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摸脈
關于脈診,陳教授首先強調,為正確診出各種病脈,提前須知正常人之脈象如何,若不知正常脈的位置,則無法認識何為浮脈,何為沉脈。從而主張,為知道正常人之脈象,需常常自己模自己之脈。陳教授認為,臨近診脈時,除了脈之部位外,尚需看脈之形狀.
關于脈診之具體操作,陳教授強調,診脈時切勿將手一按不動,若如此看脈,則摸不到許多的脈象。因為手指尖是最靈敏的,故診脈時先將手指尖立起來,其后將手前后左右上下反復活動。同時強調,按脈脈時力量不可過大,需輕松。陳教授認為,如此摸脈方可診出脈之微妙變化及其正確位置。
2、解釋具體脈象
陳教授認為,3條所謂,"脈陰陽俱緊為寸關尺三部皆緊之義"。陳教授解釋“緊”是與“緩”
相對而言的,既“緩’表示脈管較松,猶如摸橡皮管”.“緊”表示脈管硬,猶如摸
鉛筆.其次
陳教授解釋“陰陽”尚有廣而全面之義。他認為,
傷寒一旦出現寸關尺三部皆緊之脈,則無論浮取還是沉取,皆呈緊象,故未言“寸關尺俱緊"而言"脈陰陽俱緊".
陳教授認為,94條所謂"脈陰陽俱停”為浮取沉取脈搏俱不清晰似停止之義,并非真停,
此為邪氣已衰而末盡,正氣尚弱不能驅邪之象.
174條言"脈浮虛而澀”,陳教授認為,其中之"脈浮虛”為浮中見虛",即等于“浮弱”或
“浮緩"等脈象,俱表示“風"; “澀”為有物堵礙之義,此與48條之"脈澀”同意,皆表示有濕,總之,脈浮虛而澀”為風濕相搏之脈象。
3.主張“飲病無定脈”
38條,39條,皆為
大青龍湯證,然此兩條所提示之脈象不一,38條言“太陽中風,脈浮緊”,39條言“傷寒脈浮緩”,陳教授認為,在此存在1個問題。陳教授言,《傷寒論》雖于1條,2條,3條等條文中,對各種病證給予傷寒,中風、太陽病等名稱,然并非指1種病近惟有1種脈象,同為傷寒,或同為中風,因人有異,所現之脈證亦有異,而38條,39條,即為此例。陳教授解釋,39條為有水飲的人受寒之情況,故與38條同為
大青龍湯證,其脈象往往浮緊”。其次39條雖言脈浮緩”,然在臨證時,該證之脈可緩可滑,尚可表現出別的脈象?傊惤淌谡J為,有濕之病證或有水飲之病證,可以根據其具體癥狀進行辨證,然其脈象是要變的,陳教授認為"飲病無定脈”。
小青龍湯證亦為有水飲之病證,而提示
小青龍湯證之兩條條文(40條,41條,皆末言脈象,陳教授認為,此亦證明"飲病無定脈”。
-----------學習了!陳教授的經驗確實非常寶貴。
-----------脈學真的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