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飛俠(浙江省溫州市中醫(yī)院)
半夏瀉心湯出自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所撰《傷寒論》,由半夏、黃芩、黃連、炙甘草、干姜、人參、大棗七味藥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為全方之君藥;黃芩、黃連苦寒泄熱;干姜、半夏辛溫散寒,寒熱并用,辛開苦降;更佐人參、大棗、炙甘草補益脾胃,共達調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為少陽誤下成痞所設,是辛開苦降、寒溫并用、攻補兼施、調和脾胃的代表方劑。因其配伍精當,效專力宏,故后世廣泛應用于各種消化系統(tǒng)等疾病的治療。
在應用半夏瀉心湯時,應重點掌握寒熱虛實四要點。一為虛:脾氣虛、胃陽弱而見乏力便溏、泄瀉;二為實:氣機升降失常而見胃脘痞滿、腹脹;三為寒:胃陽不足而見惡食生冷、脘腹冷痛;四為熱:脾胃運納不健、食積化熱上蒸而見口舌生瘡、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數等。近年來藥理研究證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顯著降低潰瘍指數,具有抗胃潰瘍作用,是一個有效的胃黏膜保護劑。其作用機理可能是加強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進黏膜細胞再生修復、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強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潰瘍的愈合過程。本方能促進機體清除氧自由基,減輕或阻斷組織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同時提高SOD活力。動物實驗發(fā)現其可增強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減少自由基對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損傷作用和致癌致突變作用。該方對正常機能下的胃腸運動無明顯作用而對偏抑或偏亢機能狀態(tài)下的胃腸運動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體外藥敏試驗發(fā)現,本方對幽門螺桿菌(HP)有一定的抑殺作用,其單味主藥黃芩、黃連對HP亦具有明顯藥敏作用。該方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缺氧作用。據臨床研究報道,本方對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炎、胃脘痛、賁門痙攣、幽門梗阻、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復發(fā)性口瘡等消化道疾病、妊娠惡阻等婦科疾病以及泌尿、生殖、呼吸、循環(huán)、血液等系統(tǒng)多種疾病均有明顯療效。在此舉醫(yī)案數則,以窺一斑。
一、淺表糜爛性胃炎
患者高某,女,45歲。因胃脘疼痛,反復發(fā)作一年余,伴有嘈雜泛酸,進食后加重,脹滿、噯氣,納谷無味,口干欲飲,舌質紅,苔黃厚。電子胃鏡檢查可見胃底、胃體處充血、水腫、點片狀出血點,大便隱血試驗(+)。予解痙、消炎、抑酸治療無效。后用半夏瀉心湯水煎服,連服3劑后疼痛消失,大便隱血(-),繼服2周劑后好轉出院。
二、慢性腎盂腎炎
黃某,女,37歲。1999年10月6日初診。慢性腎盂腎炎病史5年,發(fā)熱伴有顏面、雙下肢水腫1周,F惡寒發(fā)熱,T38.6℃,腰痛伴腹痛,尿頻量少,尿痛,有灼熱感,色黃,口渴欲飲,但飲不多,惡心,呃逆,納差,疲乏懶言,舌質淡,苔黃白膩,脈弦滑。尿檢白細胞(+++),蛋白(+),紅細胞少許。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中醫(yī)診為水腫。此乃濕熱蘊結中焦所致。治宜和胃降逆,清熱利濕。方用半夏瀉心湯加蘇葉10g,竹葉15g,土茯苓15g,薏米仁30g,車前子15g。每日1劑。藥后惟感納差,精神欠佳,他癥消失,復查尿常規(guī)在正常范圍。后以補益脾腎之藥調理善后。筆者認為辛開苦降法的應用不拘泥于此,通常達變可治多種病證。本例水腫與半夏瀉心湯所治之癥雖異,然病邪遇郁,氣機閉阻,升降失調,清濁不分之病機則相同,故應用半夏瀉心湯以通閉泄結,調理氣機,升清降濁,使氣機暢,清濁別,諸逆平。
三、慢性結腸炎
鄧某,男,52歲,農民。2001年9月3日初診;颊呋夹篂a30余年,經結腸鏡診斷為慢性結腸炎,雖經多方治療,療效不著。病人五更泄瀉,大便稀溏,每日3~4次,稍進油膩則加劇。曾服四神丸、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丸、痛瀉要方、烏梅丸等,見效甚微,或服藥時見效,停藥輒復。詳問病情,除泄瀉外,伴見倦怠乏力,精神疲憊,飲食甚少,過食則胃脹不適,腹中冷痛,夜寐不寧,平素;伎诏彛瑓捠成溆湍佒。舌紅、苔薄黃,脈沉細略數。證屬脾虛失運,寒熱錯雜。治宜健脾補中,平調寒熱。方用半夏瀉心湯加補骨脂10g、五味子6g、炒白術、炒山藥各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3劑后,納谷略增,精神好轉,腹脹消失,腹痛亦減,仍感倦怠乏力,大便每日2次,第1次已成形,第2次仍溏,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效不更方,原方繼進5劑。精神較好,飲食增進,口瘡未再發(fā)作,夜寐安穩(wěn),舌脈正常。要求調方,鞏固療效,繼以保和丸以調理善后而愈。
四、美尼埃綜合征
張某,女,40歲,自訴眩暈癥6年,病情發(fā)作時天旋地轉,目不能開,開則嘔吐,喜臥靜睡。西醫(yī)診為美尼埃綜合征,多次用西藥治療,能暫時控制病情,但容易反復。近日因冒雨勞動而發(fā)病,刻下眩暈喜臥,動則加劇,目不能開,伴有嘔吐,倦怠懶言,少氣乏力,自汗,納減便溏,頭暈及四肢倦怠沉重,貪睡,不思飲食,舌紅苔薄黃膩,脈弦。證屬濕熱痞阻中焦,治宜辛開苦降,祛濕通絡止眩。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天麻5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6g。服1劑眩暈止,2服納食香。繼服1月,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