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種 附二種)
云南志∶順寧府出脆蛇,見人則斷,人去復續(xù),取而干之,可治腫毒。 滇黔記游∶出滇黔土司,長尺余,伏草莽,見人輒躍起跌數(shù)段,頃復合一,色如白金光亮,誤拾之,觸毒即斃。陳鼎蛇譜∶脆蛇產貴州土司中,長尺有二寸,圓如錢,嘴尖尾禿,背黑腹白,暗鱗點點可玩,見人輒躍起數(shù)尺,跌為十二段,須臾復合為一。不知者誤拾之,即寸斷,兩端俱生頭,嚙人即斃。出入往來恒有度,捕之者置竹筒于其逕側,則不知而入其中,急持之,方可完稍緩則碎矣,故名曰脆。予家多蓄奇藥,曾購得其臘,見寸斷處皆光潤如新截然,亦一異也。查慎行人海記∶脆蛇出昆侖山,聞人聲即寸斷,人伺其斷鉗取之,須寸各異處,待風干入藥;若少頃無人聲,寸寸仍續(xù)成蛇。
治色癆及驚疑喪膽諸癥(玉鏡新談)。
肉熬膏,箍癰疽,去風癘;其骨醋磨圍腫毒,良。
接斷骨 滇黔記游∶脆蛇人得而臘之,用接斷骨,價值兼金,視其上、中、下治頭腹脛股,無不效。
大麻風、痢 滇略∶脆蛇,一名片蛇,產頓寧大候山中,長二尺許,遇人輒自斷為三四,人去復續(xù),干之色如黃金,治惡疽,腰以上用首,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風及痢,近人貨之為夾棍藥。
蛇譜云∶出三fo齊國,如環(huán),大數(shù)圍至數(shù)十圍者,逐獸即疾走,如轉車輪于千仞山,獸入環(huán)脂 服之刀劍不能傷。
珍異藥品云∶形如曲 ,長可五、六寸,蟠旋作圈。
治癤毒癰疽良。
湖州府志∶武康山多蝮蛇,名碧飛,大者如圍甕,小亦如杯案,斧首出目鋸齒方文而綬色,厥雄赤紫,厥雌青黑,色曄 如蜃甲光,目亦如之,山中人謂有目而無視也。春夏布絲草,人物觸絲,激射迅于矢,忽不見已攫肉去矣,殺人至死;霜降絲脆,開商樹杪,施吐白涎,烏鵲下啄,則吞之。惟鹿以為膳,獵獲之,前左足扼其腰中,首尾盤繞,右足又趾寸解,啖無余者。人得而臘之,可入藥。凡西北諸山,自余英嶺而內,皆是物也。
治風痹蝮傷,人被其嚙者,還食其肉則生。
敏按∶湖志所言碧飛,吾杭山鄉(xiāng)多有之,土人名方勝板,以其遍身花紋如錦中方勝形,匾似板,故名。嚙人最毒,惟野豬能食之。土人言冬日蛇蟄地中,野豕嗅其氣,輒翻石掘土出而啖之。蛇性大熱,野豬食三條,即能過嚴冬。綱目蝮虺為二,蝮即方勝板,虺即土錦,俗呼灰地匾是也。惡風頑痹,非此猛烈積熱之性驅之,則肢廢者不能復舉,殆以毒攻毒之義,想碧飛或同類而異名者,書此以俟證。
爾雅∶蟒,王蛇 (注∶蛇中最大者,故曰王蛇),今深山處處有之,大小不一,色如菜花蛇亦有黑色者,土人名曰烏蟒。捕蛇者有呼蛇法,不拘何種蛇,呼之即蛇皆圍伏不動,聽其擇取,惟不敢傷蟒,蟒傷則諸蛇無王,環(huán)起嗾人。聞其人云,蟒蛇自有此種,生而皆有王字,故不論大小也,蟒至則諸毒蛇皆不敢傷人。
治漏瘡 集驗∶取蟒油銅鍋內熬熟,隨將黃蠟入油內攪勻,油紙攤膏貼患處,十余日便封口按∶蟒蛇名王字蛇,其首天生有一王字。予于庚子在奉化長橋,見丐者手握此蛇乞錢,其蛇亦不甚大,性頗馴良,因以千錢買得縱之。綱目諸蛇獨遺此,因急補之。
粵志∶斷草烏出廣中,蛇也,大僅指許,長五六寸,頭如龍形而小,身純?yōu),其行也,百草沾之立斷,人見斷草,輒跡得之;故蛇每離地丈許,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人莫得而跡之。此亦烏蛇中一種,綱目烏稍蛇不載龍頭者一種,故錄其遺。
治大麻風,煮酒服。
龍泄通雅∶龍涎有嶼,在花面國傍,獨立南海中,彼人言于樹收之,最收香氣,今大內甜香用之。澳門記略∶大食國產龍涎香為上,西洋產于伯西兒海,焚之則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煙縷。 嶠南 記∶龍涎香新者色白,久則紫,又久則黑,白者如百藥煎,黑者次之,似五靈脂,其氣近臊,和香焚之,則翠煙浮空不散。試法∶將結塊者奮力投沒水中,須臾,突起浮水面;或取一錢口含之,微有腥氣,經宿,其細沫已咽,余膠結舌上,取出就濕秤之,仍重一錢,又干之,其重如故,雖極干枯,用銀簪燒極熱,鉆入枯中,乘暖抽出,其涎引絲不絕,驗此,不分褐白、褐黑俱真。海東札記∶海翁魚,大者三四千斤,小者千余斤,即海鰍也。皮生砂石,刀箭不入;蜓云漪~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于海濱者,黑色,淺黃色不一,即龍涎香也。聞上淡水有之,欲辨真贗,研入水攪之,浮水面如膏,以口沫捻成丸,擲案有聲,噙之通宵不耗分毫者為真,每兩值數(shù)十金。廣志∶新安有龍穴洲,每風雨即有龍起,去地不數(shù)丈,朱鬣金鱗,兩目如電,其精華在浮沫,時噴薄如澹泉如雨,土人爭承取之,稍緩則入地中,是為龍涎;蛑^龍涎多積于海上枯木,如鳥遺狀,其色青黧,其香腥雜,百和焚之,翠煙千結,蜿蜒蟠空,經時不散,可以剪分香縷,然多不真。
從番舶來者,出大秦波斯,于雨中焚之, 膊有聲者真。坤輿圖記∶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有大塊重千余斤者,望之如島,每為風濤涌泊于岸,諸蟲鳥獸亟喜食之。汪機本草∶龍吐涎沫可制香。 星槎勝覽∶錫蘭山國、卜剌哇國、竹步國、木骨都束國、剌撒國、佐法兒國、忽魯謨斯國、溜山洋國,俱產龍涎香。 稗史匯編∶龍涎香,白者如百藥煎,而膩理極細;黑者亞之,如五靈脂而光澤,其氣近于臊,似浮石而輕香,本無損益,但能聚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則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煙縷,所以然者,入蜃氣樓臺之余烈也。泉廣合香人云∶龍涎入香,能收斂腦麝氣,雖經數(shù)十年者,香味仍存。廣東通志∶龍涎在水采者褐黑色,在山采者褐白色。 東西洋考∶海傍有花,若木芙蓉花,落海,大魚吞之腹中,先食龍涎,花咽入,久即脹悶,昂頭向石上吐沫,干枯可用,惟糞者不佳,若散碎皆取自沙滲,力薄。 范咸臺灣府志∶龍涎香傳為鰍魚精液,泡水面凝為涎。能止心痛,助精氣,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出淡水者,皆淡黃色,無黑色。 朱國楨大政記∶龍涎香出蘇門答剌國,西有龍涎嶼,峙南巫里大洋之中,群龍交戲其上,遺涎焉。國人駕獨木舟伺采之,舟如龍形,浮海面,人伏其中,隨風潮上下,傍亦用槳,龍遇之亦不吞也。每一斤值其國金錢一百九十二枚,準中國銅錢九千文。嘉靖三十四年下戶部取香百斤,遍市京師不得,下廣東藩司采買。部文至,臺司集議,懸價每斤銀一千二百兩,僅得十一兩上進,內驗不同,姑存之,亟取真者。部文再至,廣州夷囚馬那別的貯有一兩三錢,上之,黑褐色;密地都密地山夷人繼上六兩,白褐色。細問狀之,黑者采在水,白者采在山,皆真不贗。尋有密地山商再上,通前共得十七兩二錢五分。次年進入內,辯驗是真,許留用。自后夷船聞上供,稍稍挾來市,始定價每一兩價百金。龍涎之為用也,入香合和,能收斂腦麝清氣,雖數(shù)十年香味仍存。得其真者,和香焚之,翠煙裊空不散。涎沫有三品∶曰泛水,曰滲沙,曰魚食。泛水則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取之。滲沙則凝積年久,氣滲沙中。魚食則化糞于沙磧。惟泛水者可食香用。又言魚食亦有二種∶海旁有花若木芙蓉,春夏間盛開,花落海,大魚吞之,若腹腸先食龍涎,花咽入,久即脹悶,昂頭向石上吐沫,干枯可用,惟糞者不佳。 嶺南雜記∶諸香龍涎最貴,市值每兩不下百千,次亦五六十。出大食國,近海有云氣罩山間,知有龍睡下,或半年一二載,土人守視云散,則龍已去,必得其涎五七兩或十余兩,眾共分之。又大洋中有渦旋處,龍在其下,涌出之涎,日爍成片,風漂至岸,取之。又嶺外雜記∶龍枕石而睡,涎浮水、積而堅,新者色白,久紫,甚久者黑,氣近臊,形如浮石而輕,膩理光澤,入香焚之,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又出沒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泛水,二滲沙,三魚食,泛水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隨取;滲沙凡風浪飄泊舟嶼,積年氣盡于沙土中;魚食涎作糞,散沙磧,氣腥穢,進貢亦不過四兩。
按∶龍涎論色,則瑣記言有白與紫黑之分,而札記又有淺黃色,廣志有青黧色,辨真?zhèn),亦諸說互異。大抵不必論其色,總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沒,雨中焚之能爆者良。東璧綱目鱗部龍下,龍腦、龍?zhí)ゾ阌兄髦,而于龍涎獨遺之,惟附其名;云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云能收腦麝數(shù)十年不散,出西南海洋,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者,番人采貨之;亦有從大魚腹中剖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其體細飄似浮石而腥臊,其說亦未確核。蓋所云魚腹中得者,即札記所云海鰍魚之精也,亦名龍涎,出臺灣,不若大洋中產者佳。夫龍腦、龍?zhí),世上所無,龍涎則閩粵貨售者多。東璧何得于罕見者載之,于所有者反略之耶?則甚矣該博之難也。入藥用隔湯頓化如膠糖狀者佳。
氣腥,味微酸咸,無毒。 藥性考∶味甘,氣腥,性澀。 張瑤實云∶夾砂者有小毒,乃土人于砂磧上收取之,入藥須以甘草水煮過用。 酉陽雜俎云∶龍 遇煙煤則不散。入藥忌鐵器及石膏。
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 廖永言驗方云∶利水通淋散癥結,辟精魅鬼邪,消氣結,逐勞蟲尸疰。 陳良士云∶在澳門見倭夷用合舶硫及他藥作種子丸,云漢時術士和丹m.52667788.cn用此。倭夷皆有其方,秘不傳中國。 札記云∶出淡水者,止心痛,助精氣。 周曲大云∶龍涎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頰。微若有腥氣,粵中夷人合龍涎丸,和以他藥,便不腥;入口亦不耗減,一丸可用數(shù)十年不敗。如單用龍涎入藥,須先用雞湯,將龍涎制死,則入腹便化,否則入腹絲毫不損,蓋極難克化者。方書云∶焚之其煙能入水盂。予嘗試之,多不驗。
按∶龍乃東方之神,其體純陽,能噓氣成云,陽之質輕浮,故云上升。其骨反入手足少陰、厥陰經者,蓋凡知覺運動之物,皆肖陰陽以立體,孤陽則不生。龍秉純陽,而骨反屬陰,入藥能收陽中之陰,治心腎諸病,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其質靈,其齒能治魂游不定,鎮(zhèn)驚癇。凡病在肝,而龍主肝木,治之最神。涎乃陽中之陽,故其氣絕香。龍屬木,木之氣得太陽多者必香,故諸香以龍為最。得盂水徑撲其中,不落空外,龍以水為用,見水則精入焉。
入藥所以能利水道,分陰陽,能殺精魅鬼邪者,亦以至陰之物,見真陽而立解也。
河南薛姓客言∶曾在嘉興永太守處,見有龍泄結成大塊,其質亦輕,有六七兩及斤許不等。
每塊皆起螺旋紋,如象牙花紋,其色有純黑有褐白二種;欲辯真?zhèn),刮屑少許,以滾水泡之,其氣悉 而成云,遇婦人,云輒撲入發(fā)際,旋繞不散,蓋龍性好yin故也。人服之,入腹亦不耗,惟見雞湯輒化。如服后不食雞湯,次日糞出,其藥仍在,色亦不改,淘出洗凈,復可再用,氣亦不臭。其功效,食之能暖婦人子宮,治男子下元虛冷,入房術中用。又史良宇言∶曾見龍血結塊如棋子大,光滑可鑒,觸手冷如冰。夫龍,純陽也,而血獨冷,又不解何故。龍泄又何物也,其涎與血歟,抑精與溺歟,俱不可知,悉存其說以俟證。
坤輿圖說∶大東洋海產魚名西楞,上半身如男女形,下半身則魚尾,其骨入藥用,女魚更效止血,治一切內傷瘀損等癥。
本經逢原鰣魚性補,溫中益虛,而無發(fā)毒之慮。其生江中者,大而色青,味極甘美。生海中者,小而色亦,味亦稍薄。觀其暗室生光,迥非常魚可比。 綱目主治,言其肉補虛勞,油涂湯火傷,于集解下記其鱗為婦人鈿飾,不及入藥功用。 張佳時云∶鰣魚須乘活時,拔劃水邊二鱗,尖長者佳;若死魚鱗,便減藥力。
湯火傷 逢原云∶用鰣魚鱗香油熬涂,立效。茅集之云∶鰣魚鱗貼腿瘡疼痛,立效。
治疔 陳氏傳方∶疔瘡用鰣魚鱗貼上,則咬緊,先須與酒飯吃飽,然后將魚鱗邊略略揭起些,須用力急揭去,疔根便帶出也。但揭出疔根時,極痛無比,非醉飽,即暈倒也。傅氏方∶水疔,用鰣魚腮下近腹處有劃水二瓣,瓣間有長鱗二瓣,最佳,但難得;今人以背上大鱗代之,貼上即消。 毛世洪經驗集∶鰣魚靨用手剖下,不可見水,陰干收貯,此拔疔第一妙藥也。用時以銀針撥開疔頭,將一片貼上,以清涼膏蓋之,俟一宿揭開,其疔連根拔出,后用生肌散收功。予治兩貴婦大腳趾患瘡,二三年不收功,將靨一片,以銀花湯浸軟拭干貼之,不數(shù)日而愈。
下疳 救生苦!闽堲~鱗焙干 研白色,名白龍丹,敷之即愈,得此可包醫(yī)。
血痣 蔡云白言∶人生血痣,挑破血出不止者,用鰣魚鱗貼之,即痂而愈。
劉基苦齋記∶匡山在處州龍泉縣,劍溪之水出焉,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可食,故名。
解酒毒,可以醒酒。
藥性考∶苦魚微辛,形細色斑,烹食腴美,消酒除 。
此魚自宋南渡始有,一名朱砂魚,乃人家蓄玩于盆盎中者,有三尾、四尾、品尾、金管、銀管之分。有蛋魚,名龍蛋、文蛋、虎頭及鱗諸品;純紅純白,或紅白相間,體具五色。極大者三、四寸,小者寸許。綱目金魚條云∶主治痢,而所用乃金絲鯉魚。按∶金魚雖有鯉、鲗、鰷諸種,殊不知鯉魚中一種紅鯉,名金鯉,鲗魚中一種紅鲗,名金鲗,皆有金魚之名,與此全別,而東璧合為一則誤矣。
味苦微咸,有小毒,食之令人吐。綱目本條氣味下云∶甘平無毒。此指紅鲗而言,并非今之解服鹵毒,用金魚一二枚搗之,灌下,吐出涎水,自蘇。
治瘋癲、石臌、水臌、黃膽。慈航活人書∶俱用紅色金魚一個,取三尾者,甘蔗大者一二枚,同搗爛,紋汁服,立刻即吐出痰涎,愈。
一首十身,音如吠犬,亦可御火。(珍異藥品)療癰疽。
輿地志∶ 縣 陂出魚,味美,可入藥。
治痔。
物理小識∶游子六曰∶閩高山源有黑魚,如指大,其鱗即皮,四足,可調粥入藥。
治小兒疳。
(子)逢原云∶抉河豚目,拌輕粉,埋地中化水,拔婦人腳上雞眼瘡,可以脫根。
性有毒,可絕壁虱。行篋檢秘∶同蟹殼、樟、冰各五分,拌棉花子,安床下,燒煙熏之。
三才藻異∶產撫仙湖,狀如龜殼,青大如盤,無尾,入足,腹白。
食之辟瘴毒。
宦游筆記∶自光溪入四明二十余里,有蜜巖,峭壁千尋,下臨深溪, 洞無底,巖顛舊有蜂窠,聚蜂數(shù)百萬,其蜜滴下,溪魚食之,故魚味甘絕,曰蜜姑魚。其釣法倍多曲折,魚性極喜苔,須縋懸崖下,有水衣演漾深碧而細者,剜以為餌;魚性暴,遇釣則跳巖,卒不可制。
而蜜巖下溪水清甚,用粗綆,則恐魚之瞥見而驚游也;用細絲,則又恐不足以勝魚跳巖之力。釣者乃取絲長十余丈,盤于桿上,遙望見深波中魚詡詡鼓鬣而至,則取絲徐徐放之,如小兒之送紙鳶者,使得縱其所往。魚入鉤,果一躍數(shù)尺,翻波跋浪,橫激溪面,其鱗光閃爍,如千片碎金,雜珠顆中隨風散灑,觀者莫不目眩心動,已而徐徐力倦,乃可取之。
性溫味甘,食之生胃津,益肺氣,補血脈,增髓去熱,除虛羸,壯筋骨,止嗽定喘,功同燕窩,蛤蚧也。
按∶此魚最潔,惟食苔蜜,苔寒而蜜溫,得水火既濟之力,大能補土生金。燕窩性清肅而下行,蛤蚧性和中而溫臟,此則故能兼之,真勞嗽虛羸之食品上藥也。柳崖外編載張方海浙人,少年讀書四明嘗斷炊者數(shù)月。山 谷多竹,峭壁有蜜,蜜入江化為魚,名蜜 。張逐掘筍釣而食,自言筍味淡以清,蜜 濃而美,m.52667788.cn/Article/有天臺胡麻所不如者。嗣后遂輕身耐寒暑,不復思煙火味。據(jù)此,則其功用信不誣也。
粵語∶ 魚廣人池塘多蓄之,以魚秧長成,與鲗性相反。鲗屬土,其性沉,長潛水中;屬水,其性浮,長躍水上。鲗食之可以實腸, 食之可以行氣,鲗守而 行,性各不同如此。
其物以冬而肥,故名。喜泳浮波上,得 流則跳躍尋丈。生食之,益人氣力。 梧潯雜佩∶魚形似鰱而稍短,味甚美,作膾尤佳。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
出海中,形如帶,頭尖尾細,長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無鱗,身有涎,干之作銀光色,周身無細骨,正中一脊骨如邊箕狀,兩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為海鮮。據(jù)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綱,惟釣斯可得。漁戶率以干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此魚之出以八月,盛于十月,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率視霧以為貴賤云。綱目無鱗魚條,獨遺此品,故為補之。 五雜哄JJ閩有帶魚,長丈余,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獻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潔。 福清志∶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無鱗,入夜爛然有光,小者俗名帶柳。 物鑒∶帶魚形纖長似帶,銜尾而行,漁人取得其一,則連類而起,不可斷絕,至盈舟溢載,始舉刀割斷,舍去其余。 玉環(huán)志∶帶魚首尾相銜而行。釣法∶用大繩一根,套竹筒作浮子,順浮洋面,綴小繩一百二十根,每小繩頭上拴銅絲一尺,銅絲頭拴鐵鉤長三寸,即以帶魚為餌,未得帶魚之先,則以鼻涕魚代之,凡釣海魚皆如此。釣期自九月起至次年二月止,謂之魚汛。 朱排山柑園小識∶帶魚生海中,狀如鰻,銳首扁身,大眼細齒,色白無鱗,脊骨如篦,肉細而肥,長二三尺,形如帶,亦謂之裙帶魚。冬時風浪大作,輒釣得之。 為鲞,以致遠。
味甘性平,和中開胃(食物宜忌)。
帶魚形長扁薄似帶,色白無鱗,肉細佳;膾腌 風干,久藏不敗。煎烹味美,多食發(fā)疥。
(可連數(shù)十。腌食佳。黑夜有光,故有毒(藥性考)。
出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以白龍?zhí)懂a者為第一,他產者尾尖尚黑,不能通體如朱砂紅也。
葛三春言∶白龍?zhí)堆X,周身紅如血,每年所產亦稀。取其血沖酒飲,可以驟長氣力。行伍中學可入段錦工夫者,多服之。
增氣力,壯筋骨,益血填髓。
沙即鮫魚,種類甚多,皆可食。綱目鮫魚條集解下,瀕湖注云∶沙魚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主治下特載其肉、皮、膽之功用,翅獨略焉;今人可為常嗜之品,凡宴會肴饌,必設此物為珍享。其翅干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為對,蓋脊翅一,劃水翅二也。煮之折去硬骨,檢取軟刺色如金者,瀹以雞湯,佐饌,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純軟刺,作成團,如胭脂餅狀,金色可愛,名沙刺片,更佳。
味甘性平,補五臟,消魚積,解蠱毒。(食物宜忌)益氣開膈,托毒,長腰力。(閩部食疏)清
嘉興縣志∶一名菜花魚,以其出于菜花時最肥美,故名。程大昌演繁露。土部∶吳興人呼為鱸鱧,以其質園而長,與黑鱧相似;其鱗斑駁,又似鱸魚,故兩名之。長興謂之蕩部,又曰蕩魚。湖州府志∶鮒魚今呼土部。此魚質沉,常附土而行,不似他魚浮水游也,故又名土附。錢塘縣志∶土 ,俗名土哺,以清明前者佳。藻異云∶吐哺產杭,本名土附,以其附土而生也,色黑味美。雨航雜錄∶吐哺,或曰食物嚼而吐之,故名。敏按∶美上諸說,皆無杜父之名,而綱目載杜父魚云∶其色黃黑有斑,脊背上有 刺螫人,又名渡父魚、黃 魚、船碇魚、伏念魚,似與土附絕不相類。沈云將食纂、陳芝山食物宜忌皆以為今之土部魚,即父魚也,此乃承山堂肆考之誤。今土部杭城甚多,一年皆有,惟正、二、三月獨旺,背黑亦有淡黑帶土黃色者,不聞能刺人。俗云,此魚立冬后則伏土閉眼不食,冬至后出土,附土而行,清明后開眼,遍食小蟲蝦,故有毒。陳芝山云∶土部清明后頭上生紅蟲,不可食。細核其形狀食性,與杜父全不相類,何能強合。予故于禽蟲考中魚類辨之甚詳,以杜父入吹沙類,而另立土附本條,蓋不敢附古人而欺后世也。土部綱目所無,復為補之。
味甘,性溫。 補脾胃,治噎膈,除水腫濕氣,療一切瘡疥。此物又能扶陽,其子用燒酒醉子助相火,暖腰腎。
產登萊,乃烏賊腹中卵也。藥性考∶以為即雄魚白。味咸,開胃利水。
梧潯雜佩∶青魚膽出藤縣之 ( 字不見字書,讀如萱,郡人亦有此姓)。洲。洲在江中,長可五六里許,其上居民甚多。水多石上青苔,此魚食之,其膽極涼,可入藥,他處即不堪用。魚大者百余斤,漁人網得,必以聞官,割取其膽,乃鬻于市。
史∶ 生南海,四五月初生如帶,至六月漸大如盤,形似白綠絮,而無耳目口鼻鱗骨。
一段赤色破碎者,謂之 頭。其肉如水晶,以明礬腌之,吳人呼為水母。鮮久則漸薄如紙,俗呼為白皮紙。按∶今所云白皮紙,乃海蜇外面之皮,非陳久之海蜇也,一名秋風子。 朱排山柑園小識∶海 上有白皮,潔白脆美,過于海 ,謂之白皮子; 綱目載海 名水母,人以鍛石礬水腌之,去其血水,色乃白,其形最濃者謂 頭,味更勝云,而不錄其外皮之用,且其言性暖可治河魚腹疾。而農田余話云∶水母本陰海凝結之物,食而暖,其性未詳,東璧亦無發(fā)明。敏曾居東甌數(shù)年,見土人販 為生者,詢之,據(jù)言其物確系海水所結。東南海俱咸,遇春夏天,雨在海中者,一滴雨水入海,輒有一小泡凝聚海面,初則大如豆,隨波逐蕩,受日烘染,漸長大成形如笠,上頭下腳,塊然隨潮而行。土人撈 者,每于海涂間插竹為小城,以稻草作網圍之,潮長, 隨潮而來,入竹城,為網所絡,不得去,然后取之。以刃其中段,砉然而開,有似腸胃穢積者,落落交下,名蜇花,食之亦最美,再以礬灰腌而售之。按∶海為陰水,天雨水屬陽,相入而感,便生此物。受太陽真氣,所以日漸長大而性暖也。
味咸澀,性溫,消痰行積,止帶祛風。
貼爛腿 救生苦!糜冒灼ぷ诱寨彺笮〖糇鞲噘N,內摻銀朱。
無名腫毒 集聽方∶用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一孔,貼上,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
流火 文堂集驗∶取海蜇皮薄者貼上,燥則易之。
頭風 貼兩太陽,能拔風濕外出。
膝髕風濕 以白皮子貼之。
消痞 王圣俞云∶有二方∶一用白皮子同荸薺燒酒浸服;一用白皮子荸薺同煮,止食荸薺。自消痞也。
程克庵云∶凡小兒一切積滯,用荸薺與海蜇同煮,去蜇食薺,則諸積自消。亦以積非寒不滯而成,海蜇能暖水臟,荸薺化堅,相因而用,其效故捷也;同壽錄載其方治痞∶用大荸薺一百個,古錢二十個,海蜇一斤,皮硝四兩,燒酒三斤,共浸,七日后每早吃四錢,加至十個止,即愈。
滇程記∶云南百夷中有小孟貢江,產 魚。彼夷食之,日御百婦,故夷性極yin,貴賤俱數(shù)妻。其地亦產彎姜。 說略云∶ 魚產孟貢江,牡者恒多牝而游。夷人常食其肉,一日能御百女。入藥用雄者。
壯陽道,固精髓,八十老翁服之,多子。
點擊查看:<<本草綱目拾遺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