治也。
【1.39】 寸口衛(wèi)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wèi)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名曰沉。
【1.40】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1.46】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wèi)俱行,剛?cè)嵯嗟茫粡娨病?br >
【2.2】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
發(fā)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脈數(shù)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動搖者,名曰動也;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jié);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jié),此皆病脈。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jié)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脈陰陽俱促,當病血,為實;陰陽俱結(jié),當亡血,為虛。假令促上寸口者,當
吐血,或衄;下尺中者,當下血;若乍促乍結(jié),為難治。脈數(shù)者,久數(shù)不止,止則邪結(jié),正氣不能復,卻結(jié)于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shù)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2.22】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衛(wèi)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失經(jīng),名曰血崩。
【2.23】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2.35】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jīng)也。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則傷胃,數(shù)則動脾,此非本病,醫(y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wèi)內(nèi)陷,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數(shù)脈動脾,其數(shù)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必鞕,氣噫不除,令脈反浮;其數(shù)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fā)渴;數(shù)脈當遲緩,病者則饑;數(shù)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2.65】 陽蹻為病,中于側(cè),氣行于外,脈當弦急,按之緩,治屬少陽。
【2.66】 陰蹻為病,中于側(cè),氣行于內(nèi),脈當浮緩,按之微急而弦,治屬厥陰。
【2.72】 …陽維傷,脈時緩時弦;…陽維傷,則調(diào)衛(wèi);
【5.21】 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于經(jīng)絡,骨節(jié)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
桂枝湯微發(fā)其汗,令風濕俱去;若惡寒,身體疼痛,四肢不仁,脈浮而細緊,此為寒氣,并桂枝
麻黃各半湯主之。
【6.2】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6.24】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
桂枝麻黃各半湯。
【7.8】 太陽中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fā)之。
【9.10】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9.12】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風,脈浮而緩,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9.68】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以法救之;渴而飲水多、小便不利者,宜
五苓散。
【10.16】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10 at 16:46 ]
-----------
強【1.1】…氣獨盛者,則脈強;…
【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注: “欲知病變”:會通本無。)
【1.46】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wèi)俱行,剛?cè)嵯嗟,名曰強也?br >
【2.18】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曰泄風,久久為痂癩。
【2.42】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3.26】 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讝語,脈時高時卑,時強時弱,宜
大黃石膏茯苓白術枳實甘草湯。
【9.71】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數(shù)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14.46】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瀉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23:16 ]
-----------
滑【1.1】 …血獨盛者,則脈滑。…
【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注),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注: “欲知病變”:會通本無。)
【2.1】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2.9】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2.39】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陽陰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2.28】 寸口脈洪數(shù),按之急滑者,當發(fā)癰膿。發(fā)熱者,暴出;無熱者,久久必至也。
【2.29】 寸口脈浮滑,按之弦急者,當發(fā)內(nèi)癰。
咳嗽胸中痛,為肺癰,當吐膿血;腹中掣痛,為腸癰,當便膿血。
【2.34】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
胃氣虛竭也。此為醫(y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滑則為噦,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2.36】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jīng)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diào)脈,故稱如經(jīng)也。若反滑而數(shù)者,故知
當屎膿也。
【2.40】 趺陽脈微沉,食飲自平;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nèi)汗出,陰下濕也。
【2.41】 趺陽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shù)疾,衛(wèi)氣失度。浮滑之脈變?yōu)閿?shù)疾,發(fā)熱汗出者,不治。
【2.42】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3.29】 若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
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異氣,變?yōu)樗≌,當依壞病證法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傷于風者,變?yōu)轱L溫。陽脈洪數(shù),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者,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52667788.cn/tcm/2009/20090113023241_77444.shtml" target="_blank">溫毒。溫毒,病之最重者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者,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52667788.cn/tcm/2009/20090113015515_74341.shtml" target="_blank">溫疫。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3.59】 凡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脈反澀,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3.85】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①身和
自汗出,為入腑,即愈。
【3.85】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①身和自汗出,為入腑,即愈。
【5.4】
傷暑,心下有水氣,汗出,咳嗽,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弱而滑,栝蔞茯苓湯主之。
【5.5】 傷暑,發(fā)熱,無汗,水行皮中故也,脈必浮而滑,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后以
竹茹半夏湯與之。
【5.38】 燥病,色黃,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難,脈數(shù)而滑,此燥邪乘脾也,
白虎湯主之。
【8.17】
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小陷胸湯主之。
【8.19】 太陽病,下之后,其脈促,不結(jié)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jié)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8.52】 傷寒,脈浮滑,此以里有熱,表無寒也,白虎湯主之。
【9.37】 陽明病,讝語,發(fā)熱潮,脈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
【9.80】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ハ嗫素,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
大承氣湯。
【9.104】 寸口脈數(shù)而滑者,此為有宿食也。
【10.26】 太陰病,有宿食,脈滑而實者,可下之,宜承氣輩;若大便溏者,宜
厚樸枳實白術甘草湯。
【11.71】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14.47】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風水。
【14.58】 寸口脈沉而數(shù),數(shù)則為出,沉則為入,出為陽實,入為陰結(jié);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為在里,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jié)胞門,其瘕不瀉,經(jīng)絡不通,名曰血分。
【16.38】 少陰脈滑而數(shù)者,陰中瘡也,蝕爛者,
狼牙湯主之。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1/7 at 23:15 ]
-----------
微【1.1】 …氣偏衰者,則脈微;…
【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1.6】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1.7】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故曰覆③,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1.50】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fā)熱者,何也?師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也②。何謂陽脈不足?③師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脈不足?④師曰:假令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澀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
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⑥不行,更發(fā)熱而躁煩也。
【1.51】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于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nèi)栗也,表氣虛微,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頭痛、項強、頸攣、
腰痛、脛酸,所謂⑦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nèi)外不通。上焦怫郁,臟氣相薰,口爛食斷⑧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zhuǎn),胃中為濁,榮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氣①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于經(jīng)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nèi)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shù)難,齊筑湫痛,命將難全。
【1.57】 問曰:病有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者,何也?師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nèi)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也。
【1.58】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shù)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師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數(shù)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1.61】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nèi),欲知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
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宜下之。
【2.1】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2.6】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2.17】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2.20】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捋,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者,則惡寒數(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2.21】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wèi)氣衰則面色黃,榮氣不足則面色青。榮為根,衛(wèi)為葉,榮衛(wèi)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2.22】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①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失經(jīng),名曰血崩。
【2.24】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wèi)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fā)熱;衛(wèi)為氣,氣微者心內(nèi)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2.32】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2.35】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jīng)也。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則傷胃,數(shù)則動脾,此非本病,醫(y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wèi)內(nèi)陷,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數(shù)脈動脾,其數(shù)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必鞕,氣噫不除,令脈反;其數(shù)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fā)渴;數(shù)脈當遲緩,病者則饑;數(shù)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2.40】 趺陽脈微沉,食飲自平;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nèi)汗出,陰下濕也。
【2.45】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yī)所病也。大發(fā)其汗,又數(shù)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2.55】 師曰:寸口諸微
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fā)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zhàn)而栗也。
【2.61】 奇經(jīng)八脈不系十二經(jīng),別有自行道路。其為病總于陰陽,其治法屬十二經(jīng)。假令督脈為病,脊背強,隱隱痛,脈當微浮而急,按之澀,治屬太陽。
【2.66】 陰蹻為病,中于側(cè),氣行于內(nèi),脈當浮緩,按之微急而弦,治屬厥陰。
【3.17】 尺寸俱弦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jīng)受病,已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3.45】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厥發(fā)汗,躁不得眠。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鞕。
【3.51】 諸脈得數(shù)動微弱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3.52】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寒栗,不能自還?榷l(fā)汗,其咳必劇,數(shù)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fā),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命將難全。
【3.59】 凡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脈反澀,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3.68】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弦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谷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3.69】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shù)反在下。浮為陽虛,數(shù)為無血。浮為虛,數(shù)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振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數(shù)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yī)反下之,故令脈數(shù)發(fā)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
尿血也。
【5.7】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者,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豬苓加
人參湯主之,一物
瓜蒂湯亦主之。
【6.24】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6.28】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若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脈浮大者(注),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注:“脈浮大者”:會通本無此四字。鄭欽安著《傷寒恒論》所引為宋本,亦無此四字,而為鄭氏認定有誤。白云閣本有此四字。湘古本作“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若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
當歸四逆湯!陛^桂本多出“宜
當歸四逆湯”一句。黃竹齋認為可從湘本。)
【7.7】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7.18】 脈浮緊者,法當汗出而解。若身重
心悸者,不可發(fā)汗,須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也。須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7.29】 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其人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nèi)外俱虛故也。
【7.30】 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而微,身無大熱者,干
姜附子湯主之。
【7.66】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陰脈實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
調(diào)胃承氣湯。
【7.77】 傷寒十三日,過經(jīng),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nèi)實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7.88】 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7.96】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8.18】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jié)。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jié)胸。未止者,此作協(xié)熱利也。
【8.39】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8.44】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9.38】 陽明病,服承氣湯后,不轉(zhuǎn)失氣,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9.69】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9.97】 趺陽脈微而弦,法當腹?jié)M,若不滿者,必大便難,兩胠疼痛,此為虛寒,當溫之,宜
吳茱萸湯。
【9.103】 問曰:陽明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氣湯主之。
【10.13】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10.21】 太陰病,下利,口渴,脈虛而微數(shù)者,此津液傷也,宜人參白術
芍藥甘草湯。
【11.1】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11.6】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11.7】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11.10】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11.20】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11.26】 少陰病,脈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榮衛(wèi)不和故也,當歸四逆湯主之。
【11.36】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
豬膽汁湯主之。服湯后,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11.38】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
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11.46】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11.48】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11.59】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
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11.64】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11.85】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12.16】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
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若轉(zhuǎn)入陰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
【12.18】 傷寒,脈微而復利,利自止者,亡血也,
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12.21】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12.22】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13.1】
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始見,或病至二十日,或一月后見者,各隨其證,依法治之。
【13.18】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之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寸口微澀,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13.19】 血痹,陰陽俱微,或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13.25】 失精家,少陰脈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者,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者,男子則失精,女子則
夢交。桂枝
龍骨牡蠣湯主之。
天雄散亦主之。
【13.26】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
盜汗也。
【14.58】 寸口脈沉而數(shù),數(shù)則為出,沉則為入,出為陽實,入為陰結(jié);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為在里,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jié)胞門,其瘕不瀉,經(jīng)絡不通,名曰血分。
【14.59】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皆腫,四肢亦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jié)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榮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結(jié)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y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沉緊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
葶藶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咳喘逆。當先攻其沖氣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當在后。
【14.68】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wèi)不獨行,榮衛(wèi)俱微,三焦無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兩脛熱,便為歷節(jié)。
【14.74】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胃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榮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寒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15.1】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①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②言我滿,此為有瘀血。
【15.11】 問曰:寸口脈微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云何?師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此名金瘡。無膿者,
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膿者,排膿散主之,排膿湯亦主之。
【15.18】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
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16.13】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則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也。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
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者,小
柴胡湯主之。
【16.18】 產(chǎn)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也;若不大便,煩躁發(fā)熱,脈微實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煩躁,食則譫語,至夜即愈者,大承氣湯主之。
-----------
澀(濇)【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1.11】 師曰:六氣所傷,各有法度,舍有專屬,病有先后。風中于前,寒中于背;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霧客皮腠,濕流關節(jié);極寒傷經(jīng),極熱傷絡;風令脈浮,寒令脈緊,又令脈急;暑則浮虛,濕則濡澀;燥短以促,火躁而數(shù)。風寒所中,先客太陽;暑氣炎熱,肺金則傷;濕生長夏,病入脾胃;燥氣先傷,大腸合肺;壯火食氣,病生于內(nèi),心與小腸,先受其害。六氣合化,表里相傳,臟氣偏勝,或移或干;病之變證,難以殫論,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1.50】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fā)熱者,何也?師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也②。何謂陽脈不足?③師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脈不足?④師曰:假令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澀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⑥不行,更發(fā)熱而躁煩也。
【2.1】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師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凡脈沉、澀、遲、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2.9】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2.20】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捋,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者,則惡寒數(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2.21】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wèi)氣衰則面色黃,榮氣不足則面色青。榮為根,衛(wèi)為葉,榮衛(wèi)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2.25】 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浮大,無外證者,為病屬內(nèi)傷。
【2.26】 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
帶下。
【2.30】 寸口脈大而澀,時一弦,無寒熱,此為浸yin瘡所致也。若加細數(shù)者,為難治。
【2.36】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jīng)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diào)脈,故稱如經(jīng)也。若反滑而數(shù)者,故知當屎膿也。
【2.44】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2.45】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yī)所病也。大發(fā)其汗,又數(shù)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2.46】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2.53】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干燥也。
【2.61】 奇經(jīng)八脈不系十二經(jīng),別有自行道路。其為病總于陰陽,其治法屬十二經(jīng)。假令督脈為病,脊背強,隱隱痛,脈當微浮而急,按之澀,治屬太陽。
【2.68】 陰維與諸陰交,其為病在脈中,心中痛,手心熱,脈當弦而澀,治屬血分。
【2.72】 問曰:八脈內(nèi)傷,其脈何似?師曰:督脈傷,尺脈大而澀;任脈傷,關脈大而澀;沖脈傷,寸脈短而澀;帶脈傷,脈沉遲而結(jié);陽蹻傷,脈時大時弦;陰蹻傷,脈時細時弦;陽維傷,脈時緩時弦;陰維傷,脈時緊時澀。問曰:其治奈何?師曰:督脈傷,當補髓;任脈傷,當補精;沖脈傷,當補氣;帶脈傷,當補腎;陽蹻傷,則益膽;陰蹻傷,則補肝;陽維傷,則調(diào)衛(wèi);陰維傷,則養(yǎng)榮。
【3.45】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厥發(fā)汗,躁不得眠。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鞕。
【3.59】 凡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脈反澀,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4.6】 病秋溫,其氣在中,發(fā)熱口渴,腹中熱痛。下利便膿血,脈大而短澀,
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主之;不便膿血者,白虎湯主之。
【5.19】 濕氣為病,內(nèi)外上下,四處流行,隨邪變化,各具病形,按法診治,勿失紀綱。濕氣在上,中于霧露,頭痛,項強,兩額疼痛,脈浮而澀者,黃芪桂枝茯苓
細辛湯主之。
【5.20】 濕氣在下,中于水冷,從腰以下重,兩足腫,脈沉而澀者,桂枝茯苓白術細辛湯主之。
【5.21】 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于經(jīng)絡,骨節(jié)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桂枝湯微發(fā)其汗,令風濕俱去;若惡寒,身體疼痛,四肢不仁,脈浮而細緊,此為寒氣,并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5.32】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白術附子湯主之。
【5.36】 燥病,口爛,氣上逆,胸中痛,脈大而澀,此燥邪乘心也,
梔子連翹甘草栝蔞湯主之。
【5.43】 風病,四肢懈惰,體重,不能勝衣,脅下痛引肩背,脈浮而弦澀,此風邪乘脾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若流于腑,則腹?jié)M而脹,不嗜食,枳實厚樸白術甘草湯主之。
【5.50】 寒病,腹?jié)M腸鳴,食不化,飧泄,甚則足痿不收,脈遲而澀,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湯主之;其著也,則髀樞強痛,不能屈伸,枳實白術茯苓甘草湯主之。
【7.17】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
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其汗。設面色緣緣②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也,當解之薰之;若發(fā)汗不徹,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之。不汗,則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發(fā)汗則愈。若其人短氣但坐者,以汗出不徹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也。
【7.72】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
小柴胡湯【7.81】 傷寒發(fā)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不利,寸口脈浮而澀,關上弦急者,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8.3】 心
臟結(jié),則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樂,脈大而澀,連翹阿膠半夏
赤小豆湯主之。若心中熱痛而煩,脈大而弦急者,此為實也,黃連阿膠半夏
桃仁茯苓湯主之。
【8.4】
肺臟結(jié),胸中閉塞,喘,咳,善悲,脈短而澀,百合
貝母茯苓
桔梗湯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為實,葶藶栝蔞桔梗
牡丹湯主之。
【9.35】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
大承氣湯主之。
【9.38】 陽明病,服承氣湯后,不轉(zhuǎn)失氣,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9.71】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數(shù)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9.103】 問曰:陽明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氣湯主之。
【10.13】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10.24】 太陰病,欲吐不吐,下利時甚時疏,脈浮澀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11.6】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11.46】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11.83】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柏葉阿膠湯主之。
【12.5】 先吐后利,腹中滿痛,無寒熱,脈濡弱而澀者,此宿食也。白術茯苓半夏枳實湯主之。
【12.12】 腹中脹滿而痛,時時上下,痛氣上則吐,痛氣下則利,脈濡而澀者,理中湯主之
【12.16】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若轉(zhuǎn)入陰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
【13.18】 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之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寸口微澀,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13.24】 男子脈浮弱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14.2】
肺咳,脈短而澀。假令浮而澀(注),知受風邪;緊短而澀,知受寒邪;數(shù)短而澀,知受熱邪;急短而澀,知受燥邪;濡短而澀,知受濕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狀則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注:“浮而澀”:會通本作“浮短”,白云閣本原無“短”字,勘誤補入。)
【14.4】 肝咳,脈弦而澀。假令浮弦而澀,知受風邪;弦緊而澀,知受寒邪;弦數(shù)而澀,知受熱邪;弦急而澀,知受燥邪;弦濡而澀,知受濕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胠下滿。
【14.5】 脾咳,脈濡而澀。假令浮濡而澀,知受風邪;沉濡而澀,知受寒邪;數(shù)濡而澀,知受熱邪;急濡而澀,知受燥邪;遲濡而澀,知受濕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狀則右肋下痛,隱隱引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14.70】 肥盛之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
【14.74】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胃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榮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寒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15.11】 問曰:寸口脈微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云何?師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此名金瘡。無膿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膿者,排膿散主之,排膿湯亦主之。
-----------感謝。很有幫助。
-----------好東西收下了.謝謝!
-----------
亂【1.1】 …氣血亂者,則脈亂;…
【1.1】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shù);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①,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1.45】 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魚際者,宗氣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墜,為難治。
【2.58】 師曰:脈乍大乍小、乍靜乍亂,見人驚恐者,為祟發(fā)于膽,氣竭故也。
【2.60】 師曰: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fā)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掣習者,此為肝絕也;環(huán)口黧黑,油汗發(fā)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