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
《厥病篇》曰∶腸中有蟲瘕及蛟 ,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 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 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HT 腹 痛,形中上者。
《口問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五癃津液別篇》曰∶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上膈篇》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下膈者,食 時乃出。(詳噎膈門)《氣交變大論》曰∶歲木不及,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歲土不及,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蟲食甘黃,氣客于脾。
《論疾診尺篇》曰∶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滑為蟲毒 蝎腹熱。
論證(共三條)
蟲之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誠為莫測。在古方書雖曰由濕、由熱、由口腹不節(jié)、由食飲停積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見驗之,則凡臟強氣盛者,未聞其有蟲,正以隨食隨化,蟲自難存;而蟲能為患者,終是臟氣之弱,行化之遲,所以停聚而漸致生蟲耳。然則或由濕熱,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滯膩,皆可生蟲,非獨濕熱已也。然以上數(shù)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蟲為最。即如收藏諸物,但著生水,或近陰濕,則最易蛀腐,非其義乎?故凡欲愛養(yǎng)小兒,即當節(jié)其水果,以防敗脾,此實緊要之一端也。至若治蟲之法,雖當去蟲,而欲治生蟲之本以杜其源,猶當以溫養(yǎng)脾腎元氣為主,但使臟氣陽強,非惟蟲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溫臟丸方,最所宜也。
蟲之為病,其類不一,或由漸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為害,則為腹痛食減,漸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蟲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青黃綠水,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而唇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積之證,速宜逐之。
《本事方》云∶心蟲曰蛔,脾蟲曰寸白,腎蟲如寸截絲縷,肝蟲如爛杏,肺蟲如蠶,皆能殺人,惟肺蟲為急。肺蟲居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曀唬幩坏,治之為難。
論治(共四條)
治蟲之劑,凡蟲勢驟急,上攻心腹作痛者,宜掃蟲煎先治其標。若蟲積堅固者,宜獵蟲丸、遇仙丹、木香檳榔丸、百順丸之類主之。或稍緩而質弱者,宜蕪荑散、化蟲散之類主之。丹溪云∶打蟲方用楝樹根、檳榔、鶴虱,夏取汁,冬濃煎飲之。又萬應丸最妙。
治蟲之法,按丹溪云∶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后用藥。此皆法之善者,然此惟緩治之法耳。然蟲證甚急,又安能必待其時乎?且以望前望后辯蟲頭,亦若渺茫無據(jù),惟先用香餌而蟲頭可引,豈非望后之治,亦自有法。又何慮其難治也。
徐東皋云∶治蟲之方固多,而用之者不知其法,則亦不能下蟲。如丹溪云蟲頭向下之時,必須俟其向上,法當行于月半之前也。若蟲得食,則不食藥,亦不能下蟲,而徒瀉其虛也。故雖有方,不知其法,則方亦不效。凡欲下蟲,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蟲饑,次早五更用油煎肉,嚼之良久,腹內蟲聞肉香,頭皆向上而欲食,乃以雞蛋煎餅和藥,嚼而食之,須臾服蔥湯或白水,少少以助藥力下行,不超時而蟲俱下,甚至數(shù)升。然后以白粥補之,隨服補劑調理脾胃,而疾可悉愈。
驗治法。昔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積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于痛極時須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嚙腸臟,所以痛極,捶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捶而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痛證,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也。
蛔蟲(共五條)
凡諸蟲之中,惟蛔蟲最多,其逐治之法總若前條,然旋逐旋生,終非善策,欲杜其源,必須溫養(yǎng)脾胃,脾胃氣強,蟲自不生矣。故凡逐蟲之后,或于未逐之先。若欲調補脾腎,則如歸脾湯、溫胃飲、五君子煎、理中湯,或理陰煎之屬,皆所宜也。若欲兼www.med126.com蟲而治之,則惟溫臟丸為最善。凡治蟲之法,或攻或補,自有緩急先后之宜,所當詳辯,不可任意忽略也。
《巢氏病源》曰∶凡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今脈反洪大者,是蛔蟲也。
《醫(yī)余》曰∶蛔蟲亦九蟲之數(shù),人腹中皆有之。小兒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食過多,胃虛而熱,生蟲。令人腹痛惡心,口吐清水,腹上青筋。用火煨使君子與食,以殼煎湯送下,甚妙。然世人多于臨臥服之,又無日分,多不驗。惟月初四五里五更而服之,至日午前蟲盡下,可用溫平和胃藥調理一二日。凡蟲在腹中,月上旬頭向上,中旬橫之,下旬頭向下。故中旬下旬用藥則不入蟲口,所以不驗也。牛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并肩而行,下旬生者,后隨之。貓之食鼠亦然。天地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
傷寒門有吐蛔、蛔厥證治。嘔吐門有吐蛔治法,并吐蛔治按。腫脹門有孫一奎蛔蟲按,俱當參閱。
《外臺》用苦楝湯治蛔蟲。
寸白蟲(共三條)
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治寸白蟲無如榧子煎,其效如神。
《本事方》云∶用《良方》錫灰、蕪荑、檳榔者極佳,五更服則蟲盡下。以此為末,用石榴根煎汁送下三錢,或丸服亦可。
《庚志》云∶趙子山,字景高,寓居邵武軍天王寺,苦寸白蟲為患。醫(yī)者咸云∶是疾當止酒。然以素所耽嗜,欲罷不能。一夕醉于外舍,至夜半口干舌燥,倉卒無湯飲,適見廊廡下有甕水,月色下照,瑩然可掬,即酌而飲之,甚甘如飴,連飲數(shù)酌,乃就寢。迨曉蟲出盈席,覺心腹頓寬,宿疾遂愈。一家皆驚異,驗其所飲,蓋寺仆日織草履浸紅藤根水也。
小兒疳蟲(名曰疳)
小兒疳 ,亦由飲食過傷,致成疳積。身熱腹大,面黃,四肢無力,昏睡,鼻爛汁臭,齒齦生瘡,或下痢黑血。皆腹中有蟲故也。宜九味蘆薈丸、追蟲丸、四味肥兒丸、七味肥兒丸、蟾蜍丸之類主之。蟲去之后,仍當調補氣血。
應聲蟲(共二條)
《泊宅編》云∶水州通判聽軍員毛景得奇疾,每語喉中必有物作聲相應。有道人教令誦本草藥名,至藍而默然。遂取藍搗汁飲之,少頃吐出肉塊長一寸余,人形悉具,自后無聲。
陳正敏《遁齋閑覽》載楊 中年得異病,每發(fā)言應答,腹中有小聲效之,數(shù)年間其聲漸大。有道人見而驚曰∶此應聲蟲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讀本草,遇蟲不應者,當取服之。 如言,讀至雷丸,蟲無聲,乃頓服之,遂愈。后正敏至長沙,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環(huán)而觀之者甚眾。因教服雷丸,丐者亦愈。
九蟲
《千金要方》云∶人腹中生蟲,大率有九,皆能食人臟腑。一曰伏蟲,長四分,群蟲之主也。二曰蛔蟲,長一尺,生發(fā)多則貫心而殺人。三曰白蟲,長一寸,子孫相生,其母轉大,長至四五丈,亦能殺人。四曰內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滿。五曰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令人嘔吐胃逆喜噦。七曰弱蟲,又名膈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
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九曰蟯蟲,致細微,形如菜蟲,居廣腸之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痍,即生諸癰疽、癬 、 疥、齲蟲,無所不為,其害匪細。凡此諸蟲,大則根據(jù)附臟腑之間,小則侵蝕肌膚之內。若元氣尚實,未為大害,稍有虛損,遂肆其毒,甚至如勞瘵殺人,及傳尸疰怪,或應聲溪鼠之類。而非理之可測者多矣。業(yè)醫(yī)者,不可不究其所致之本,及治之之法也。
狐惑(共二條)
仲景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蝕于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愚按∶此仲景云狐m.52667788.cn/zhicheng/惑之為病,狀如傷寒,則可見本非傷寒也。而后世即以狐惑為傷寒者,豈非誤乎!《千金要方》曰∶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腹中有熱。又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若齒齦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里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當數(shù)看其上唇內有瘡唾血,唇內如粟瘡者,心內懊 痛悶,此蟲在上蝕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喜眠,此蟲在下,蝕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蝕蟲藥,不爾, 蟲殺人。又曰∶凡患濕 者,多是熱病后,或久瀉不止,或有客熱結在腹中,或易水土,溫涼氣著,多生此病。亦有干 ,不甚瀉痢,而下部瘡癢。不問干濕,久則殺人。凡濕得冷則苦痢,單煮黃連及艾葉、苦參之屬,皆可用之。若病患齒齦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煩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為意,下部生蟲,蟲蝕其肛,肛爛見五臟便死,燒艾于竹筒熏之。
諸蟲方
一、傳尸勞瘵未甚者,宜早用神授散。(因二五五)一、 蟲內蝕,下部生瘡,宜雄黃兌散主之。(因二五七)一、大孔蟲癢方。(因二五八)一、銀朱煙,用治膚腠諸蟲,無不神妙。(新因五三)
諸蟲論列方
掃蟲煎(新和十四) 獵蟲丸(新攻五) 蕪荑散(和三一九) 追蟲丸(攻九七) 化蟲散(攻九八) 五君子煎(新熱六) 百順丸(新攻六) 苦楝湯(攻四七) 榧子煎(和三二一) 甘草瀉心湯(寒二八) 溫臟丸(新熱二四) 蟾蜍丸(小一二三) 四味肥兒丸(小百十一) 理中湯(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七味肥兒丸(小百十三) 溫胃飲(新熱五) 歸脾湯(補三二)九味蘆薈丸(小百十五) 萬應丸(攻九九) 遇仙丹(攻五一) 木香檳榔丸(攻四九)
論外備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