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專傷寒,深明奧旨,脈正則道合,神機用藥,則隨手取應。的本、續(xù)論,全備發(fā)明,殺車槌法,世之罕有,永為養(yǎng)生之寶矣。今將秘驗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二十條煎法、二十條劫病并制解法,名殺車槌也。實為我肺腑不傳之妙,我后子孫,一字不可輕露,莫與俗人言,莫使庸醫(yī)見爾。宜謹慎珍藏,毋違我之至囑也。
一傷寒,發(fā)狂奔走,人難制伏,先于病患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于火上,其煙沖鼻入內(nèi)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親切,用藥無差。若初起頭疼,發(fā)熱惡寒方除,已后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乃因邪熱傳里,陽盛發(fā)狂,當用寒藥下之,此為陽狂。凡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微無力,欲坐臥于泥水中,乃因寒極而發(fā)躁,即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此為陰躁。凡見厥冷,下利譫語者,不治。醫(y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膈而躁,誤為實熱,反與涼藥,使渴盛燥急,則氣消成大害矣。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患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屎痛,急用寒藥下之。若食積痛,同治法。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則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一傷寒,直中陰經(jīng)真寒證,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將好酒姜汁各半盞,與病患服之,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脈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當問病患有何疼痛處,若有痛證,要知痛甚者,脈必伏,宜隨病制宜。如無痛證,用此法而脈至者,此為吉兆。尤當問病患,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正取有脈,后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此為良法。
一傷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于舌上洗凈后,用生姜片子時時浸水刮之,其苔自退。凡見舌生黑苔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十有九死,是腎水克心火也。若發(fā)黃者,用生姜時時周身擦之,其黃自退。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又法用生姜一斤,搗渣去汁,炒微燥帶潤,用絹包于患處,款款熨之。稍可,又將渣和均前汁,炒干再熨,許久豁然寬快。俱為良法。
一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色,為細末,吹入鼻內(nèi),外將水紙搭于鼻沖,其血自止。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jīng)未解,照后秘方用藥,不在此法。
一傷寒,熱邪傳里,服轉藥后,鹽炒麩皮一升,將絹包于病患腹上,款款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矣。
一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正謂赤屬火而黑屬水也。
一傷寒,直中陰經(jīng)真寒證,或陰毒證,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堅冷如石,手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縛一握,切去根葉,取白三寸許,搗如餅,先用麝香半分,填于臍中,后放蔥餅臍上,以火熨之,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姜汁,煎服回陽救急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nèi),逼邪出于外,以復陽氣。如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此為良法。
一傷寒,熱病,熱邪傳里,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在胸中,徐徐換之,待熱勢稍退即除,不可久漬,夏天用此法,冬天不宜用。
一傷寒,服藥轉吐出不納者,隨用竹管重捺內(nèi)關,后將生姜自然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溫之劑,亦宜溫服。此為良法。
一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燒煙,沖入鼻中,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各三分,為細末,姜汁調(diào)服探吐.后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不可治。此為良法。
一治干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莢末三分,鹽一撮調(diào)服探吐,莫與米湯,設若與之,即死,是谷氣反助邪氣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熱酒、姜汁各半盞灌入,稍醒后,服加味理中飲為效。如不飲酒人,只用姜汁灌之,依法調(diào)治。此證冬月甚有之,余月幾希矣。
一用附子,去皮臍,先將鹽水、姜汁各半盞,用沙鍋煮七沸,后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盞,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撈起入瓷器盛貯,伏地氣一晝夜,取出曬干,以備后用,庶無毒害。頂圓臍正,一兩一枚者,佳。此為良法。
一用川大黃,須錦紋者,佳。銼成飲片,用酒拌均,燥干,以備后用,不傷陰血。如年壯實熱者,生用,不須制之。此為良法。
一用麻黃,去節(jié),先滾醋湯略浸片時,撈起,以備后用,庶免太發(fā)。如冬月嚴寒,腠理致密,當生用者,不須制之。此為良法。
一用茱萸,將鹽水拌均,炒燥,以備后用,庶無小毒。此為良法。
一用附子后身目紅者,乃附毒之過,用蘿卜搗水,濾汁二大盞,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煎至八分,飲之,以解附毒,其紅即除。如解遲,必血從耳、目、口、鼻出者,必死。無蘿卜,用蘿卜子搗水取汁亦可。此為良法。如無蘿卜子,用澄清泥漿水亦可也。
一用大黃后瀉利不止者,用烏梅二個,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錢,人參、炒白術各半兩,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一握,水二大鐘,去滓后入炒陳壁土一匙調(diào)服即止,取土氣以助胃氣也。此為良法。
一用麻黃后汗出不止者,將病患發(fā)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龍骨、牡蠣、蒿本、防風各一兩,研為細末,周身撲之,隨后秘方用藥,免致亡陽而死。為良法。
一用發(fā)汗藥,先煎麻黃一二沸,入余藥同煎。
一用止汗藥,先煎桂枝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和解藥,先煎柴胡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下藥,先煎滾水,入枳實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溫藥,先煎干姜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行血藥,先煎桃仁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利水藥,先煎豬苓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止瀉藥,先煎炒白術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消渴藥,先煎天花粉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止痛藥,先煎白芍藥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發(fā)黃藥,先煎茵陳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發(fā)斑藥,先煎青黛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發(fā)狂藥,先煎石膏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嘔吐藥,先煎半夏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勞力感寒藥,先煎黃耆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感冒傷寒藥,先煎羌活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暑證藥,先煎香薷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風病藥,先煎防風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腹如雷鳴藥,先煎煨生姜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一用濕證藥,先煎蒼術一二沸,后入余藥同煎。
升麻發(fā)表湯 (即麻黃湯,自有加減法。)
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邪,當發(fā)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湯。
本經(jīng)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者,本方加干葛,去升麻。本經(jīng)發(fā)熱惡寒,身體痛者,本方加蒼術、芍藥,去杏仁。本經(jīng)惡寒發(fā)熱,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本方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jīng)頭痛,發(fā)熱惡寒,胸中飽悶者,本方加枳殼、桔梗。本經(jīng)感寒深重,服湯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二三劑而汗不出者,死。本經(jīng)汗后不解者,宜再服,量證輕重,用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
水二鐘,姜三片,蔥白二莖,槌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如神,宜濃被覆首。凡中病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
疏邪實表湯 (即桂枝湯,自有加減法。)
治冬月正傷風,頭痛發(fā)熱,惡寒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防風 川芎 羌活 白術
如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膠飴二匙煎之。溫服。
羌活沖和湯 (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此太陽經(jīng)之神藥也。)
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痛發(fā)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邪,是表證,宜發(fā)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證亦有神也。秘之,不與庸俗知此奇妙耳。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于后。
羌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蒼術(一錢半) 黃芩(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一錢) 生地黃(二錢) 細辛(五分,不可多)
如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如服此湯后不作汗,本方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本方加杏仁、生地黃。汗后不解,宜再服。汗下兼行,加大黃,釜底抽薪之法。其春、夏、秋感冒非時傷風,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本方去蒼術,加白術。汗不止,加黃耆,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鐘,槌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如發(fā)汗,用熱服;止汗,用溫服。
柴葛解肌湯 (即葛根湯,本湯自有加減法。) 治足陽明胃經(jīng)受證,目疼鼻干,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jīng)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柴胡 干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本經(jīng)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葉。本經(jīng)有汗而渴者,治法開在如神白虎湯下。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
柴胡雙解飲 (即小柴胡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少陽膽經(jīng)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shù)。屬半表半里,宜和解。此經(jīng)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只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陳皮 芍藥
本經(jīng)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本經(jīng)嘔者,入姜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栝蔞仁、貝母。寒熱似瘧者,加桂枝。渴者,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者,加五味、金沸草。壞證,加鱉甲。本經(jīng)證,心下飽悶,未經(jīng)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消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妙如神。秘之,不與俗人言之耳。虛煩類傷寒證,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jīng)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如拾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黃。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
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槌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桂枝大黃湯 (即桂枝湯內(nèi)加大黃,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jīng)受證,腹?jié)M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jīng)傳入陰經(jīng)也。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大黃 枳實 柴胡
本經(jīng)腹?jié)M,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檳榔磨水二匙,熱服。
加味理中飲 (即理中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jīng)受證,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干姜 白術 人參 甘草 肉桂 陳皮 茯苓m.52667788.cn/shiti/
厥陰消渴,氣上沖心,饑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jīng)腹濡滿,時減者,依本方去甘草。本經(jīng)嘔吐者,入半夏、姜汁。本經(jīng)蜷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后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姜汁,調(diào)服和之。
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炒陳壁土一匙調(diào)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茵陳將軍湯 (即茵陳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足太陰脾經(jīng),腹?jié)M,身目發(fā)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fā)渴,或頭汗至頸而還,脈來沉重者,宜用。
大黃 茵陳 山梔 甘草 濃樸 黃芩 枳實
大便自調(diào)者,去大黃、濃樸,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鐘,姜一片,槌法。加燈心一握,煎之熱服。
導赤散 (即五苓散,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小水不利,小腹?jié)M,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shù)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后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心。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得病起無熱,但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
水二鐘,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槌法。入鹽二字調(diào)服。
六乙順氣湯 (以代大承氣、小承氣、調(diào)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湯、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舉世無人知此奇妙耳。秘之,莫與俗人言。本方自有加減法備開。)
此湯治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干,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jié)M硬,繞臍疼痛等證,悉皆治之,效不盡述。
大黃 枳實 黃芩 濃樸 甘草 柴胡 芒硝 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fā)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依本方?谠镅矢,大便實者,屬少陰,依本方。下利純清,心下硬痛而渴者,屬少陰,依本方。怕熱發(fā)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證,屬厥陰,依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
譫語發(fā)渴,大便實,繞臍硬痛者,有燥屎,依本方。熱病目不明,謂神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惟宜急下,依本方。目中不了了,即目不明也。轉屎氣者,謂下泄也,有燥屎焉,當下之,依本方。如更衣者,止后服,不必盡劑。不更衣者,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草,加甘遂、桔梗。
凡傷寒過經(jīng),及老弱并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chǎn)后有下證,或有下后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則吉。蓋恐轉藥硝性燥急,故有此戒。大凡傷寒邪熱傳里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yī)與俗醫(yī),不分當急下,可少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投湯劑下之,因茲枉死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濃樸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jié)M,芒硝咸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diào)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diào)胃之名自此然矣。
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濃樸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里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jīng)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diào)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蕩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也。
上,先將水二鐘,滾三沸后入藥,煎至八分,槌法,臨時服入鐵銹水三匙調(diào)服立效,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結,有神。此千金不傳之秘,若非吾之子孫承繼,焉肯泄露玄機,故戒耳。
如神白虎湯 (即白虎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身熱,渴而有汗不解,或經(jīng)汗過渴不解,脈來微洪,宜用。
心煩者,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依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渴,不可服此藥,為大忌。
水二鐘,棗一枚,姜一片,槌法,加淡竹葉十片,煎之熱服。
三黃石膏湯 此湯治陽毒發(fā)斑,身黃如涂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干面赤,齒黃。過經(jīng)不解,已成壞證,表里皆熱,欲發(fā)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證而成此證者,又八九日,已經(jīng)汗下后脈洪數(shù),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nèi),由表未解,欲發(fā)其表,則里證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jīng)絡,津液榮衛(wèi)不通,遂成此證。又治汗下后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有神,人所不識。
石膏(一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 山梔(三十個) 麻黃(五分) 香豉(二合)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
三黃巨勝湯
此湯治陽毒發(fā)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shù),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nèi)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調(diào)服即安。
沖和靈寶飲 治兩感傷寒。起于頭痛,惡寒發(fā)熱,口燥舌干,以陽先受病多者,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黃 細辛 黃芩 柴胡 甘草 干葛 白芷 石膏
水二鐘,煨生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
如不愈,表證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如里證多而甚急者,先以調(diào)胃承氣,為攻里是也。
如以陰經(jīng)自中病,發(fā)熱下利,身疼痛,脈沉細無力,不渴,蜷臥昏重者,又當先救里,溫之,回陽救急湯。是分表里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也歟。古云,兩感雖為死證,猶有可救之理,及用藥先后,寒熱之劑。若發(fā)表攻里一誤,則枉死者,多矣。良可痛哉!深可惜哉!予將不傳之妙,秘驗之方,盡吐露,非惟救人有功,亦且陰騭匪輕。謹之慎之,毋怠毋忽。
桃仁承氣對子 (即桃仁承氣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熱邪傳里,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jié)M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則愈。
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水二鐘,姜三片,煎之。臨服槌法,入蘇木煎汁三匙調(diào)服。
消斑青黛飲 治邪熱傳里,里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于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虮緦訇枺`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后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fā)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fā)斑多見于胸腹,蚊跡只在于手足。陽脈洪大,病患昏憒,先紅后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患自靜,先紅后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靨者,盧醫(yī)復生,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便是發(fā)斑之候。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參 生地黃 山梔 犀角 青黛 人參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上,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調(diào)服。
生地芩連湯 此湯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者,宜用。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黃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外用劫法,水紙搭于鼻沖。如去血過多,錯語失神,撮空閉目,不知人事者,同治法。
水二鐘,棗二枚,煎至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diào)飲。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
加味犀角地黃湯 此湯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宜用。
犀角 生地黃 牡丹皮 芍藥 甘草 桔梗 陳皮 紅花 當歸
水二鐘,姜二片,煎之,臨服槌法,入生藕節(jié)搗汁三匙溫服。
回陽救急湯 (即四逆湯,本方自有加減法。) 治寒邪直中陰經(jīng)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只惡寒,四肢厥冷,戰(zhàn)栗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蜷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熟附子 干姜 人參 甘草 白術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或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嘔吐不止,加姜汁。
水二鐘,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厘調(diào)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如后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回陽反本湯 此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fā)躁,微渴面赤,欲坐臥于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宜用。
熟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 陳皮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鐘,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柴胡百合湯 此湯治瘥后昏沉發(fā)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生地黃 陳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入姜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后干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却,加杏仁。百合,宜加麻、連。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苓、遠志。虛汗者,加黃耆。脾倦,加白術。腹如雷鳴,加煨生姜。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艾汁。
水二鐘,棗一枚,姜三片,槌法,醋煮鱉甲,煎之溫服。
如圣飲 治剛柔二 。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螈 同治法。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藥 甘草 當歸 烏藥 半夏 黃芩
有汗是柔 ,加白術、桂枝。無汗是剛 ,加麻黃、蒼術?卩淝醒勒,如大便實,用大黃利之。
水二鐘,姜三片,煎之,臨服入姜汁、竹瀝,溫服。
溫經(jīng)益元湯 治因汗后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并肉 筋惕,及因發(fā)汗太多,衛(wèi)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后利不止,身疼痛者,并皆治之。
熟地黃 人參 白術 黃耆 甘草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白茯苓 陳皮 肉桂 附子
如飽悶,加枳殼,去地黃。如瘦人,去芍藥。有熱,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術、升麻、陳壁土,去當歸、地黃。嘔者,加姜汁制半夏?收撸犹旎ǚ邸:购髳猴L寒,屬表虛,去附子、肉桂、生地黃,加桂枝、膠飴。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
逍遙湯 治有患傷寒,瘥后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于經(jīng)絡。因與婦人交接,yin欲而復發(fā),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因交接,yin欲而無病患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予曾見舌出數(shù)寸而死者,多矣。此證最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如卵縮腹痛,倍加)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黃 韭根 柴胡 犀角
水二鐘,棗二枚,姜三片,煎之。槌法,臨服入燒 襠末一錢半調(diào)服。有粘汗出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即愈。
升陽散火湯 此湯治有患人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y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證,而因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于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術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有痰者,加姜汁炒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fā)渴,加大黃。泄漏者,加升麻、炒白術。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再造散 治患頭疼發(fā)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fā)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庸醫(yī)不識此證,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黃耆 人參 桂枝 甘草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姜
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水二鐘,棗二枚,煎至一鐘。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fā)渴,身熱。庸醫(y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nèi)寒而利,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
大黃 芒硝 枳實 濃樸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鐘,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調(diào)榮養(yǎng)衛(wèi)湯 (即補中益氣湯。) 治有患頭疼,身熱惡寒,微渴, 然汗出,身作痛,腳腿酸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yī)不識,因見頭疼,惡寒發(fā)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fā)其汗,所以輕變重而害人者,多矣。殊不知勞力內(nèi)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溫之劑則愈,名曰勞力感寒證。故經(jīng)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證者,大柴胡下之則緩。
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術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不足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干嘔者,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甘草、黃耆、白術少許。痰盛者,加栝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耆、術,加芍藥、干姜和之。其因血郁內(nèi)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黃耆、白術;太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后撮本方去大黃調(diào)理。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蔥白一莖,煎之溫服。
導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yī)不識,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手陰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jīng)證。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
水二鐘,姜、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煎沸,熱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y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證。
熟附 甘草 干姜 人參 五味 麥門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
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飲 治有患初得病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庸醫(yī)不識,呼為狂發(fā),誤用下藥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結膀胱,名曰如狂證。
豬苓 澤瀉 桂枝 甘草 白術 知母 黃柏 山梔 葉
水二鐘,姜三片,煎至一鐘。槌法,再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為效。
當歸活血湯 治有患無頭疼,無惡寒,止則身熱發(fā)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庸醫(y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劑誤人,多矣。殊不知內(nèi)傳心脾二經(jīng),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祟。
當歸 赤芍藥 甘草 紅花 桂心 干姜 枳殼 生地黃 人參 柴胡 桃仁泥
服三帖后去桃仁、紅花、干姜、桂心,加白術、茯苓。
水二鐘,姜一片,煎之。槌法,入酒三匙調(diào)服。
加味導痰湯 治有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yī)不識,皆為傷寒治之,誤人多矣。殊不知此因內(nèi)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名曰挾痰如鬼祟。痰證類傷寒,與此同治法。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術 陳皮 甘草 桔梗 黃連 栝蔞仁 人參
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湯。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竹瀝、姜汁,溫服。
加減調(diào)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fā)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與為異耳。經(jīng)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此良法也。
蒼術 濃樸 陳皮 甘草 白術 山楂 神曲 枳實 草果 黃連 干姜
腹中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曲、干姜。心中兀兀欲吐者,與干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莢末五分探吐。
水二鐘,姜一片,煎之。槌法,臨服入木香磨取汁,調(diào)飲即效。
加減續(xù)命湯 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jié)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但起于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 芍藥 白術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黃 蒼術 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shù),去桂枝、麻黃,加黃芩、黃柏、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于濕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于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者,加大黃。
水二鐘,棗二枚,姜一片,燈心二十莖,煎之,槌法,入姜汁調(diào)之,溫服。
芩招生簡章連消毒湯 治天行大頭病,發(fā)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黃芩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后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diào)理。
水二鐘,姜三片,煎至一鐘,鼠粘子一撮,再煎一沸,槌法,入竹瀝、姜汁,調(diào)服。
六神通解散 治時行,三月后謂之晚發(fā),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shù),先用沖和湯,不愈,后服此湯。
麻黃 甘草 黃芩 石膏 滑石 蒼術 川芎 羌活 細辛
水二鐘,姜三片,槌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