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灸法鉤沉
盛燮蓀
李東垣為金元四大家中補土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李氏師承張元素,擅長于內外兼治,在針灸
學術上同樣貫穿了以脾胃為中心和補元氣不足以治內傷的觀點,并有十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明代的針灸專著《針灸聚英》、《
針灸大成》曾輯錄其要。名曰:“東垣針法”,惜較簡略,于灸法尤未賅備。若據(jù)李氏《內外傷辨惑》、《蘭室秘藏》,以及其弟子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王好古《此事難知》等書中有關灸法的內容,從中可以窺探補土學派在灸法理論上的見識和治癥經驗,姑以“東垣灸法”冠名以翼之。
1 立灸法能補元氣扶正固本之論
東垣認為元氣不足是人體致病的基本原因,而元氣不足則是脾胃受到損傷的結果,其
曰:“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薄霸獨庵渥,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薄捌⒓炔,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币蚨鴸|垣又進一步指出:“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矣。”其弟子羅天益同樣秉承其以胃氣為本的觀點,也認為“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
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yǎng)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因此,對于因中氣不足,中焦虛寒,氣陰兩虛等所致的內傷雜病,如結陰
便血、胃脘當
心痛、虛中有熱、
上熱下寒、跗寒等證,除以方藥內治外,均可用灸法以補元氣。對于臟腑內傷諸疾,東垣每用腹募穴施治,認為“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陽氣不足,陰氣有
余,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薄叭粼獨庥蛔,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募穴于腹!敝劣谕飧兄T病,李氏認為:“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本唧w用法,如“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只治在背腑俞!逼鋸难a元氣不足立論,從臟腑陰陽與五官九竅的相關聯(lián)系為理論依據(jù),取背俞腹募以治外感內傷的經驗,對后世的影響甚大。明代以來和近世廣泛應用在背俞穴貼敷藥物以治療哮喘、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腸炎和預防
感冒的冬病夏治法,實是對東垣學派以灸法扶正固本的一種發(fā)展。
2 創(chuàng)灸法能升陽瀉火以胃氣為本的灸療用穴
東垣認為清濁之氣皆從脾出。在臟腑氣機升降運動中,脾胃同居中焦,分主升清降濁功
能,為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如脾胃功能正常,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臟腑氣化合度而無病。故凡肝之升發(fā),肺之肅降,心火之下降,腎水之上升,肺之呼氣,腎之納氣等等,無不隨脾胃之氣機升降而發(fā)揮其正常功能。若陽氣不足則陰盛,陰盛則陰火亢盛而乘土,脾胃升降失常而病,因而李氏特別指出“火與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既為陰火所乘,谷
氣閉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本姆芊稣淘,溫補脾胃,令陽氣升而陰火戢斂潛降,脾胃升降有度,陰陽調和而安。其所創(chuàng)以胃氣為本的灸療用穴,取中脘、氣海、足三里為主,再據(jù)病情加減配穴,一般在中脘、足三里施灸二七至
三七壯,氣海穴灸至百余壯。中脘為胃之募穴,灸之能使胃中生發(fā)之清氣上行;氣海為元氣聚集之所,能生發(fā)元氣,補下焦陽虛;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既能引陽氣下交陰分,引氣下行而撤上熱,又能“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李氏精于內治,而將其內治的用藥組方法則靈活運用到用穴組方,從而豐富了針灸醫(yī)學的辨證論治內涵。
3 倡用小炷麥粒灸治癥廣泛
灸法自唐至宋,都用大炷直接灸,艾炷如竹筋大,《千金》有“灸不三分,是謂徒冤”之說,灸后必期化膿以取效。病者有畏懼灼烙之苦而不愿接受者,如南宋時的《備急灸法》一書中就有“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艾火,嗔怒而去!钡挠浭。故宋代以后,隔物隔藥灸法盛行。東垣及其弟子羅天益等則倡用小炷麥粒灸法,以減輕燒灼疼痛而可較廣泛地施用于多種病癥,如“治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炷如
小麥大。”
在以灸法為主,或灸療與內治兼施的辨證用穴方面,李氏有較多的經驗,如:“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壯!薄熬娘L中脈,口眼斜,聽會、頰車、地倉!薄熬娘L中腑,手足不遂,百會、發(fā)際、肩?、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薄熬娘L中腑,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薄爸酗L眼戴上不能視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壯!薄
急驚風,灸前頂、印堂、人中!薄
疳積,灸中脘、章門、命門、脾俞!薄爸我磺
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病甚灸二七壯。”“疝氣,灸
中庭”“溢飲,灸大椎!薄胺矉D人產后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壯,炷如
大麥大,元氣自生!背松鲜鲇名溋>姆,李氏學派還提出了
“不灸破血肉,但令當脈灸,亦能愈疾”的經驗,此說堪為后世溫和灸法之先聲。
此外,李氏還在肩井等同一穴位上施用先針后灸的方法,治療肩膊痛,不能舉動,肌肉痿
瘐之癥,一改當時醫(yī)家片面地認為針屬瀉、灸屬補、和重灸輕針的醫(yī)風,靈活地將針刺和灸法結合而用,擴大了針灸的治療范圍,對針灸學術的繁榮,厥功甚偉。
遼寧中醫(yī)雜志 1999年2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歡迎到艾薰保健吧(百度帖吧)一起交流艾灸心得!
-----------灸法能扶正固元,溫補脾胃,令陽氣升而陰火戢斂潛降,脾胃升降有度,陰陽調和而安。其所創(chuàng)以胃氣為本的灸療用穴,取中脘、氣海、足三里為主,再據(jù)病情加減配穴,一般在中脘、足三里施灸二七至三七壯,氣海穴灸至百余壯。中脘為胃之募穴,灸之能使胃中生發(fā)之清氣上行;氣海為元氣聚集之所,能生發(fā)元氣,補下焦陽虛;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既能引陽氣下交陰分,引氣下行而撤上熱,又能“推而揚之以伸元氣”
感謝樓主好貼,只是不明白二七是十四?三七二十一?我的理解對否?
-----------樓主的理解是對的,古人是這么形容數(shù)字的,不單純醫(yī)學是,很多文學書籍也是這樣形容,比如“小女子芳齡二八......”二八就是十六歲,非二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