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以下主要介紹林老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經(jīng)驗。 巾醫(yī)根據(jù)此二病臨床表現(xiàn),常從胃脘痛、痞滿、暖氣、嘔吐等病證進行辨治。林老認(rèn)為,辨治慢性胃病需要認(rèn)識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胃的生理特點是胃氣以降為順,胃腑以通為用。胃病無論其臨床表現(xiàn)如何,從胃本身來說基本的病機仍是胃失和降,胃腑失通。一是胃為燥土,脾為潤土。胃氣以降為用,而脾氣則是以升為順,兩者關(guān)系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相互影響。三是胃病除了與脾胃有關(guān)外,同其他臟腑,特別是同肝臟有密切關(guān)系。四是從病邪的角度分析,影響胃病發(fā)病與發(fā)展的因素大致與濕、滯、瘀等有較大的關(guān)系。林老在臨證時結(jié)合以E幾方面問題綜合考慮,對慢件胃病常見證候的辨治作了歸納,茲分述如下。 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證胃豐納,脾主化,脾主升清,胃上降濁,一納一化,一升’降。共奏乍化氣血之功。多種病因都可導(dǎo)致脾胃虛弱或脾胃虛寒,二者都是氣機衰弱之證。在氣虛的同時,陽虛表現(xiàn)為中寒之象,而氣虛則無寒象。如脾胃虛弱者主要癥見納谷不香,肢倦乏力,少氣懶言,腹?jié)M腸嗚,面色無華,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濡緩等。而脾胃虛寒除有脾胃虛弱證候,還有中陽虛寒的表現(xiàn),如脘腹不適,或綿綿作痛。 喜溫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溫,舌質(zhì)淡暗,脈緩而虛等。 治療上偏于脾胃氣虛者,以益氣健脾和胃為法,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化裁。常用藥物有黨參、自術(shù)、蒼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烏藥、甘草等。其中四君子湯健脾益氣,陳皮、半夏、蒼術(shù)等加強健脾燥濕和胃之功,木香、砂仁、烏藥等理順中焦氣機,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fù)正常。偏于脾胃虛寒者,以溫中健脾和胃為法,方選黃芪建中湯化裁。 藥物常用黃芪、黨參、人參、桂枝、干姜或生姜、飴糖、白芍、炙甘草、大棗等。其中參、芪、桂、姜及飴糖等片溫補中,辛甘化陽。白芍、炙甘草和營止痛,生姜、大棗溫胃和中。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證是各種慢性胃病的常見證候。若以嘔惡、暖氣、吞酸等胃氣上逆為主要癥狀,證候又屬脾胃氣虛或虛寒的,林老常用旋覆代赭湯合上述藥物治療。 例l:陳某,男,40歲,1992年1月14日初診。 胃脘痛約10年,加重1月余。1983年開始出現(xiàn)胃痛。 曾多次做上消化道X線鋇劑造影、胃鏡等檢查,均診斷為¨礦IIyf9 ‘二指腸球部潰瘍,JH過多種中兩醫(yī)藥物治療,均未能治愈,近1個多月來胃脘疼痛加重,F(xiàn)癥她胃脘部持續(xù)性隱痛,夜問更共,泛酸少,納食不香,不能進食蔬菜、水果等食物。診見面色少華,舌質(zhì)淡,舌苔白膩,脈虛弦。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葉l醫(yī)診為胃痛,證屬脾胃虛弱夾痰濕。 西醫(yī)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當(dāng)健脾和胃化濕。方用香砂六君湯合平胃散化裁。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蒼術(shù)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半夏15克,砂仁10克,木香7克(后下),厚樸7克,海螵蛸lO克,白芷20克,甘草5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1992年1月21日_二診:胃痛好轉(zhuǎn),查舌質(zhì)淡紅,舌苔 ·白,脈弦軟。守前方去白芷,14劑。 1992年1月28日三診:癥狀已經(jīng)消失,舌質(zhì)淡紅,舌葺白,脈軟。繼以原方出入調(diào)理。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陳皮6克,砂仁10克,木香7克(后下),烏藥7克,海螵蛸15克,百合30克。 刺,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后復(fù)查胃鏡,證實潰瘍已基本 愈合。以后又用上方為散劑沖服,囑病人長期服用,1年后再訪,病情未見復(fù)發(fā)。 例2:吳某,女,51歲,1991年4月lJ日初診。 反復(fù)胃脘痛約lO年,加重近3月。1981年開始出現(xiàn)胃痛,病后于次年做上消化道x線鋇劑造影診為f’二指腸球郝潰瘍。于1988年因合并穿孔行胃大部切除術(shù),術(shù)后胃痛癥狀一度緩解,但近3個月來又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做纖維胃鏡提示為吻合口潰瘍及殘胃炎,服用中西醫(yī)藥物治療。癥狀未見明顯減輕,F(xiàn)癥見胃脘部灼痛及刺痛,夜間更甚,伴泛酸,納差。診見面色無華,舌質(zhì)淡暗,舌苔少,脈虛。中醫(yī)診為胃痛,證屬脾胃虛弱夾瘀血。西醫(yī):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吻合口潰瘍及殘胃炎。治法: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方用香砂六君湯合丹參飲化裁。處方:黨參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法半夏15克,砂仁lO克,木香7克(后下),丹參20克,檀香10克(后下),烏藥7克,田七末3克(沖服),海螵蛸15克,兩面針15克,甘草5克。7劑,水煎服,每日l劑。 1991年4月15日二診:胃痛好轉(zhuǎn),查舌質(zhì)淡紅稍暗,舌苔薄白,脈弦軟。守前方去兩面針,20劑。 1991年5月5日三診:癥狀已經(jīng)消失。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脈軟。繼以原方出入調(diào)理。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陳皮6克,砂仁10克,木香7克(后下),丹參20克,檀香10克(后下),烏藥克,海螵蛸15克,玉竹20克。20劑,水煎服,每日l劑。 服藥后復(fù)查胃鏡,證實潰瘍已基本愈合,炎癥明顯好轉(zhuǎn)。以后又用上方為散劑服用,囑病人長期服用,1年后再訪,病情未見復(fù)發(fā)。 按:上二例證候為脾胃氣虛,例1合并痰濕,而例2又見瘀血,從辨證來看并不困難。之所以長期未能治愈,林老考慮可能與治療的療程有關(guān),其中的關(guān)鍵又是在癥狀緩解后如何防止復(fù)發(fā)。因此二例在治療上用藥大致上是分三步來進行。首先是用香砂六君子湯合平胃散、丹參飲等健脾燥濕及化濕活血止痛。癥狀稍有減輕,即增百合、玉竹等以養(yǎng)胃。 病情緩解后又湯劑為散劑,長期服用,以防復(fù)發(fā)。從具體用藥看,白芷、兩面針為止痛之用,半夏、玉竹、百合等又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海螵蛸可制酸。 例3:覃某,男,26歲,1992年10月31日初診: 胃痛半年,加重2周。于半年前出現(xiàn)胃脘部疼痛,初時癥狀不很明顯,未做任何檢查和治療。近2個多月來胃痛發(fā)作呈持續(xù)性。為隱痛,無泛酸及噯氣,自服中成藥。癥狀未能緩解。于2周前胃痛加重,為持續(xù)性鈍痛及脹痛。一周前做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對口性潰瘍、慢性淺表性疣狀胃炎。舌質(zhì)淡紅,舌苔黃膩,脈虛弦。中醫(yī)診斷為胃痛,證屬脾胃虛弱,夾濕熱。西醫(yī)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清化濕熱。方用五味異功散合半夏瀉心湯化裁。處方:黨參15克,自術(shù)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黃連4克,于姜4克,半夏克,厚樸7克。蒲公英20克,白芍30克,柴胡10克。 劑,水煎服,每日l劑。 1992年11月7日二診:胃痛大為減輕,但現(xiàn)見納差。 舌質(zhì)淡,舌苔稍膩,脈虛弦。仍以上法為治,守前方加神《曲、麥芽各10克,14劑。 1992年11月21日三診:時有胃脘隱痛不適,納食尚好,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脈虛弦。治療以健脾養(yǎng)胃化濕為法。處方: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黃連3克,于姜3克,半夏15克,木香7克(后下),玉竹克。20劑。服藥后癥狀消失,又守方囑病人問斷服用,隨訪半年,癥狀未見復(fù)發(fā)。因病人不肯做胃鏡,故來復(fù)查胃鏡。 按:脾胃虛弱而運化失常,胃中氣機不和而痰濕壅塞其中。胃脘鈍痛脹痛及舌質(zhì)淡紅,舌苔黃膩,脈虛弦等,是脾胃虛弱夾雜胃中濕熱的證候。治療這種證候即要益氣。又要清熱用寒藥,似有矛盾。林老認(rèn)為關(guān)鍵還是健脾運濕與清熱燥濕,兩者并不沖突,如半夏瀉心湯就是寒溫并用的方劑。 運用時注意根據(jù)虛實及寒熱的證候適當(dāng)調(diào)整方中藥物的用蛩,其中黨參與黃連,黃連與干姜,半夏與黃連等藥物組合是需要考慮的,另蒼術(shù)與白術(shù),作用不盡相同,也要酌情使用。脾氣虛明顯的,可合四君、黃苠等。濕熱較明顯的,也町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金銀花等。若為濕滯為甚的,則需再=予行滯化濕之品。如平胃散、木香、砂仁、檀香、大茼香、神曲、谷芽、麥芽等。 例4:劉某,男,40歲,1991年12月4日初診。 呃逆,噯氣,伴胃痛1年余,加重半個月。1年多前開始發(fā)病,初以呃逆及噯氣為主,以后又出現(xiàn)胃脘疼痛,但泛酸不明顯。病后曾服用多種中西約物治療,病情未能明顯好轉(zhuǎn)。近半個月來因飲食生冷,癥狀加重。現(xiàn)癥見呃逆,噯氣頻作,胃脘隱痛,得溫則舒,遇寒加重,納差,無泛酸。診見面色少華,心肺未見異常,舌質(zhì)淡,舌苔自膩,脈虛弦。 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斷:呃逆、噯氣,證屬脾胃虛寒,胃腑不和。西醫(y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治法:健脾溫中和胃,行氣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湯化裁。處方:旋覆花克(包煎),代赭石17克(先煎),黨參17克,半夏克,大棗15克,干姜7克,花椒5克,丹參20克,厚樸克,茜草10克,青蔥管20克(后下),炙甘草5克。3劑,水煎服,每日l劑。 1991年12月7日二診:服用上藥后,癥狀明顯減輕,查舌脈同前。再于前方加木香7克(后下),10劑。 1991年12月18日_二診:無呃逆、噯氣及胃脘疼痛,納食仍不香,查舌員淡紅,舌苔白,脈軟。以前方加減,處方:旋覆花10克(包煎),黨參17克,半夏10克,大棗克。厚樸7克,木香7克(后下),}姜5克,炒神曲爹‘ 克,麥芽15克,炙t{’草5克。再進7劑。此后以該方為主玎減治療3個月,至半年后信訪,未見復(fù)發(fā)。 例5:謝某,男,50歲,1993年6月26日初診。 胃痛20年。嘔吐2后1;颊哂形竿床∈芬20年,于年前因胃穿孔做過胃修補術(shù),術(shù)后診斷為胃潰瘍。近半年來經(jīng)常有胃痛發(fā)作,2周前m現(xiàn)嘔吐,癥狀逐漸加重。近天來因嘔吐頻作而基本。卜不能進食,食入即吐,伴胃脘脹痛,每天僅能含服食糖和飲水充饑解渴。6月14日做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完全性幽門梗阻,胃竇部潰瘍,胃竇部炎癥,返流性食管炎。診見消瘦,面色少華,胃脘部拒按,町聞胃振水音,舌質(zhì)暗紅而淡,舌苔黃而滑,脈弦。中醫(yī)診斷:嘔吐、胃痛,證屬脾胃虛寒,濕瘀阻滯。西醫(yī)診斷:幽門梗阻,胃潰瘍,慢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治法:健脾溫中益氣,化濕祛瘀,通腑瀉濁。方用旋覆代赭湯化裁。處方: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7克(先煎),黨參克,半夏10克,生姜7克,高良姜10克,藿香10克,佩蘭lO克,白芍30克,牛膝10克,紅花7克,大黃7克后下)。4劑,水煎服,每日1劑。 1993年6月30日二診:嘔吐減少,食入即吐現(xiàn)象消失,每日能進2~4兩米粥,胃痛存在,舌脈同前。仍以前法為冶,上方加丹參30克,木香7克(后下),7劑。 1993年7月7日三診:嘔吐癥狀消失,胃痛亦有好轉(zhuǎn)。 舌質(zhì)淡暗紅,舌苔膩,脈弦虛。改用安胃湯合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繼續(xù)調(diào)治。處方:黨參15克,制半夏15克,黃連5克,旋覆花lO克(包煎),陳皮6克,丹參20克,海螵蛸1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0克。砂f 10克,木香7克后下),甘草5克。10劑,水煎服,每日l劑。此后以該咱方化裁,服藥1月余,癥狀消失。 按:上二例,均為久患胃病,脾胃已虛,陽氣不足。中寒內(nèi)盛。前者為脾胃虛寒,胃腑不和,使胃氣失降而上逆,胃腑不通而痛,脾胃陽氣失運則濕生。后者為脾陽虛寒,不能為胃行其滓液,胃中津液積而化濕成痰并阻滯和損傷胃絡(luò)而致瘀,使胃腑之氣不能順降而上逆,故有嘔吐、胃脹痛等癥。由于二例均以脾胃虛寒為主要病機,故治療都宜祛濕溫補中陽。但從癥狀上看,均以呃逆、噯氣及嘔吐為表現(xiàn),故治療以旋覆代赭湯為主化裁。處方反映了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瘽穹龅闹畏āτ诖祟惒∽C,林老治療的思路。一是對于脾胃虛寒者的固需溫陽,但要注意不宜用過于峻猛的溫?zé)崴幬,且注意得效即減,可予健脾益氣之品調(diào)理之,以圖緩攻,不求急效,這樣可以避免傷及中土之陰,造成胃脾燥潤關(guān)系的紊亂。二是旋覆代赭湯中的代赭石為重鎮(zhèn)降潛之品。最好不要久用,久用則恐礙胃氣,反不利于健胃和胃。 三是如有腑氣不通,雖證見虛寒。亦有夾雜或痰或瘀或食滯?稍跍匮a脾胃的基礎(chǔ)上酌情通腑導(dǎo)滯。因此時證以寒為本,所以用藥需謹(jǐn)慎,不要因過分導(dǎo)滯而更傷正氣。 胃陰虛及脾胃氣陰兩虛證慢性胃病胃陰不足的證候多由素體陰虛,致使胃陰不足。也有因情志不遂,日久郁而化火;蚋侮幉蛔悖火消耗津液,日久而終致肝胃陰虛證。其癥見脘腹不適,饑不欲食,口干唇燥,干嘔呃逆;蚣嬗蓄^暈耳鳴,兩目干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數(shù)。林老對于胃陰虛治療常以養(yǎng)陰柔肝和胃為法,方用養(yǎng)胃湯、益胃湯化裁。常用藥物有太子參、五味子、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冰糖、飴糖、蜂蜜、銀耳、盯合、自芍、炙甘草等。也有罰陰不足累及肝腎。導(dǎo)致肝腎陰虛者,用藥則需并用六味、左歸之類。除了陰虛之外。亦有并見氣虛證候的,臨床所見除陰虛象外,還夾雜有前述之氣虛表現(xiàn),治療則以益氣養(yǎng)陰和胃為法,用藥常以益陰養(yǎng)胃藥物合用四君為豐。氣陰兩虛證lI蠡床上證候有偏于陰虛或氣虛的,治療上應(yīng)有所側(cè)重。胃陰虛及氣陰兩虛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常見證候。 例6:甘某,男,25歲,1984年5月10日初診。 胃脘脹痛2年。于2年前出現(xiàn)胃脘部脹痛,納食減少,病后反復(fù)醫(yī)治,均未見好轉(zhuǎn),體重持續(xù)下降,F(xiàn)在癥見胃脘脹痛,以脹為主,不欲飲食,食則脹飽,口f而苦,不欲飲水,大便溏爛,每天l~2次,乏力神疲,已有近5個月不能上班工作。診見消瘦,面色少華,舌紅而少津,舌苔少,脈弦細無力。胃鏡檢查提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斷為胃痛,證屬脾胃氣陰兩虛。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治宜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陰。處方一:黨參17克。白術(shù)13克,茯苓17克,炙草5克,淮山藥17克,木香7克(后下),白及10克,百合20克,fo手7克,自芍17克,夜交藤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午服用。處方二:銀耳10克先飩),生蜜糖20毫升(沖服),百合20克,白蓮子克。清水燉服,每日1劑,下午及晚上服用。上一方,每個處方各30劑。 1984年6月10日二診:服上藥后,胃巾感覺較舒服,食欲增加,腸嗚時作,大便偏爛,每日1次,舌質(zhì)正紅,舌苔薄,脈弦細軟。仍宜健脾和胃,行滯生津,滋養(yǎng)胃陰為治。處方一:黨參17克,白術(shù)13克,茯苓17克,炙甘草胛蛐吣rI曙Z”、克,淮山藥20克,木香7克(后下),棗仁13克,海螵蛸兜,十姜5克。水煎服,每口l劑,上午服用。處方二: 銀耳10克(先燉),百合20克,白及10克,冰糖30克后下)。水燉服,每只l荊,下午、晚上服用。方再各進劑。 1984年7月10日一!診:胃脘部脹痛基本緩解,飲食、大便及睡眠亦正常,精神較好,已經(jīng)上班r作半月余,唯胃脘仍時有脹悶感,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繼以前法調(diào)治,處方:黨參17克。白術(shù)10克,制半夏15克,陳皮克,茯苓17克,術(shù)香7克(后下),海螵蛸10克,干姜克,銀耳10克(先燉),百合20克。冰糖30克(后下),炙甘草5克。60劑,水煎服。每日l劑。后又守方囑隔日服用,再治療3個月。于2年后隨訪。未見癥狀復(fù)發(fā)。 按:本例病程較久,脾胃氣陰兩傷,健脾理氣,則嫌燥熱有礙胃陰,柔肝養(yǎng)胃,則嫌其有礙健運脾陽,兩相違礙,頗難調(diào)治!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說:“雞嗚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服健脾藥以補陰中之陽!叭罩兄S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故服柔肝養(yǎng)胃陰藥,以補肝胃之陰。 占人寒熱并用,相反相成,并不罕見。故上午用四君加廣木香、fo手以健脾、行滯、升津。李時珍曾用百合一味治腹?jié)M作痛,現(xiàn)代研究證明其有保護胃粘膜作用。銀耳可養(yǎng)肺胃之陰。故方中始終不離百合、銀耳者,以其胃不足為本病的主要矛盾也。芍藥苫酸,蜜糖甘潤,有滑大便之功。故第二:方去之而易以理中之干姜,成澀之海螵蛸,甜潤而不滑大便之冰糖,以利于健脾化濕行滯。_二診時癥狀雖然基本消失,仍需繼續(xù)服藥以鞏固效果,但用藥已轉(zhuǎn)為調(diào)理,所以改用日進一劑或隔日一劑的用藥方法。 例7:劉某。女,45歲,1989年9,J 12日初診。 胃院隱痛,脹滿5年余。于5年多前出現(xiàn)胃脘疼痛。脹滿,納差等癥狀,病后在某醫(yī)院經(jīng)查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雖多方醫(yī)治,病情未見好轉(zhuǎn)。現(xiàn)壯見:胃脘隱痛,脹滿,不欲飲食,神疲乏力。診見消瘦。畫色無華,舌體瘦小,質(zhì)暗紅而干,舌瞢少,脈弦細。胃鏡檢杏提示為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斷為胃痛,證屬胃陰央瘀血。,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萎縮件胃炎。治宜益陰柔肝、和胃化瘀。方用養(yǎng)胃湯合一貫煎化裁。處方:沙參15克,牛地15克,麥冬15克,玉竹克,百合20克,白芍30免,當(dāng)歸7免,蒲黃10克。雞內(nèi)金10克,白及10克,fo手7克。炙甘草6克。15劑,水煎服。每F1 l劑。 1989年9月27日一:診:胃脘隱痛減少,脹滿減輕,食欲有所增加,精神仍不好,舌脈同前,但舌干少津表現(xiàn)改善?紤]有腎陰不足,治療宜兼養(yǎng)腎陰。處方:山茱萸克,q三地15克,麥冬15克,玉竹20克,百合20克,白芍克,當(dāng)歸7克,枸杞子10克,蒲黃10克,雞內(nèi)金克,懷牛膝10克,陳皮6克,炙甘草6克。20劑,水煎服,每日1劑。 1989年10月17日三診:胃部疼痛基本緩解,食欲及精神較好,脘腹時有脹悶,食后稍明顯,舌質(zhì)暗紅偏淡,舌靜薄白,脈弦細。繼以前法,酌加益氣健脾之品。處方:太子參17克,白術(shù)10克,制半夏lO克,陳皮6克,山茱萸克,麥冬15克,毛竹20克,百合20克,白芍17克,當(dāng)歸7克,枸杞f 10克,蒲黃10克,雞內(nèi)金10克。 劑。水煎暇,每日l劑。服藥后癥狀基本消失,又用上方調(diào)理約4個月,1年后隨訪,未見癥狀復(fù)發(fā)。 與彥芎j聰固∥W、按:本例顯然以陰虛證候為主,初診時考慮為胃陰不足,僅從肝胃而治,是以療效不甚明顯。后增用補腎之法后,病情才得以控制?偨Y(jié)起來,以養(yǎng)胃湯、一貫煎、芍藥甘草湯、左歸飲等方合方化裁。為脾胃肝腎合治。對于胃陰虛的治療,林老體會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胃氣和降為順,用藥應(yīng)養(yǎng)陰而不為滋陰,防止阻礙胃氣,并需酌用行氣化滯的藥物。二是證候雖屬陰虛,但多有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治療過程中可適時予健脾益氣之法為治。證候之中夾瘀血。 為病久人絡(luò)之象,用治瘀的藥物應(yīng)避免傷及胃氣,故選性緩昧平的蒲黃,兼可走竄行滯的當(dāng)歸,既可活血化瘀,又能養(yǎng)血益肝,助陰和胃。是一舉兩得。
|
[tr][/tr]
-----------好醫(yī)案,好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