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方論(六)
    

中國醫(yī)籍考:方論(六)

〔周氏(揚。﹤撊ⅰ呈 存自序曰。仲景。醫(yī)中之圣人也。而傷寒。病中之劇證也。出圣人之心思。輒欲斡旋陰陽之偏勝。脈理之失調。于是明風寒別六經。分營衛(wèi)辨內外。因其正之強弱。察其邪之虛實。著論立方。投之無使不中。是誠有得乎造化之原。而深切于致病之由…

〔周氏(揚俊)傷寒論三注〕十六卷 存

自序曰。仲景。醫(yī)中之圣人也。而傷寒。病中之劇證也。出圣人之心思。輒欲斡旋陰陽之偏勝。脈理之失調。于是明風寒別六經。分營衛(wèi)辨內外。因其正之強弱。察其邪之虛實。著論立方。投之無使不中。是誠有得乎造化之原。而深切于致病之由焉。故能起死不難。回生在手。洵大道也。古君子之善學人。每于一事一物之理。必冥思博考。以通其奧。謂必如是。而后義精于心。功神于用。否則輒見自以為能。勢必一阻。即窮其應。況醫(yī)道至重。而病情難測。如傷寒者乎。小子揚俊最喜醫(yī)學。志宗仲景。而南陽之堂。不易登也。于是取叔和之編次。無己之注釋。及東垣之此事難知。相參考有年。而茫乎若涉大海。暝乎開眼易暗也。于是謀某先生教。而某先生曰。子何自苦為。因出全生集六書鈐捶活人示余曰。諸書具在。覽之易曉也。且今之號為明醫(yī)者不逾此。嗚呼。予用是滋惑矣。吾人讀圣人書。以求有補于天下。不敢遽云有功。要先自處無過。乃制方治病。人命攸關。茍非有契于上圣之一二。敢謂藥人無差失乎。予于是仍誦仲景經文。雖寒暑無間也。動息不忘也。且仲景不云乎。余宗族素多。建安紀年以來未十稔。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故反復于喻嘉言之尚論篇。庶幾知營衛(wèi)表里之不同。汗下緩急之各異;砣恍男。自信有得。至辛亥歲入都。受業(yè)于北海林夫子之門。始授方中行先生條辨。一展卷。而知尚論之議。從此脫胎。但其性靈筆快。出其所思。掩其所自。無怪乎林夫子以 竊罪之也。然俊以為二千年來。得此表章絕業(yè)。發(fā)揮義蘊者。誠有一難。再因思孔圣之書。作于春秋。至宋始彌明備焉。茍非周程張朱數(shù)君子。相繼而繹注之。譬諸日月當天。未盡云霧也。今前有條辨。后有尚論。彼之未善。此益研精?傊蟮乐鞫岩。歷年以來。遵諭及門。于二先生注中。覺有未融處。不敢依樣葫蘆。又必潛心體會。務期有得。則于二注之意之外。稍可以補其所不及者。又若干條。合為三注焉。嗟乎。夫使嘉言不在中行之后。無以窺圣人之奧。揚俊不在北海之門。又無以得中行之傳。則前人為其難。后人為其易。理勢然也。使后之君子。由是而進焉。務使展盡底蘊。開悟無窮。又豈有量哉。雖然。醫(yī)道之重。上古操乎君相。繼此以往。半屬生知。故得其正?梢酝旎卦旎。失其傳。必至益增夭枉。昔仲景未舉孝廉。相者曰。觀君思致周密。殆曠世之良醫(yī)也。夫惟思密。則理不疏。而能察其情。窮其變者。雖在仲景之圣。弗以其聰明。乃以其學識。始知研理盡智。以敦重生命者。是推醫(yī)道之大成。奈何中才以下之士;螯c竄成書。或剽集句類;蛲貙<颐。詡詡以自鳴于世也。豈不悖于圣哉?滴豕锖q午月。周揚俊謹識。凡例曰。傷寒論。系王叔和編次。風寒混淆。經腑雜亂。大概讀之。既難分曉。細心體之。復無淺深。無己隨文釋注。方喻依舊相蒙。理蘊縱有發(fā)揮。層次終難考究?√貤l分縷晰。翻前移后。刪去假托之言。厘定六經之例。庶使來學可循。不令章句無序。一是書。論傷寒則以風寒為重。其間春溫夏熱;鸾俨⒉『喜。臟結結胸痞證。痙濕 。痰病宿食。動氣霍亂、瘥后諸復及陰陽易等。別出別編于后。令讀之者。不但傷寒易明。且使雜證無混。一條辨晰理明切。尚論精思爽豁。后漢以來。幾二十年。注釋不乏。誠難與比。然既互有短長,亦復各不融貫?∶咳∑渌L。置其所短。至兩家俱未盡妥。敢出管見。務為詳說。期合于經文。益于來學。因成三注。以垂不磨。一本方一百有十三;蚱婊蚺肌H⌒o窮;蛟龌驕p。命名即異。雖圣人之意。不外乎中庸。而學人之疑。過以為難測。寧用全生湯藥。不求本論精微?∮诜胶罅⒄摗T斔幹畾馕。探意之指歸。豈能上合圣心。要亦深求無誤。三復苦衷。觀之自見一太陽經發(fā)于陽發(fā)于陰之文。乃是一篇大旨?傤I關鍵處。方注乃以風寒為陰陽。喻亦宗之。少陰篇首。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一條。為本經最難理會處。而方喻未及洗發(fā)。又如結胸篇。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之文。乃誤下之大關。從來不有契明傳經之旨。雷同附和。千古疑團。俊非好異前人。但覺于心未妥。面壁幾年。忻然雪竇。金針已度。明眼須知。一溫熱暑脈證條例雖互見傷寒論中。實非本病。今即別列。然經止幾條。正方止幾道。后賢方論。不敢輯入。因先于庚申年間。有全書梓行于世。備采諸方。并集治案。庶無和王隨珠之嘆。一是書。始于順治十七年庚子歲。成于康熙十六年丁巳歲。梓于二十二年癸亥歲。聞見所及。不憚改錄。風雨無間。自謂有得。本之治病。投之輒效。推此變換。亦能不窮。果有志于長沙?蔁o悲于歧路。汪琥曰。傷寒三注。康熙中吳門周揚俊禹。載輯。凡十六卷。其第一卷。太陽上編。風傷衛(wèi)之證。第二卷。太陽中篇。寒傷營之證。第三卷。太陽下編。營衛(wèi)俱傷之證。第四卷。陽明上編經證。又陽明中篇。太陽少陽。正陽陽明三證。及禁下證。又陽明下編。壞證法治。第五卷。少陽上編經證。又少陽下編。壞證法治。第六卷。太陰上編。傳經證。太陰中篇。臟寒證。太陰下編。壞證法治。第七卷。少陰上編。傳經證。少陰中篇。中寒證。少陰下編。壞證法治。第八卷。厥陰上編。傳經證。厥陰中篇。中寒證。厥陰下編。壞證治法。第九卷;鸾俨。第十卷。藏結結胸痞病篇。第十一卷。合病并病篇。第十二卷。痙濕 病篇。第十三卷。痰病宿食病篇。第十四卷。動氣霍亂瘥后諸復陰陽易病篇。第十五卷。春溫夏熱病篇。第十六卷。脈法篇。其書以條辨尚論篇二書為主。二書之注。有未盡善。則別出己意補之。書名三注?蔀榉Q其實矣。但惜其亦以仲景原文倒亂。斯方氏為之作俑歟。

〔汪氏(琥)張仲景傷寒論辨證廣注〕十四卷 存

自序曰。世人之病。傷寒為多。傷寒之書。仲景為圣。夫以一病。而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詳已。惡乎廣哉。不知仲景之書。本于內經熱論。其言六經傳變。非不辨且晰也。仲景復推展以成書。因是以有王叔和之增益。因是以有成無己之注解。蓋愈推則愈廣焉。則余之補闕略訂訛謬。而為是書也。非無自矣。且夫傷寒之病。多由時氣。則四時八節(jié)。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不可不詳釋也。傷寒之病。必傳經絡。則十二經之在手足者。不可不兼圖也。傷寒之病非一證。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不可不反復窮究。而為之推衍附益也。傷寒之病。間用針刺。其法近世罕見。則熱病之五十九穴。不可不備錄也。余獨怪世醫(yī)。徒取節(jié)庵一編。無他。樂其簡耳。然昔人方論。皆有奧義存其間。使不深察其意。嘗有失之毫芒。而死生頓易者矣。余非不憚煩也。正惡世之樂于簡。而輕視民命者。往往誤而殺人也。則是書之補前人所未補。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者。曷可少哉。其曰傷寒非寒者。蓋寒病則治以熱劑。熱病則治以涼劑。此自然之理也。傷寒之病。名雖為寒。其所見之證皆熱。竊恐后人執(zhí)傷寒之名。而誤投熱劑。故曰。傷寒非寒也。至感真寒。而深入三陰者。特十之一二耳。此其所見之病皆寒而與熱證迥異。則名之曰真寒。而別為編?滴醺曛鼐。長洲汪琥苓友自序。凡例曰。此書之成專以辨仲景傷寒論也。然仲景論傷寒。實本素問熱病。仲景分六經。不出靈樞經脈。故余摘取二篇中文。列之傷寒例前。為第一卷。使后人尊仲景復和尊軒岐。況仲景當日既成傷寒論。亦自云述。不敢云作。則知仲景之論。實宗內經之旨也。 一內經熱論篇文。王太仆注之于先,馬玄臺廣之于后。然其中有未盡。合理處。間以鄙意補之。 一王叔和撰次仲景方論。書凡十卷。其中如傷寒例。六經辨脈證治法。及陰陽易差后諸病。此實系仲景原文。悉為編入。所削者。如第一卷脈法。及第七卷以后。汗吐下諸篇。以其為叔和所增入也。至于第二卷中。如痙濕 三證。第七卷前。如霍亂一證。亦系仲景原文。而不編入者。以其為雜病也。一叔和撰次六經篇。有陽明少陽病。列于太陽篇者。有太陽病。列于陽明篇者。有中寒病雜入太陽陽明病中。及雜入三陰熱病中者。今皆悉為歸正。凡三陽病。各歸三陽篇。其三陽熱病。亦各自歸其篇。惟中寒病。則別作上中下三卷。辨其證為真寒。使后學盡知傷寒中寒二證判然。庶無錯誤。 一傷寒經絡。仲景書止分六經。不言手足。其實則合手經兩皆病。愚故于首卷熱論篇后。即圖注靈樞手足陰陽六經。其注以滑氏發(fā)揮為主。然亦間有錯誤處。復以鄙意較之。 一駁正傷寒論例。近非一人。愚今較之。亦從眾也。但仲景全書中。有四時八節(jié)決病法。乃傷寒論一部綱領。今之書悉皆脫略。惟準繩于論列中。猶存正文,但當日成氏亦未及注。愚特細為解釋。以見十二官辰斗柄所指。時節(jié)氣候。為之轉移。當其時倘病傷寒。醫(yī)人宜隨時氣立論。則用藥始可十全。所以仲景亦云須洞解之也。一仲景六經篇中或有前不得不附之后。后不得不附之前者。則曰附例;蛞呀浉阶⑦^。而原論中復及者。則曰重出例;蛟撝。始及未經注過。宜附之后者。則曰附后例。其他如溫病壞病。及病宜用刺。別立治法,各分其篇于后者。又諸湯方。宜附之后者。皆如上例也。六經篇中。惟中寒病。為真陰證。不入上例。止以重圈記之。其真陰寒證。宜用湯藥。亦以重圈記之。 一此書凡系仲景論。成注有未妥者。間采方喻程及諸名家之說。不敢竊取。其所著書及姓氏必為標出。間附己意。則曰愚按。及設為或問。而余答也。一此書既集仲景論。后必附昔賢及后人方論。悉屬鄙意。逐條解明。然亦多方引證。不敢創(chuàng)為私說。務使論必中理。方必切病。愚切愿天下后世之人。但能讀是書。雖遇傷寒變證。極奇之病。然療之有法。施之輒效。業(yè)醫(yī)者。不可不勉之。又采輯書目后曰。傷寒辨證廣注。清長洲汪琥苓友青溪子辨注。書分一十四卷。始于康熙丙辰重九。終于庚申重五。四五年間。但應酬稍暇。不敢輟卷。雖祁寒酷暑。而平明燈火之功居多。脫稿后不再易其書。曰辨證者。辨仲景論中是傷寒。則集之也。曰廣注者。廣。以廣其方論。如古今傷寒之書。皆采附也。注。以注其正文。不分仲景后賢。其論皆為解釋。其方皆為詳考也。至若仲景論中真寒證。別集中寒論三卷。即當續(xù)出。倘世俗之醫(yī)。厭此書煩冗。欲檢證尋方。如頭痛發(fā)熱等候。以為不便翻閱,則更有增補成氏明理論出焉。

〔錢氏(潢)重編張仲景傷寒證治發(fā)明溯源集〕十卷 存

自序曰。夫天地間風寒暑濕之邪。皆可為病。人若中之。失治而致夭枉者多矣。雖古圣立法。載在靈樞素問兩經之中。奈其義淵深。人莫能解。迨漢長沙守張仲景。憫宗族之淪亡。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辯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實祖述黃岐之經義。論伊芳尹之湯液。追神農體箕子而作也。其書統(tǒng)載于金匱玉函中。華佗見之而嘆曰。此書可以活人。晉玄晏先生皇甫謐作甲乙經。其論治傷寒。唯長沙一人。而宋文潞公藥準云。仲景書為群方之祖。所以后起諸賢。雖千變萬化。各鳴其所得。而無能逾越其矩度者。自西晉太醫(yī)令王叔和編次仲景方論十卷。附以己意為三十六卷。而卒病論六卷。早已遺亡。不復得睹矣。至宋成無己。尊奉叔和。又注為傷寒論十卷。今所行于世者。究僅七卷。而前后舛錯。六經混淆。使讀之者。茫無端緒。檢閱者漫難尋討。如少陽諸證雜入太陽篇中。合病并病。散處三陽前后。結胸痞證。曾不分別陰陽。臟結三條。分隸四卷首尾。中風傷寒紛出。麻黃桂枝雜陳。壞病無從安置。疑為久遠遺失。溫病不知方法。謂非作者所長。致后人不知隨證之治。而壞病遂無治法。概以麻黃桂枝治溫。而溫病每致云亡。凡此皆叔和編次之失。無己注釋之病也。及宋奉議朱肱活人書一出。始變長沙之定法。而攪亂經文?煞Q作俑。明節(jié)庵陶萃截江網殺車槌告成。盡廢仲景之原文。奄為己有。實為 竊。新安方有執(zhí)痛辟其非。條辨因之而作。江左喻嘉言指摘其謬。尚論由此而成。然皆經義未訓。豈能澄清其濁亂。陰陽莫辨。安能洞悉其淵微。潢以魯鈍之質。自知谫劣。焉能少窺其淵奧。賴先人力學。仰聆訓誨于童年。昔以知非之歲。忽犯傷寒。將成不起。續(xù)得痛痹。幾殞其軀。即得復蘇。因念兩世食德。非立功何以報稱。九死重生。惟活人乃可云酬。誓必治療千人。方為滿愿。既而思之?衷复箅y盈。無如闡發(fā)先圣精微。務使流通遠播。俾業(yè)醫(yī)者。臨證可以辨疑。處方得其精當。庶可以全天地之大德。拯生民之危殆。但三十年來。風塵鹿鹿。舊學荒疏。因發(fā)篋陳書。奮志苦讀。晝夜揣摩。寒暑無間?治吹媒浿。因注素問二十篇。然后更發(fā)仲景書讀之。遇隱義未明。必披羅經傳。鉤玄索隱;虺了寄搿]m閣筆連旬。仲景之文;蛴忻}無證;蛴凶C無脈;蛴蟹綗o法;蛴蟹o方。凡遇艱難。無不殫心竭慮。不敢少有怠忽。務必闡發(fā)微妙。極盡精微。其所謂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者也。至于疑似之間。鮮不盡力申明。若見昔人誤謬。亦必極其辨論。雖或負罪于前賢。亦或有裨于后世。但自愧學力粗疏。識見短淺;蚶砩钗催h。或舛錯難明。姑存疑而有待。倘發(fā)端于后起。繼續(xù)奚窮。若賢智以挺生。曷其有極。竊潢立言之意。蓋欲使天下后世。皆蒙先圣先賢之澤。令沉 奇疾。悉沾生和長養(yǎng)之仁。是以直溯源流。深窮根柢。推求靈素。辨論陰陽。援古證今。分經辨證。而令讀之者。知證所自起。變所由生。且明其立法之義。用藥之因。倘得道理分明。自然識見朗徹。但圣經難讀。學人畏茍。非潛心探索?桃庋芯。焉有不求而自至者哉。烏乎。道風久壞。邪說橫行。漸漬日久。人人甚深。訛訛相沿。俗習難改。恐一言之綿力。不足以回傾倒之狂瀾。半隙之微光。豈能照漫漫之長夜乎。姑錄存之。以俟英賢繼起。自能發(fā)先圣之意旨。為吾道之千城。設以余言為糠 之導。而極盡其廣大精微。則斯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世。余又何慊焉。虞山 后人錢潢天來甫識。

〔柯氏(琴)傷寒論注來蘇集〕六卷 存

自序曰。嘗謂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胸中無半點塵。目中無半點塵者。才許作古書注疏。夫著書固難。注疏更難。著書者往矣。其間幾經兵燹。幾番播遷。幾次增刪。幾許鈔刻。亥豕者有之。雜偽者有之。脫落者有之。錯簡者有之。如注疏者著眼。則古人之隱旨明塵句新。注疏者失眼。非依樣葫蘆。則別尋枝葉。魚目混珠。 勝玉矣。傷寒論一書。經叔和編次。已非仲景之書。仲景之文遺失者多。叔和之文附會者亦多矣。讀是書者,必凝神定志;垩垤o觀。逐條細勘。逐句研審。何者為仲景言。何者是叔和筆。其間若脫落。若倒句。與訛字衍文。須一一指破。頓令作者真面目。見于語言文本間。且其筆法之縱橫詳略不同;蚧ノ囊砸娨;虮阮愐韵嘈。不因此而悟彼。見微而知著者。須一一提醒。更令作者精神。見于語言文本之外。始可羽翼仲景。注疏傷寒。何前此注疏諸家。不將仲景書。始終理會。先后合參。但隨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令 與美璞并登。魚目與夜光同珍。前此之疑燈未明。繼此之迷涂更遠。學人將何賴焉。如三百九十七法之言。既不見于仲景之序文。又不見于叔和之序例。林氏倡于前。成氏程氏和于后。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辯之矣。而繼起者。猶瑣瑣于數(shù)目。即絲毫不差。亦何補于古人。何功于后學哉。然此猶未為斯道備累也。獨怪大青龍湯。仲景為傷寒中風。無汗而兼煩躁者設。即加味麻黃湯耳。而謂其傷寒見風。又謂之傷風見寒。因以麻黃湯主寒傷營。治營病而衛(wèi)不病。桂枝湯主風傷衛(wèi)。治衛(wèi)病而營不病。大青龍主風寒兩傷營衛(wèi)。治營衛(wèi)俱病。三方割據(jù)瓜分。太陽之主。寒多風少。風多寒少。種種蛇足。羽翼青龍。曲成三綱鼎立之說。巧言簧簧。洋洋盈耳。此鄭聲所為亂雅樂也。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門。人人可入。而使之茅塞如此。令學如夜行歧路。莫之指歸。不深可憫耶。且以十存二三之文。而謂之全篇。手足厥冷之厥;焱瑑申幗槐M之厥。其間差謬。何可殫舉。楊墨之道不息?鬃又啦恢at(yī)道之不明不行。此其故歟。孟子沒而仲尼之道不傳。千載無真儒矣。仲景沒而岐黃之道莫傳。千載無真醫(yī)矣。此愚所以執(zhí)卷長吁。不能已于注疏也。丙午秋校正內經始成。尚未出而問世。以傷寒為世所甚重。故將仲景書。校正而注疏之。分篇匯論。挈其大綱。詳其細目。證因類聚。方附帶之。倒句訛字。悉為改正。異端邪說。一切辨明。岐伯仲景之隱旨。發(fā)揮本論各條之下。集成一帙。名論注。不揣卑鄙。敢就正高明。倘得片言首肯。亦稍慰夫愚者之千慮云爾。慈水柯琴韻伯氏題。時己酉初夏也。凡例曰。傷寒論一書。自以初編次后。仲景原篇。不可復見。雖章次混淆。猶得尋仲景面目。方喻輩各為更定。條辨既中邪魔。尚論浸循陋習矣。大背仲景之旨。琴有志重編。因無所據(jù)。竊思仲景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等辭。乃宗其義。以證名篇。而以論次弟之。雖非仲景編次;虿皇е倬靶姆ǘ。 一起手先立總綱一篇。令人開卷便知傷寒家脈證得失之大局矣。每經各立總綱一篇。讀此便知本經之脈證大略矣。每篇各標一證為題。看題便知此方之脈證治法矣。一是編以證為主。故匯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其證。是某經所重者。分別其經。如桂枝麻黃等證列太陽。梔子承氣等證列陽明之類。其有變證化方。如從桂枝證。更變加減者。即附桂枝證后。從麻黃湯。更變加減者。附麻黃證后。一叔和序例。固與仲景本論不合。所集脈法。其中有關于傷寒者。合于某證。即采附其間。片長可取。即得攀龍附驥耳。一六經中。有證治疏略。全條刪去者。(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花湯主之等類。為既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腹痛小便不利。與桃花湯主之。)詳則彼之疏略者可去矣。又有脈證各別。不相統(tǒng)攝者。如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 。與脈沉而細。病身熱足寒等證。三條合一.論理甚明。故合之。一本論每多倒句。此古文筆法耳。如太陽病血證。麻黃湯主之句語。在當發(fā)其汗下。前輩但據(jù)章句次序。不審前后文理。罔顧衄家禁忌。竟謂衄后仍當用麻黃解表。夫既云衄乃解又云自衄者愈。何得陣后興兵。衄家不可發(fā)汗。更有明禁。何得再為妄汗。今人膠柱者多。即明理者亦多為陶氏所惑。故將麻黃桂枝小青龍等條。悉為稱正。 一條中有冗句者刪之。如桂枝證云。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須解外則愈。何等直捷。在外下。更加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等句。要知此等繁音。不是漢人之筆。凡此等口角。如病常自汗出條。亦從刪例。一條中有衍文者刪之。有訛字者改之。有闕字者補之。然必詳本條與上下條。有據(jù)確乎。當增刪改正者。直書之。如無所據(jù)。不敢妄動。發(fā)明注中。以后高明之定www.med126.com奪。 一加減方。分兩制度煎法。與本方同者。于本方下。書本方加某味減某味;蛞黄獢(shù)方。而后方煎法。與前方同者。十方末。書煎法同前。方中藥味。修治同前者。如麻黃去節(jié)。杏仁去皮之類。但不再注。附子必炮。若有生用者注之。一可汗不可汗篇等。鄙俚固不足取。而六經篇中。多有叔和附入。合于仲景者取之。如太陽脈浮動數(shù)。三陽明論脾約脈證等條。與本論不合。無以發(fā)明。反以滋惑。剔出附后。候識者辨焉。 一正文一字句最多。如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六字。當作六句讀。言脈氣來尺寸俱浮。頭與項強而痛。若脈浮兩字連讀。頭項強痛而惡寒。作一句讀。疏略無味。則字字讀斷。大義先明矣。如心下溫溫欲吐。郁郁微煩之類。溫溫郁郁。俱不得連讀。連讀則失其義矣。唐大烈曰?马嵅⒀噪m暢。不免穿鑿。

〔傷寒論翼〕二卷 存

自序曰。世之補傷寒者百余家。究其所作。不出二義。一則因論本文。為之注疏。猶公谷說春秋也。一則引仲景之文。而為立論。猶韓嬰說詩。為外傳也。然引征者。固不得斷章取義之理。而注疏者,反多以辭害義之文。初不知仲景先師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良法大備。此靈素已具諸病之體。而明針法之巧妙。至仲景復構諸病之用。而詳方藥之準繩。其常中之變。變中之常。靡不曲盡。使全書具在。尋其所集。盡可以見病知源。自王叔和編次傷寒雜病。分為兩書,于本論削去雜病。然論中雜病。留而未去者尚多。是叔和有傷寒論之專名。終不失傷寒雜病合論之根蒂也。名不附實。是非混淆。古人精義弗彰。是以讀之者鮮。而旁門歧路。莫知適從。豈非叔和編次之繆。以禍之歟。世謂治傷寒。即能治雜病。豈知仲景雜病論。即在傷寒論中。且傷寒中。又多雜病夾雜其間。故傷寒與雜病合論。則傷寒雜病之證治井然。今傷寒與雜病分門。而頭緒不清。必將以雜病混傷寒。而妄治之矣。乃后人專為傷寒著書。自朱奉議出。而傷寒之書目多。而傷寒之病日混。非其欲傷寒之混也。由不識何病是傷寒也。陶節(jié)庵出。而傷寒之書更多。非真?zhèn)嘁病<唇饏T中雜病。亦盡指為傷寒也。世錮于邪說。反以仲景書難讀。而不知仲景書。皆叔和改頭換面。非本來面目也。冠脈法序例于前。集可汗不可汗等于后。引 濕 于太陽之首;魜y勞復等于厥陰之外。雜鄙見于六經之中。是一部叔和之書矣。林億諸公校正。不得仲景原集。惑于傷寒之名。又妄編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數(shù)。以附會叔和所定之傷寒。于是欲知仲景之道。更不可得。成無己信古篤好。矯然特出。惜其生林億之后。欲為仲景功臣。無由得其真?zhèn)鳌9首⒅倬爸畷。而仲景之旨多不合。作明理論。而傷寒之理反不明。因不得仲景傷寒雜病合論之旨。故不能辨許叔微三方鼎立之謬。反集之于注。開疑端于后人。豈非為三百九十七法等說所誤乎。因是方中行有條辨之作。而仲景之規(guī)矩準繩。更加敗壞。以為翻叔和之編。實以滅仲景之治法也。盧子由疏抄。不編林億之數(shù)目。不宗方氏之三綱。意甚有見。而又以六經謬配六義。增標本形層。本氣化氣等說。仲景之法。又可堪如此撓亂哉。近日作者蜂起。尚論愈奇。去理愈遠。條分愈新。古法愈亂。仲景六經。互茅塞而莫辨。不深可憫耶。原夫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jié)制。六經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也。治傷寒者。但拘傷寒。不究其中有雜病之理。治雜病者。以傷寒論無關于雜病。而置之不問。將參贊化育之書。悉歸疑之域。愚甚為斯道憂之。于仲景究心有年。愧未深悉。然稍見此中微理。敢略陳固陋。名曰傷寒論翼。不兼雜病者?秩宋粗暮险撝肌R噪s病為不足觀。其當與否。自有能辨之者。甲寅春。慈溪柯琴序。

〔張氏(錫駒)傷寒論直解〕六卷 存

凡例曰。傷寒論舊本。以辨脈平脈為首。先脈而后證。宜矣。至以 濕 列于六經之前。似非作論之本意。今先脈后證。列六經于辨脈平脈之后。而霍亂 濕 。并汗吐下。又附于六經之后。以見因傷寒而并及之意也。若夫叔和序例。引素問熱論而立言。于仲景傷寒。漫無發(fā)明。且泥定日期。曰。未入腑者?珊苟选R讶胗诟?上露。嗚呼。汗與下。何足以盡傷寒哉。況傳經不明。適足以滋后人之惑。故去之。 一傳經乃傷寒之大關鍵。傳經不明。雖熟讀是書無益也。故于太陽之首。反復辨論。彰明較著。庶可以破千載之疑案。 一經旨渾融。解雖顯著。然辭達即止。不敢于本文之外。別有支離?值干咦阋。但開卷了然。臨證茫然。故于緊要疑似之證。如呃。如狂。如譫語。如舌苔。如頤毒。加斑疹。皆有寒熱虛實之殊。胃氣又為人身之本。不可妄傷。但引經證論。略加愚意。及身親試驗。確然不易者。附于其后。庶可以見病知源。亦足為初學之一助也。康熙壬辰孟夏。錢塘張錫駒令韶父題。

〔魏氏(荔彤)傷寒論本義〕十八卷 存

沈德潛曰。魏荔彤。字念庭。宜隸柏鄉(xiāng)人。官觀察使。著有懷舫集。(國朝詩別裁)

〔尤氏(怡)傷寒貫珠集〕八卷 存

唐立三曰。傷寒一證。頭緒繁多。自仲景立法立方以來。叔和編次。無己注釋。理蘊為之一顯。迨后續(xù)為注釋者。不下數(shù)十家。互相訾詆。殆無底止。余謂數(shù)十家中。獨有喻氏之書。膾炙人口者。以其繁簡得宜。通乎眾耳。然以尤在涇先生貫珠集較之。則又逕庭矣。即如首篇云。寒之淺者。僅傷于衛(wèi)。風之甚者。并及于營。衛(wèi)之實者。風亦難泄。衛(wèi)之虛者。寒亦不固。但當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zhí)營衛(wèi)之孰虛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立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仲景著書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古來未有。何其金匱心典。梓行于世。并采入御纂醫(yī)宗金鑒。而貫珠集一書。尚未傳播。良可惜哉。(吳醫(yī)匯講)

沈德潛曰。尤怡。字在京。江南長洲人。布衣。昔皮襲美寓臨頓里。陸魯望自甫里至。與之定交倡和。其地為皮市。在京居其地。周子 村亦至自甫里。相與賦詩。恰符皮陸也。在京就韓伯休術。欲晦姓名。詩亦不求人知。而重其詩者。謂唐賢得三昧。遠近無異詞云。(國朝詩別裁)

〔徐氏(大椿)傷寒類方〕一卷 存

自序曰。王叔和傷寒例云。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擬防世急。則知傷寒論。當時已無成書。乃叔和之所搜集者。雖分定六經。而語無詮次。陽經中多陰經治法。陰經中多陽經治法。參錯不一。后人各生議論。每成一書。必前后更易數(shù)條;ハ圉ぷh。各是其說。愈更愈亂。終無定論。不知此書非仲景根據(jù)經立方之書。乃救誤之書也。其自序云。傷夭橫之莫救。所以尋求古訓。博采眾方。蓋因誤治之后。變證錯雜。必無循經現(xiàn)證之理。當時著書。亦不過隨證立方。本無一定之次序也。余始亦疑其有錯亂。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類經而類方。蓋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萬化。而應用不爽。此從流溯源之法。病無遁形矣。至于用藥。則各有條理。解肌發(fā)汗。攻邪散痞。逐水驅寒。溫中除熱。皆有主方。其加減輕重。又各有法度。不可分毫假借。細分之不外十二類。每類先定主方。即以同類諸方附焉。其方之精思妙用,又復一一注明。條分而縷析之。隨以論中用此方之證。列于方后。而更發(fā)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讀者于病情藥性。一目顯然。不論從何經來。從何經去。而見證施治。與仲景之旨。無不吻合。豈非至便之法乎。余纂集成帙之后。又復鉆窮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無遺憾。前宋朱肱活人書。亦嘗匯治法于方后。但方不分類。而又無所發(fā)明。故閱之終不得其要領。此書之成。后之讀傷寒論者。庶可以此為津梁乎。乾隆二十四年。歲在屠維單閼。陽月上浣。洄溪徐大椿序。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類方一卷。國朝徐大椿撰。世傳后漢張機傷寒論。乃晉王叔和搜采成書。本非機所編次。金聊城成無己始為作注。又以己意。移易篇章。自后醫(yī)家。屢有刊定。如治尚書者之爭洪范武成。注大學人之爭古本今本。迄于有明。終無定論。大椿以為非機根據(jù)經立方之書。乃救誤之書。當時隨證立方。本無定序者。于是削除陰陽六經門目。但使方以類從。證隨方列。使人可案證以求方。而不必循經以求證。雖于古人著書本意。未必果符。而于聚訟紛呶之中。芟除藤蔓之一術也。其中如大青龍湯下。注云。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此湯主之。大椿則以為病情甚輕。不應投以麻黃桂枝石膏。此條必有舛誤。又甘草茯苓湯下注云。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大椿則以為此汗出者。乃發(fā)汗后汗出不止。非傷寒自汗。其辨證發(fā)明。亦多精到。凡分一十二類。計方一百一十有三。末附六經脈法。又論正證之外。有別證變證。附以刺法。皆有原委可尋。自謂七年之中。五易草稿乃成云。

〔黃氏(元御)傷寒懸解〕十五卷 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懸解十五卷。國朝黃元御撰。是書大旨。謂漢張機因針灸刺法已亡。而著傷寒論。以治外感之疾。其理則岐黃越人之理。其法則因岐黃越人之針刺。而變通之。立六經以治傷寒。從六氣也。制湯丸以療感傷。守五味也。凡脈法八十三章。六經經證。以及入腑傳臟之里證。誤行汗吐下之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類證。汗吐下宜忌。八十章。共五百三十七章。合百十三方。自晉王叔和混熱病于傷寒。后來坊本雜出。又有傳經為熱。宜中為寒之說。而傷寒亡矣。且簡編亦多失次。因為解其脈法,詳其經絡?计涑W。辨其宜忌。凡舊文之訛亂者。悉為更定。末載駁正叔和序例一卷。以糾其失。其持論甚高?紓撆f本。經王叔和之編次。已亂其原次。元御以為錯文。較為有據(jù)。與所改素問靈樞難經。出自獨斷者不同。然果復張機之舊與否。亦別無佐證也。

〔戴氏(震)傷寒論注〕未見

按上見于揚州畫舫錄。

〔唐氏(千頃)漢長沙原本傷寒論注疏〕未見

按上見于文房肆考。

〔沈氏(金鰲)傷寒論綱目〕十六卷 存

凡例曰。是書。各循三陽三陰之六經。而析六經所發(fā)之款。證不循經。但據(jù)款析言之。則如各經皆有頭痛之類。難于識別。不析款。但循經挨言之。則又根據(jù)文順義。不能令識者一覽易曉。故循經析款。是書所由以成。一仲景傷寒書。自叔和竄亂后。其六經條款。凡注釋家。各以意為前后。訖無一定。獨柯氏論注。其分隸六經者。頗有理據(jù)。今綱目所定。皆根據(jù)柯本。 一論者。即仲景之傷寒論。繼仲景而言者。亦為傷寒論也。 一綱也者。以為主也。傷寒之論。創(chuàng)自仲景。故獨主仲景。而取其論以為綱。目也者。以為發(fā)明也。仲景論后。說者無慮千百家。然或偏或駁;驕\或庸。無足取者甚多。故獨采叔和以下若干家。各摘其語之尤精且當者。以為目。 一各經各款。引仲景之論為綱。固已;蛴羞z而未備者。必其與逐款無關。不便夾入;蛘Z意與所已錄者。大同小異。故亦置之。亦有條款太繁。不必備錄者。閱者當為意會。毋以掛漏為咎。一各經條款。彼此相同。如各經俱備載。毋論已。其有詳于此經。不復贅于他經者。或因候治相同者;蛞蛩兄。相互須彼此連及。故他經不必再詳。閱者當以意會。前后參看。毋得拘泥。一采輯前人諸說。或由理勢所及;蛞蛑倬罢撝昂笙喔。不以世代之遠近為拘。 一諸家方論。俱系專集。擇其至精至當者錄之。固已駢珠刻玉。各咀其英。各擷其髓矣。

〔吳氏(儀洛)傷寒分經十卷〕 存

凡例曰。仲景原文。文義深奧。其中自有層次轉折。因竊效程子說詩法。為之句櫛字比。添細注。以聯(lián)貫而疏明之。務使經義了然。不放妄為穿鑿。 一王叔和編次大綱;煊诠(jié)目之中。無可尋繹。喻氏則先振舉其大綱。次詳其節(jié)。將三百九十七法。分隸于大綱之下。極得分經之妙。因名之曰分經, 一王叔和編次之亂。序例之誤。及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多差。尚論篇中。辨之甚詳且明。茲集不重錄。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分經十卷。國朝吳儀洛撰。此書為其醫(yī)學述之第五種。取喻嘉言所撰尚論篇。重為訂證。凡太陽經三篇陽明經三篇。太陰經一篇。少陰經二篇。厥陰經一篇。春溫三篇。夏熱一篇。脈法二篇。諸方一篇.補卒病論一篇。秋燥一篇。共十有九篇。

〔鄭氏(重光)傷寒論條辨續(xù)注〕十二卷 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論條辨續(xù)注十二卷。國朝鄭重光撰。重光字在辛。歙縣人。明萬歷中。方有執(zhí)作傷寒論條辨。號為精審。后喻昌因之。作尚論篇。張璐因之。作傷寒纘論。程郊倩因之。作后條辨;ビ邪l(fā)明。亦各有出入。然諸書出。而方氏之舊本遂微。重光為有執(zhí)之里人。因取條辨原本。刪其支詞。復旁參喻昌等三家之說。以己意附益。名曰續(xù)注。卷首仍題有執(zhí)之名。明不忘所本之意也。

〔舒氏(詔)再重訂傷寒集注〕十卷 存

自序曰。嗟夫醫(yī)難言矣。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yī)。然其書未易通也。自漢迄今。疏釋者數(shù)十家。大都得失相參。均之無當。惟西昌喻嘉言奮起于千數(shù)百年之后。條晰博辨。其旨趣始明于世。而綴學淺識。猶往往背而議之。求能通喻氏之書者。蓋亦寡也。予少好醫(yī)方。每苦于難通。獲交南昌羅先生子尚。蓋親承嘉言口授。曰。某得師傳要妙。確守數(shù)十年。而未傳于徒。年將八旬。時光短矣。懼其傳之或失。丞欲得其人而傳之。今子穎敏而堅銳。可當吾意。乃舉所得于嘉言者。以傳于詔。詔蓋聳然起;倘恢x。敬受其書而讀焉。曠若蒙之發(fā)。底之脫也。于是所至皆有驗。然而仲景之書。雖由尚論而明。其間遺義尚多。故讀者不得其口授。亦鮮能通也。詔不敢茍安于黯混。聽之以貽其誤。于是不揆薄劣。參考百家。征以癥治。出其一知半解。補而詳之。殫精瘁神十余年。始克集注成編。不可謂非難也。二三同志。慫涌刻之行世。歷有年所。竟鮮有尋瑕索瘢?镉柚淮。予心殊未慊也。然予既深知其難。又安敢因人莫我訾。遂忘其難。而遽以是自畫乎哉。常耿耿孜孜。行若忘。坐若遺。如是者。十年于茲矣。自覺閱歷多。而識見廣。學與年而俱進。乃取原刻。刪之補之。重鐫以問世。至今又十年矣。所歷所驗。愈多愈確。于是復加訂定;蚴鼛咨酝ㄖ既ぁ?筛鏌o罪于同志君子乎m.52667788.cn/rencai/。抑或等之諸家疏釋。均歸無當乎。爰再重刻。以就正高明。冀有攻予之短者。予樂得聞。而喜有益焉。不憚三訂四訂。累煩剞劂也。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春王正月元旦后五日。慎齋學人舒詔馳遠謹識。凡例曰。仲景傷寒論。洵醫(yī)家之要典也。自經兵燹。卷帙散軼。其所存者。僅得之當時讀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失次。缺而不完。王叔和于尚可搜求之際。乃不深加考訂。而雜以偽撰成編。陰陽舛錯。顛倒無倫。其后歷代相沿。未及精察。西昌喻嘉言始為削去偽撰。清出原文。止存三百六十條。爰著尚論篇。條晰諸法。綱舉目張。厘正六經。井井不紊。義例之善。無出其上。故是書篇目。一一遵之。而不敢易。 一喻嘉言尚論三百九十七法。未及一百一十三方。后人惜其方論未備。稍有余憾。其徒徐忠可原方發(fā)明。所由作也。然亦擇焉而未精。語焉而未詳。且方論別為一集。簡閱終非至便。今是書即列原方于本條之下。擴充徐氏之意。博采諸家論者。以明其立方之旨。命名之義。并將藥性。逐一講明。某藥所以能治某病之故。而某藥又有宜于此。不宜于彼者。俱有至理存焉。俾學人讀仲景治病之法。即就便以考主治之方。而無翻閱之勞。是亦涓埃之助也。 一是書。原為初學而設。不尚辭藻。凡先賢論說閑文。概置不錄。或辭多于意者。纂其要而登之。或意隱于辭者。微加損益。以顯捷而出之。或先賢有不經意之字。及后世傳訛倒亂之句。皆以理正之。極知 越無似。然輔授先賢之意。引誘后來之心。大不獲已。救世之君子。其必有以諒我也。 一是書。凡主腦及關鍵處。每字上加大圈。凡挈明脈證。及比類處。旁加尖圈。凡精義處。旁加密點。凡緊要處,旁加連圈。以便省覽。 一是書。稿成于己未?逃诟。重刻于庚辰.于今又十載矣。自覺閱歷愈多。而識見愈確。于是殫厥心力。再加訂正。凡有未詳者益之。冗者刪之?蓮U者去之。回視前刻。煥然改觀焉。今再重刻以問世。冀幸高明或有以教我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