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jīng)成書考 中醫(yī)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大約公元前27世紀,軒轅黃帝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中醫(yī)思想家,他認識到人們的健康的重要性,于是召集醫(yī)官岐伯、少俞、少師、伯高、雷公、鬼臾區(qū)等六人一起討論,有沒有一套完備的系統(tǒng)理論,讓百姓的健康得到保障。
經(jīng)過黃帝的提示,幾個醫(yī)官竭盡心力、絞盡腦汁,各自提出了很多思想。這些思想都是他們對天文、地理、人事的長期觀察所引申而來的。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經(jīng)過黃帝和幾個大臣的討論后,初步完成了第一套醫(yī)學書籍,但是當時的條件有限,沒辦法出版,只能記載在動物皮革或者骨頭、石頭、竹木上,這些理論較為深奧,不易在百姓中流傳,并規(guī)定幾個大臣尋找傳人,就這樣,隱傳了幾十個甲子,到春秋時期,六個大臣的傳人再次聚齊,加以闡發(fā),流傳了這個殘本,在取名的時候,幾個傳人認為,這是先祖黃帝和六個臣子的心血,所以不能忘本,是取名為歧黃之術還是別的什么呢?最終,岐伯的傳人說,起名為《黃帝醫(yī)經(jīng)》吧。后來,在戰(zhàn)亂的戰(zhàn)國時代,該書被戰(zhàn)亂所流失,后來整理而成,命名為《黃帝內經(jīng)》。其他失傳的部分,應該是《黃帝外經(jīng)》,而后世的《外經(jīng)微言》則是《黃帝外經(jīng)》的一小部分。
《黃帝內經(jīng)》的肇源(第一版)是在公元前27世紀,但是成書(第二版)是在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年代。而后在漢代,經(jīng)歷了一次修訂,是為第三版。至于王冰的版本可能是第六或者第七版了。可見,《黃帝內經(jīng)》這部巨著是經(jīng)過多人修訂了的。今世所見的《黃帝內經(jīng)》(《素問》《靈樞》)并不是黃帝時期的全本,而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寫得不錯,請問是樓主原創(chuàng)么
-----------諸多臆測,怎敢妄言“考”字。。
-----------如果能夠找到遺失的版本,就好了,真可惜。
-----------今世所見的《黃帝內經(jīng)》(《素問》《靈樞》)并不是黃帝時期的全本,而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
有點贊同這個想法。
-----------臆測的只要有道理,還是會有人贊同的。
-----------
回復 jpzhu 的帖子是啊。當然是原創(chuàng)的啊。
-----------
回復 zhuzhu1254 的帖子是啊。很多古代的精華已經(jīng)失傳了?上Я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