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中寒門方
    

醫(yī)門法律:中寒門方

附姜白通湯 治暴卒中寒,厥逆嘔吐,瀉利色清氣冷,肌膚凜栗無汗,盛陰沒陽之證。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五錢) 蔥白(五莖取汁) 豬膽(大者半枚) 上用水二大盞,煎附姜二味至一盞,入蔥汁并豬膽汁,和勻溫服。再用蔥一大握,以帶輕束,切去兩頭,留白二寸許,以…

白通湯 治暴卒中寒,厥逆嘔吐,瀉利色清氣冷,肌膚凜栗無汗,盛陰沒陽之證。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五錢) 蔥白(五莖取汁) 豬膽(大者半枚) 上用水二大盞,煎附姜二味至一盞,入蔥汁并豬膽汁,和勻溫服。再用蔥一大握,以帶輕束,切去兩頭,留白二寸許,以一面熨熱,安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蔥白上面,取其m.52667788.cn/hushi/熱氣,從臍入腹,甚者連熨二三餅。又甚者,再用艾炷灸關元、氣海,各二三十壯。內(nèi)外協(xié)攻,務在一時之內(nèi),令得陰散陽回。

身溫不冷,次用第三方。

附姜湯 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虛,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顯假熱躁煩,乃陰盛于內(nèi),逼其陽亡于外,即前方不用蔥白也。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五錢)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略加豬膽汁一蛤蜊殼,浸和溫冷服,不用蔥熨及艾灼。

附姜歸桂湯 治暴病用附姜湯后,第二服隨用此方繼之。因附姜顓主回陽,而其所中寒邪,先傷榮血,故加歸桂驅(qū)榮分之寒,才得藥病相當也。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 當歸 肉桂(各二錢五分)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入蜜一蛤蜊殼,溫服。

附姜歸桂參甘湯 治陽氣將回,陰寒少殺,略有端緒,第三服即用此方。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 當歸肉桂(各一錢五分) 人參甘草(炙各二錢) 上用水二大盞,煨姜(三片),大棗(二枚),(自汗不用煨姜)煎至一盞,入蜜三蛤蜊殼,溫服。

辛溫平補湯 治暴中寒證,服前三方后,其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第四方即用此平調(diào)臟腑榮衛(wèi),俾不致有藥偏之害。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五分) 當歸(一錢) 肉桂(五分) 人參 甘草(炙)

黃(蜜炙) 白術(土炒) 白芍(酒炒各一錢) 五味子(十二粒) 上用水二大盞,煨姜三片,大棗二枚劈,煎至一盞,加蜜五蛤蜊殼,溫服。

甘寒補氣湯 治中寒服藥后,諸證盡除。但經(jīng)絡間,微有窒塞,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第五方用甘平助氣藥,緩緩調(diào)之。

人參(一錢) 麥冬(一錢) 黃 (蜜炙一錢二分) 白芍(一錢酒炒) 甘草(炙七分) 生地黃(二錢) 牡丹皮(八分) 淡竹葉(鮮者取汁少許更炒干者用七分)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加梨汁少許熱服。無梨汁,用竹瀝可代。

六方次第,昌所自定義者也。然仲景《卒病方論》無傳,難以征信。再取《傷寒論》并《金匱》治虛寒諸方,發(fā)明為例,見治熱病雜病之虛寒者,用藥且若此。而治暴病之說,可深信不疑矣。更取諸家方治,評定得失大意,以昭法戒。

《傷寒》十四方!督饏T》十二方、評定通用成方十則,共得四十二方。

桂枝湯加附子方 治傷寒發(fā)汗過多,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亡陽之證。(方論俱見本集前)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酒炒) 甘草(二錢炙)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 煨姜(二錢) 大棗(二錢劈)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溫服。按∶漏汗亡陽之證,煨姜辛散,酌用一錢可也。

真武湯 治太陽誤汗不解,悸眩 振,亡陽之證。又治少陰腹痛下利,有水氣之證。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細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五味之酸以收肺氣而止咳。)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滲而利竅,小便既利,即防陰津暗竭,不當更滲。)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芍藥收陰,而停液非下利之所宜,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則水有制。)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嘔加生姜宜矣,乃水寒上逆為嘔,正當用附子者,何以反去之耶?蓋真武湯除附子外,更無熱藥,乃為肺胃素有積熱,留飲慣嘔而去之,又法外之法耳。觀后通脈四逆湯,嘔者,但加生姜不去附子,豈不甚明。所以暴病之嘔,即用真武,尚不相當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 治傷寒發(fā)汗不解,反惡寒,陽虛之證。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溫服半升。

茯苓四逆湯 治傷寒汗下屢誤,陰陽兩傷,煩躁之證。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治傷寒下之后,脈促胸滿,微惡寒,陽虛之證。又治風濕相搏之證,去芍藥加白術。亦治風濕相搏。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干姜附子湯 治傷寒下之后,復發(fā)汗,晝煩躁,夜安靜,脈沉微,陽虛之證。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煩疼掣痛,短氣惡風,陽虛之證。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附子瀉心湯 治傷寒心下痞,惡寒汗出,熱邪既盛,真陽復虛之證。《金匱》有大黃附子湯,亦同此意,見二十九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四逆湯 治三陰經(jīng)證,四肢厥冷,虛寒下利,急溫其藏之總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加減湯 治厥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惡寒,脈微欲絕之證。即用前四逆湯方,面色赤者,加蔥九莖。(面色赤者,陽格于上。加蔥通陽氣也,故名通脈。)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腹中痛,真陰不足也。去蔥惡其順陽也,加芍藥收陰也) 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兩。(咽痛,陰氣上結(jié)也。去芍藥惡其斂氣聚陰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邪欲罷也,脈仍不出陽氣未復也。脈者,氣血之先,陽氣未復,亦兼陰血不充,故加人參補其氣血也。去桔梗者,惡其上載而不四通也。)

白通湯 治少陰病,但見下利,藏寒陰盛,用此以通其陽勝其陰。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臍)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下利脈微,與上白通湯服之。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用此。加豬膽汁湯為向?qū),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一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用人尿亦可。

附子湯 治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陽虛之證。灸后用此方。又治少陰身體痛,手足寒,脈沉,陽虛之證。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二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傷寒少陰經(jīng),二三日無里證。用此方溫經(jīng),微發(fā)其汗!督饏T》用治少陰水病,少氣脈沉虛脹者,發(fā)其汗即已。又少陰無里證,而有表證,反發(fā)熱者,去甘草加細辛,名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方皆少陰表法也。

以上十四方,引證仲景傷寒證治。

白術附子湯 《金匱》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zhuǎn)側(cè),脈浮虛而澀者,用桂枝附子湯。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用此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又近效方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用此方暖肌補中,益精氣。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金匱》論水氣病,寸口脈遲而澀,至名曰氣分一段奧義,前明之矣。今觀此證,氣分之水。結(jié)聚心下,堅大如盤,內(nèi)水與外風相挾,漫無解散之期。榮衛(wèi)之氣,且無由通行相得。膻中之大氣,更無由豁然而轉(zhuǎn)。其氣只從邊旁走動,如旋杯之狀,苦且危矣!此方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而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溫散,明是欲使少陰之水寒,及所挾之外風,一汗而內(nèi)外雙解無余,故云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其非少陰水寒,及不挾外風之證。自是胃中蓄積水飲至多,上結(jié)心下,但用枳實、白術二味,治其水飲。腹中軟,即當散矣!督饏T》雖未明言,究竟氣分之水,不越此陰陽二治,故不厭其復,重繹于此方之下。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 又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又治短氣有微飲,引從小便出。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各一兩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匱》用崔氏八味丸成方,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腳即陰氣,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漸,故用之以驅(qū)逐陰邪也。其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則因過勞其腎,陰氣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氣化,小便自不能通利,故用之以收攝腎氣也。其短氣有微飲者,飲亦陰類,阻其胸中空曠之陽,自致短氣,故用之引飲下出,以安胸中也。乃消渴病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而亦用之者何耶?此不但腎氣不能攝水,反從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勢,故急用之以逆折其水,不使順趨也。夫腎水下趨之消,腎氣不上騰之渴,舍此曷從治哉!后人謂八味丸為治消渴之圣藥,得其旨矣。然今世以為壯水益火兩腎平補之套藥,曾不問其人小便之利與不利,口之渴與不渴,一概施之?傆凇督饏T》之義,有未悉耳。

栝蔞瞿麥 治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渴。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金匱》治小便不利,而淋且渴者用之。以其胃中有熱,腹中有寒,故變八味丸之制為此丸。見其人趺陽脈數(shù),即胃中有熱。胃熱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必數(shù),是其淋而且渴,為胃熱中消明矣。故用栝蔞以清胃熱,茯苓、瞿麥以利小水。然腎中寒水之氣,上入于腹,則腹中必冷,故用附子以勝其寒。方下云∶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制方之義,可繹思也。

薏苡附子散 《金匱》治胸痹緩急之證。 薏苡仁(二兩) 大附子(一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 《金匱》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蜀椒(一兩) 烏頭(半兩炮) 附子(半兩炮) 干姜(半兩炮) 赤石脂(一兩 淬)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 《金匱》治九種心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胸痛,并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炙研) 人參 干姜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附子粳米 《金匱》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湯 《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二合去皮)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復之。

大烏頭煎 《金匱》治心腹痛,脈弦緊,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自汗出,手足厥冷者。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又方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用本方以桂枝湯五合,解令少清,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锻馀_》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發(fā)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即此合桂枝湯方也。

大黃附子湯 《金匱》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 附子(二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仲景治傷寒熱邪,痞聚心下,而挾陽虛陰盛之證,用附子瀉心湯之法矣。其雜證脅下偏痛,發(fā)熱為陽,其脈弦緊,為陰寒上逆者,復立此溫藥下之一法。然仲景諄諄傳心,后世領略者鮮。《金匱》又別出一條云∶其脈數(shù)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數(shù)脈弦者,當下其寒。脈緊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讀者罔識其指,詎知皆以溫藥下之之法耶?其曰當下其寒、曰陽中有陰、試一提出,其金針不躍然乎。

赤丸 治寒氣厥逆。 茯苓(四兩) 烏頭(二兩炮)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枝)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末之,內(nèi)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以上十二方,引證《金匱》證治。

論建中之法 傷寒有小建中湯一法,乃桂枝湯加膠飴,共六味,治二三日心悸而煩,欲傳不傳之邪。以其人中氣餒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膠飴之甘,小小創(chuàng)建中氣以祛邪也!督饏T》有黃 建中湯一法,于小建中湯內(nèi)加黃 ,治虛勞里急自汗,表虛肺虛諸不足證,而建其中之衛(wèi)氣也!督饏T》復有大建中湯一法,以其人陰氣上逆,胸中大寒,嘔不能食,而腹痛至極。用蜀椒、干姜、人參、膠飴,大建其中之陽,以驅(qū)逐濁陰也。后人推展其義,曰樂令建中湯,治虛勞發(fā)熱,以之并建其中之榮血。曰十四味建中湯,治臟氣素虛,以之兩建其脾中腎中之陰陽。仲景為祖,后人為孫,一脈淵源,猗歟盛矣。建中如天子建中和之極,揖遜征誅,皆建中內(nèi)當然之事。虛羸之體,服建中后,可汗可下,誠足恃也。至理中則變理之義,治中則分治之義,補中溫中,莫非惠先京國之大端矣。緣傷寒外邪,逼處域中,法難盡用。仲景但于方首以小之一字,示其微意,至《金匱》治雜證,始盡建中之義。后人引伸觸類,曲暢建中之旨。學人必于前人之方,一一會其大意,庶乎心手之間,無入而不自得也。

論東垣升陽益胃湯 黃 補胃湯二方。匯方諸書,采治惡寒之證,其誤最大。惡寒一證,大率陽虛所致,有微甚之不同。微者用桂枝湯加人參、黃 ,甚者并加附子。仲景之法,精且備矣。后世全不究心,但曰外感遵仲景,內(nèi)傷法東垣。取東垣升陽益胃、黃 補胃二湯,為表虛惡寒之治,此不可不辨也。蓋表為陽,表虛即表之陽虛,故惡寒也。

與升陽益胃之方,迥不相涉。升陽益胃者,因其人陽氣遏郁于胃土之中,胃虛不能升舉其陽,本內(nèi)經(jīng)火郁發(fā)之之法,益其胃以發(fā)其火也。升陽方中,半用人參、黃 、白術、甘草益胃,半用獨活、羌活、防風、柴胡升陽,復以火本宜降,雖從其性而升之,不得不用澤瀉、黃連之降,以分殺其勢,制方之義若此。至黃 補胃湯,則并人參不用,而用白芷、本、升麻、麻黃、黃柏,大升小降之矣。然陽火郁于胃土之中,其時寒必兼時熱,其脈必數(shù)實,其證必燥渴。若不辨而簡其方,以治陽虛陰盛,有寒無熱,脈微不渴之惡寒,寧不殺人乎?

論扶陽助胃湯 此方乃東垣弟子羅謙甫所制,治虛寒逆上胃痛之證。遵《內(nèi)經(jīng)》寒yin于內(nèi),治以辛熱,佐以苦溫之旨。用附子、干姜之大辛熱者,溫中散寒。用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者,驅(qū)逐胃寒,同為主治。用甘草之甘溫,白術、陳皮之苦溫,溫養(yǎng)脾氣以佐之。寒水挾木勢侮土,故作急痛,用桂以伐腎邪,用芍藥以瀉肝木,用吳茱萸以泄胸中厥逆之氣。三使分猷而出,井井有條。謙甫師事東垣二十年,盡得東垣之學。觀此方以扶陽助其胃為名,明是中寒由于胃寒,一似韓只和法門,較之升陽益胃,不啻歧途矣。要知東垣治火郁,發(fā)其火則煙熄。謙甫治無火,補其土則氣溫。

用方者可不辨之于早乎?《語》云∶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謙甫真不愧東垣弟子矣。

論附子理中湯 理中湯,古方也。仲景于傷寒證,微示不用之意,故太陽誤下協(xié)熱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用理中湯加桂枝,而更其名曰桂枝人參湯。及治m.52667788.cn/Article/霍亂證,始仍理中之舊,此見理中非解外之具矣。然人身脾胃之地,總名中土,脾之體陰而用則陽,胃之體陽而用則陰、理中者,兼陰陽體用而理之,升清降濁,兩擅其長。若脾腎兩臟,陽虛陰盛,本方加附子,又以理中之法兼理其下。以腎中之陽,較脾中之陽,關系更重也。后人更其名曰附子補中湯,換一補字,去兼理之義遠矣。《寶鑒》復于本方加白芍、白茯、濃樸、草豆蔻、陳皮,名曰附子溫中湯,治中寒腹痛自利,完谷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困倦,嗜臥等證,反重健運之陽,不重蟄藏之陽, 亂成法,無足取也。夫既重溫脾,附子可以不用。既用附子溫腎,即不當雜以白芍之酸寒。況完谷不化,亦豈濃樸、陳皮、豆蔻所能勝哉?嗟夫!

釜底有火,乃得腐熟水谷。冷灶無煙,世寧有不炊自熟之水谷耶?后人之不逮古昔遠矣。今人競爭補腎不如補脾,不知此語出自何典,而庸俗方信為實有是說,豈非俚淺易入耶?又三因桂香丸、潔古漿水散,未免太過。仲醇脾腎雙補丸,未免不及。太過則陽亢,不及則陰凝,總不若附子理中之無偏無陂矣。

論增損八味丸 古方崔氏八味丸,用附桂二味陽藥,入地黃等六味陰藥之中!督饏T》取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其意頗微。蓋地氣上加于天,則獨用姜附之猛以勝之。地氣才入少腹,適在至陰之界,無事張皇,所以但用陽藥加于陰藥內(nèi)治之,不必偏于陽也。至腎水泛溢,婦人轉(zhuǎn)胞,小便不利,則變其名為腎氣丸,而藥仍不變。蓋收攝腎氣,則腎水歸源,而小便自行,亦無取偏陽為矣。觀此則治陽虛陰盛之卒病,其當用純陽無陰,更復何疑。后人于香港腳入腹,少腹不仁,而見上氣喘急,嘔吐自汗,不識其證。地氣已加于天,襲用此方不應。乃云此證最急,以腎乘心水克火,死不旋踵。用本方加附桂各一倍,終是五十步笑百步。不達卒病大關,徒以腎乘心水克火,五臟受克為最急,不知五臟互相克賊。危則危矣,急未急也。厥后朱奉議治香港腳,變八味丸為八味湯,用附子、干姜、芍藥、茯苓、甘草、桂心、人參、白術,其義頗精。于中芍藥、甘草、人參,臨證更加裁酌,則益精矣。奈何無識之輩,復以此湯插入己見,去桂心,加干地黃。以陰易陽,奚啻千里,而方書一概混收,詎識其為奉議之罪人乎?

論《三因》治自汗用 附術附參附三方 黃 一兩,附子五錢,名 附湯。白術一兩、附子五錢,名術附湯。

人參一兩、附子五錢,名參附湯。三方治自汗之證,審其合用何方,煎分三服服之。其衛(wèi)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歐附。

其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術附。其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舍三方為治耳。然三方之用則大矣, 附可以治虛風;術附可以治寒濕;參附可以壯元神。三者亦交相為用,其所以只用二物,比而成湯,不雜他味者,用其所當用,功效若神,誠足貴也。年高而多姬外家者,每有所失,隨進參附湯一小劑。即優(yōu)為而不勞,仕宦之家,彌老而貌若童子,得力于此方者頗眾。故治自汗一端,不足以盡三方之長也。以黃 、人參為君,其長駕遠馭,附子固不能以自恣,術雖不足以制附,然遇陽虛陰盛,寒濕沉錮,即生附在所必用,亦何取制伏為耶。《金匱》近效白術附子湯中,即本方加甘草一味,仲景取之以治痹證,豈非以節(jié)制之師,緩圖其成乎?急證用其全力,即不可制。緩證用其半力,即不可不制。至如急中之緩,緩中之急,不制而制,制而不制,妙不容言矣。

論《寶鑒》桂附丸 方用川烏、黑附、干姜、赤石脂、川椒、桂六味為丸。療風邪冷氣,入乘心絡,臟腑暴感風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蛞畴,乍間乍甚,經(jīng)久不瘥。按此方原仿《金匱》九痛丸之例,治久心痛而去暴感風寒,入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則是素無其病,卒然而痛矣。卒病宜用湯以溫之,豈有用丸?且服至一料之理。千萬方中,獲此一方,有合往轍,又不達制方之蘊,學人將何所宗乎?況邪在經(jīng)絡,則治其經(jīng)絡;邪在府,則治其府;邪在臟,則治其臟。此方即變?yōu)闇,但可治臟病,不可治府及經(jīng)絡之病。蓋臟為陰,可勝純陽之藥。腑為陽,必加陰藥一二味,以監(jiān)制其 熱。經(jīng)絡之淺,又當加和榮衛(wèi),并宣導之藥矣,因并及之。

論《得效》蓽茇 虛寒泄瀉,宜從溫補,固矣。然久瀉不同暴病,且有下多亡陰之戒,方中用附子勝寒,當兼以參、術,如理中之例可也。乃用干姜,復用良姜;用蓽茇,復用胡椒;用丁香、復用豆蔻;惟恐不勝其瀉,曾不思五臟氣絕于內(nèi),則下利不禁。其敢以一派香燥,坐耗臟氣耶?后人復制萬補丸,雖附子與人參、當歸、白術同用,而仍蹈前轍。丁、沉、乳、茴、草蔻、肉蔻、姜、桂、蓽茇,既無所不有,更加陽起、鐘乳、赤脂石性之悍。冀圖澀止其瀉,而不知盡劫其陰,徒速人臟氣之絕耳,用方者鑒諸。

論《本事》溫脾湯 學士許叔微制此方,用濃樸、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大黃四錢,煎六合頓服。

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調(diào)治,不可畏虛以養(yǎng)病也。叔微所論,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其大黃止用四錢,更為有見。夫錮冷在腸胃而滑泄矣,即溫藥中寧敢多用大黃之猛,重困之乎?減而用其五之一,乃知叔微之得于仲景者深也。仲景云∶病患舊微溏者,梔子湯不可與服。又云∶太陰病脈弱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即是觀之,腸胃錮冷之滑泄,而可恣用大黃耶?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zhuǎn)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队駲C》微義,未知此方之淵源,不為首肯,亦何貴于論方哉。

論《本事》椒附散 治項筋痛連背體,不可轉(zhuǎn)移。方用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為末。每服二錢,用川椒二十粒,以白面填滿,水一盞,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叔微云∶予昔親患此,服諸藥無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處此方與之,一服瘥。觀此而昌陰病論中,所謂地氣從背而上入者,項之頸筋粗大,頭項若冰,非臆說矣。夫腎藏真陽,陽盛則百骸溫暖,陽衰則一身 寒。至陽微則地氣上逆者,其冷若冰,勢所必至。此但項筋痛連背髀,殊非暴證,且獨用附子為治,則暴病必借附子全力,大劑服之,不待言矣。少陵詩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卑驳闷鹚未逦,劇談陰病乎?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