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于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不離于五,人亦應(yīng)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愿略聞其意,有賢人圣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tài)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nèi)而惡出,心和而不發(fā),不務(wù)于時,動而后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fā)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nèi)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tài),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tài)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wèi)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diào),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diào)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diào)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jīng)小而絡(luò)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luò)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diào),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余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此所以調(diào)陰陽,別五態(tài)之m.52667788.cn/yishi/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tài)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m.52667788.cn/zhicheng/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tài)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tài)之人不與焉。五態(tài)之人,尤不合于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tài)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腘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腘,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