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本草》以錢喻藥:奇文一方度眾生作者: 劉森 來源: 金融時報
張說(667-730年),字道濟,自武后時代起,歷仕四朝,三任宰弼,尤其是長期主政于玄宗朝,對開元盛世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掌文學之任30年,對唐玄宗推行文治,起到了積極作用。
張說一生著作頗豐,其中有《錢本草》一卷!跺X本草》作于何時,有關(guān)史料無記載。根據(jù)其內(nèi)容及張說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大約應撰于開元14年他被系獄免職后,復又被起用至患病時期,即作于其晚年。
《錢本草》全文僅180余字,文曰:“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
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即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錢本草》以錢喻藥,生動形象而又富有哲理,寓教深刻。首先,該文用精煉的數(shù)語定義錢這味靈丹妙藥的性能:味甘美而發(fā)內(nèi)熱,雖含有不良的副作用,可使人中毒,但其功能強大,能令人青春長在,容光煥發(fā),并能立即消除饑寒困窘之癥。這種藥對國家非常有利,但卻腐敗賢達,懼怕清廉之士。短短數(shù)語,說明張說對錢的本性的理解之深刻和對中醫(yī)治病理論之精通。從傳統(tǒng)中醫(yī)的觀念來看,中藥治療疾病的性能,略有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沉浮、毒性等。生病是病因作用于人體引起正邪相斗,造成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jīng)絡機能失常的結(jié)果。藥物多有偏性,中藥治病,乃以其偏性治病之偏勝!板X”這味藥,雖味甘性毒,卻偏性大,人與邦國,不可不用。用者,須解其性耳。
其次,講“錢”的服用,告誡貪婪之人,不可貪得無厭,要均平適量,若服之不當,則會造成“冷熱相激,令人霍亂”;魜y是一種爆發(fā)性腸胃疾病,有傳染性,病勢兇險,以“揮霍之間,便致繚亂”名,以起病突然、大吐大瀉、煩悶不舒為特征,因飲食生冷不潔或感受寒邪、暑濕、疫癘之氣所致。以霍亂之病癥喻不正當“吸納”錢者的表狀,可謂惟妙惟肖。
第三,講“錢”的取予!板X”無時無地不在,隨時均可獲取,但采之要有禮,不能亂采,否則,將徒勞無益,傷損精神!板X”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愛財如命的守財奴,一味地積累錢財,將釀成各種災害;如隨意揮霍浪費,沒有必要的積累,則不免有饑寒困厄。
第四,講怎樣使用、對待錢。傳統(tǒng)的中醫(yī)認為,造成人發(fā)生疾病的病因有六yin(風、寒、暑、濕、燥、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張說以儒家的道、德、義、禮、仁、信、智等代替“七情”而提出了對待使用錢的“七術(shù)”,并警告用“藥”者,唯“七術(shù)”精煉之藥(“錢”),才可長期服用,延年益壽。中醫(yī)謂受七情的過度興奮和刺激,造成疾病的癥候表現(xiàn)為心神不寧、
心悸失眠、情志抑郁、怵惕不安,以至精神失常、頭暈
頭痛等。而人如違背了道、德、義、禮、仁、信、智等儒家對人的行為的要求,則要病入膏肓,無“錢”可醫(yī)了。藥的采集、炮制、飲服,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而治病首先要諳病理知藥性。“錢”的精煉,主要是為了使用。用錢如用藥,關(guān)鍵是要合理,“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張說此警言,用心良苦。
張說的《錢本草》,積其一生仕途沉浮升降之經(jīng)驗教訓,并針對時弊,用精思之文,對身系成敗不可或缺的妙藥——錢,作了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的描寫,用調(diào)侃卻又嚴肅的筆調(diào),勾畫出了一個在事業(yè)上頗有成就的封建文人對金錢的理解,不乏辯證之思維。今天,他對錢的理解,他的金錢觀,對時下商品大潮中逐錢而動者,對感受無錢而受困厄者……恐怕應有所啟迪吧。
自貨幣產(chǎn)生以來,人們對它就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但以開具藥方的方式,用惜墨如金的妙文來表達對錢這個十分復雜的文明創(chuàng)造物的感受,張說大概是古今中外第一人。
《錢本草》是一劑良藥,服之效果如何,因人而異。筆者讀之有感,因作小詩,題曰《讀<錢本草>有感》:“奇文一方度眾生,拈磨煎煮自有情。仁義禮信釀作德,人情冷暖化春風。招魂通鬼忌傷神,積散有度難自平。向使窮達遂君意,但愿長壽不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