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難經集注 一難  上課筆記
    

難經集注教程:一難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 呂曰:是手足經十二脈也。丁曰:十二經皆有動脈者,是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經也。以應天地各有三陰三陽之氣也。所謂天地三陰三陽。各有所主,其時自春分節(jié)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為天之三陽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

經脈診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

呂曰:是手足經十二脈也。
丁曰:十二經皆有動脈者,是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經也。以應天地各有三陰三陽之氣也。所謂天地三陰三陽。各有所主,其時自春分節(jié)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為天之三陽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前九十日。天之三陰所主也。秋分節(jié)后。冬至之前九十日。是地之三陰所主也。冬至之后。春分節(jié)前九十日。地之三陽所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陰三陽之氣。合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經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于天氣。膈以下。足三陰三陽所主也,即通于地氣,其通天氣者為氣為脈,其通地氣者主味歸形,故十二經通陰陽行氣血也。又經者、徑也。遞相溉灌。無所不通。所以黃帝云:十二經處百病。次決死生。不可不通也,其言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即在兩手三部各有會動之脈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與小腸動脈所出也。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據下文,心包之脈。隸于右尺。不應自相矛盾,故刪之。)

小腸脈曰手太陽,其應東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關部。肝膽動脈所出也。肝脈曰足厥陰。膽脈曰足少陽,其應東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動脈所出也。腎脈曰足少陰。膀胱脈曰足太陽,其應北方水在坎是也。右手寸部。肺與大腸動脈所出也。肺脈曰手太陰。大腸脈曰手陽明,其應西方金在兌是也。右手關部。脾胃動脈所出也。脾脈曰足太陰。胃脈曰足陽明,其應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絡與三焦動脈所出也。心包絡曰手厥陰住院醫(yī)師。三焦脈曰手少陽,其應南方相火,在離是也。此三部動脈所出,故經言皆有動脈也。
楊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合十二經脈。肝脈曰足厥陰。脾脈曰足太陰。腎脈曰足少陰。膽脈曰足少陽。胃脈曰足陽明。膀胱脈曰足太陽。肺脈曰手太陰。心脈曰手少陰。(按原本此下誤衍心包絡脈曰手心主八字。與上注同。今刪之。)大腸脈曰手陽明。小腸脈曰手太陽。包絡脈曰手厥陰。三焦脈曰手少陽。凡脈皆雙行,故有六陰六陽也。
呂曰:足太陽動委中。足少陽動耳前。
楊曰:下關穴也。又動懸鐘。
呂曰:足陽明動趺上。
楊曰:沖陽穴也,在醫(yī)學.全在線m.52667788.cn足趺上,故以為名。又動頸人迎。又動大迎。
呂曰:手太陽動目外 。
楊曰:瞳子穴也。
呂曰:手少陽動客主人。
楊曰:又動聽會。
呂曰:手陽明動口邊。
楊曰:地倉穴也。
呂曰:又動陽溪。足厥陰動人迎。
楊曰:按人迎乃足陽明脈。非足厥陰也。
呂曰:厥陰動人迎。誤矣。人迎通候五臟之氣。非獨因厥陰而動也。按厥陰脈動于回骨焉。
呂曰:足少陰動內踝下。
楊曰:太溪穴也。按此動脈非少陰脈也。斯乃沖脈動耳。沖脈與少陰并行。因謂少陰脈動,其實非也。亦呂氏之謬焉。少陰乃動內踝上五寸間也。經曰:彈之以候死生是也。
呂曰:足太陰動髀上。
楊曰:箕門穴也。
呂曰:手少陰動腋下。
楊曰:極泉穴也。又動靈道少海。
呂曰:手心主動勞宮。手太陰脈動大淵。
楊曰:又動尺澤俠白天府也。
虞曰:呂楊二注。惟各取其經脈流行之穴。言其動脈。與本經下文獨取寸口之義。不相乘也。庶今舉之。經曰:脈會大淵。大淵在兩手掌后魚際間。乃手太陰脈之動也。太陰主氣。是知十二經脈會于大淵,故圣人準此脈要會之所。于人兩手掌后魚際間。分別三部。名寸、尺、關。于三部中診其動脈。乃知人五臟六腑虛實冷熱之證。謂一經之中。有一表一里。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兩手合六部。六部合之為十二經,其理明矣。察陽者。知病之所在。察陰者。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經皆有動脈也。乃合診法。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丁曰:夫獨取寸口診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長短浮沉滑澀遲數。見病吉兇也。此法是黃帝脈要精微論中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為眾篇之首也。

昔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視精明。察五色。視五臟有余不足。形之盛衰。參伍決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獨取寸口之法也。

楊曰:自難曰至此。是越人引經設問。從然字以下。是解釋其義。余悉如此。例可知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呂曰:太陰者。肺之脈也。肺為諸臟上蓋。主通陰陽,故十二經皆會手太陰寸口。所以決吉兇者。十二經有病。皆見寸口。知其何經之動。浮沉滑澀。春秋逆順。知其死生也。
丁曰:其手太陰者、是右手寸部也。為肺主其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凡五臟六腑有病。皆見于氣口,故曰大會也。
虞曰:五味入胃;鍤狻N逦墩。甘、辛、咸、苦、酸,五氣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氣味也,其味化氣。上傳手太陰。太陰主氣。得五氣以溉灌五臟,若胃失中和,則不化氣。手太陰無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長短滑澀。乃知病發(fā)于何臟,故經云:寸口者。脈之大要會也。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以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本經曰:人受氣于谷。玉機真藏論曰:因胃氣乃能至手太陰。陰陽應象論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夫如是。則知人之氣。自味而化。上傳手太陰,故寸口為要會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呂曰: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皆候于寸口。隨呼吸上下。呼脈上行三寸。吸脈下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二十七氣。皆隨上下行。以寤行于身。寐行于臟。晝夜流行。無有休息時。
丁曰:言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者,即是天地陰陽升降定息也,即是周于六甲。而又日月曉昏。人呼吸上下以六氣周身,故乃法定息六寸也。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呂曰:人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百息脈行六丈。千息六十丈。萬息六百丈。一萬三千五百息。合為八百一十丈為一周。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合為五十度。陰陽呼吸。覆溢行周畢度數也。(按史記正義引此文無溢字。)脈行周身畢,即漏水百刻亦畢也。謂一日一夜漏刻盡。天明日出東方。脈還寸口。當復更始也,故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
丁曰:按舊經注,其脈息以為八百一十丈,即當水下二刻。得周身一度。如百刻。計周身五十度。如此。則行陽五十度。行陰亦五十度。此乃甚與經意不同也。經言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共得五十度而復會也。所謂行陽行陰各二十五度者。謂一歲陰陽。始于立春。交相復會于立春,故共行五十度也。日之曉昏。人之寤寐。皆在于平旦。日行二十四時。復會于是。人氣始自中焦。注手太陰。行其經絡。計二十四。亦復交會于手太陰,其右寸內有穴太淵。是脈之大會始終,故各計二十五。所以言寸口者。脈之終始也。
虞曰: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及一周身。應漏水下二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應漏水下百刻。是知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于身。凡行陰陽。分晝夜。是故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也。

漏水下百刻圖

一歲陰陽升降。會于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于艮時。一身榮衛(wèi)還周。會于手太陰。同天度一萬三千五百息。榮衛(wèi)始于從中焦。(按于從二字。當衍其一。)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天度二十四氣。晝夜二十四時。人身經二十四條。(按原本此下復有人身經二十四條七字。系衍文。今刪。)流注與天同度。所以計一萬三千五百息。

漏水下百刻圖\pt40a1.bmp(缺)

水下四刻移一經復還于手太陰其得百刻榮衛(wèi)各計二十五度。
點擊查看:<<難經集注>>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