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
□
〔《銅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韭葉許,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以三棱針刺之出血,以瀉諸藏之熱,不宜灸!都滓医洝吩啤冕樔攵,留一呼,灸一壯。
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
〔《銅人》〕云∶魚際二穴,火也。在大指本節(jié)后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滎。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壯。
注于太淵。太淵,魚后一寸陷者中也,為 。
□
〔《銅人》〕云∶太淵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
□
〔《銅人》〕云∶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針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傷人神。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
〔《銅人》〕云∶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手太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二分,可灸五壯。
心出于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
〔《銅人》〕云∶中沖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溜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jié)之內間也,為滎。
□
〔《銅人》〕云∶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脈中心原虛處,屈中指無名指取之,手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 。
□
〔《銅人》〕云∶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后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行于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
〔《銅人》〕云∶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之所行也,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五壯。其穴有大絡為限,故入絡過 ,掌后正勞宮后三寸,寸止處是穴。故經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也。
入于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
〔《銅人》〕云∶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絡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手少陰“少”字當作“厥”。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
□
〔《銅人》〕云∶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壯。
溜于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
□
〔《銅人》〕云∶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 。
□
〔《銅人》〕云∶太沖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經也,為 。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于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
〔《銅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其穴使足逆仰則穴有宛陷可定,針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則宛,和則通也。
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
〔《銅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
□
〔《銅人》〕云∶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于大都。大都,本節(jié)之后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
〔《銅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按本節(jié)后“后”字當作“前”更詳。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 。
□
〔《銅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于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
□
〔《銅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
〔《銅人》〕云∶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
〔《銅人》〕云∶涌泉二穴,一名地沖,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為滎。
□
〔《銅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饑欲食。
注于太溪。太溪,內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 。
□
〔《銅人》〕云∶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后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腎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行于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
〔《銅人》〕云∶復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
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
〔《銅人》〕云∶陰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內輔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壯。
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
〔《銅人》〕云∶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溜于通谷。通谷,本節(jié)之前外側也,為滎。
□
〔《銅人》〕云∶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jié)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注于束骨。束骨,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 。
□
〔《銅人》〕云∶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jié)后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壯。
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
□
〔《銅人》〕云∶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為經。
□
〔《銅人》〕云∶昆侖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
入于委中。委中,在 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
〔《銅人》〕云∶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約文中動脈陷中,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為井金。
□
〔《銅人》〕云∶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
〔《銅人》〕云∶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 。
□
〔《銅人》〕云∶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
〔《銅人》〕云∶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
□
〔《銅人》〕云∶陽輔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
〔《銅人》〕云∶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
〔《銅人》〕云∶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壯。
溜于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
□
〔《銅人》〕云∶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壯。
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 。
□
〔《銅人》〕云∶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
〔《銅人》〕云∶沖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各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
□
〔《銅人》〕云∶解溪二穴,土也。在膝下沖陽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廉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
□
〔《銅人》〕云∶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壯!端貑枴吩谙ハ氯缦葜,外廉兩間肉分間!都滓摇吩啤镁尢撋狭汴柮髋c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壯。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可灸三壯。按足陽明胃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沖。關沖者,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
〔《銅人》m.52667788.cn/acu/〕云∶關沖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
〔《銅人》〕云∶液門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注于中渚。中渚,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 。
□
〔《銅人》〕云∶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液門下一寸,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
〔《銅人》〕云∶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
〔《銅人》〕云∶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兩骨之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壯。
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
〔《銅人》〕云∶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壯。
三焦下 ,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
□
〔《銅人》〕云∶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壯,屈身而得之。詳《銅人》云∶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文考之,當云一尺六寸。
謹按經文論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又按經文取合穴法,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取陽陵泉者正豎膝與之齊,下至委陽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兩 之中央,委陽即曲 之陽分,約文之盡處,兩筋間是。推其分野,正當太陽少陽之間,內外廉之界,故曰太陽之前,少陽之后, 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約文盡處,兩筋之間,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只正膝與之齊,陽陵泉正對其穴,故曰取陽陵泉者,下至委陽之前取之也。又考諸尺寸則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斷然謂《甲乙》脫去“一尺”二字,無疑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上合于手太陽,出于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
〔《銅人》〕云∶少澤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壯。
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jié)前陷者中也,為滎。
□
〔《銅人》〕云,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側本節(jié)之后也,為 。
□
〔《銅人》〕云∶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后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
□
〔《銅人》〕云∶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行于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
〔《銅人》〕云∶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脘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壯。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
〔《銅人》〕云∶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
〔《銅人》〕云∶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壯。
溜于本節(jié)之前二間,為滎。
□
〔《銅人》〕云∶二間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壯。
注于本節(jié)之后三間,為 。
□
〔《銅人》〕云∶三間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后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
〔《銅人》〕云∶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
□
〔《銅人》〕云∶陽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
〔《銅人》〕云∶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是謂五臟六腑之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以上并出本輸篇)
上五臟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并巨虛上下廉共六十四 ,實切要之穴也。凡五臟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淵、大陵、太沖、太白、太溪,為五臟之原。其三里、巨虛上下廉、委中、委陽、陽陵泉,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醫(yī)所最當先者也。六腑之合,謂胃合于三里,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于巨虛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陽明也。三焦合于委陽,膀胱合于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陽也。
膽合于陽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陽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 ,故后于其尾結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陽而表章之也。今效竇漢卿傍通十二經孔穴圖,而后折衷之于經,開如左方。
□
〔肺〕井木 少商 中沖 大敦 隱白 涌泉
〔心〕滎火 魚際 勞宮 行間 大都 然谷
〔肝〕俞土 太淵 大陵 太沖 太白 太溪
〔脾〕經金 經渠 間使 中封 商丘 復溜
〔腎〕合水 尺澤 曲澤 曲泉 陰陵泉 陰谷
□
〔大腸〕井金 商陽 少澤 竅陰 厲兌 至陰 關沖
〔小腸〕滎水 二間 前谷 俠溪 內庭 通谷 液門
〔膽〕木 三間 后溪 臨泣 陷谷 束骨 中渚
〔胃〕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沖陽 京骨 陽池
〔膀胱〕經火 陽溪 陽谷 陽輔 解溪 昆侖 支溝
〔三焦〕合m.52667788.cn/rencai/土(曲池、巨虛上廉 小海、巨虛 下廉) 陽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陽)
□
〔《靈》〕黃帝曰∶愿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 也。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針十二原)
□
〔《難》〕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 土,陽 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蓋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諸 行喘息 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歲數(shù)始于春,日數(shù)始于甲,故以井為始也。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
〔《難》〕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蓋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四時有數(shù)而并系于春秋冬夏者也。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圖(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shù)。)
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經。) 呼(太沖,土 。) 泣(行間,火滎。)
心 赤(少府,火滎。) 焦(少沖,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靈道,金經。) 汗(神門,土俞。)
脾 黃(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滎。) 甘(隱白,木井。) 歌(陰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經。)
肺 白(經渠,金經。) 腥(大淵,土俞。) 辛(魚際,火滎。) 哭(少商,木井。) 涕(尺澤,水合。)
腎 黑(陰谷,水合。) 腐(復溜,金經。)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滎。) 液(涌泉,木井。)
夫天元法者,謂之五化疊元。當從其首系其數(shù)。首者寅方春也,在人為肝,是從東方順天輪數(shù),至所主之處,計從幾數(shù),卻于所受病一方倒疊回去,數(shù)至根據前數(shù)盡處。便于受病一方穴內,瀉所主之方來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內經中瀉之,勿誤。假如病者聞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為香臭。從東數(shù)至所主之處,所主五臭者心也,東一南二,計得二數(shù)。卻當于受病之方倒疊回去,脾一心二,元數(shù)二也,是數(shù)至心。心者滎火也,當于受病之方內瀉滎火,是從脾經瀉大都是也;蛟缓我缘汞B數(shù)?對曰∶此從地出為天輪所載,右遷于天,不當于所顯之處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圖,乃海藏發(fā)明扁鵲七十四難之義,但心 五穴,不合經旨。按《內經》言心臟堅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陰獨無 ,其外經病而臟不病者,獨取其經于掌后銳骨之端,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也。今圖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當在心包絡所受,而不列心包絡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五穴,反列手少陰少府、少沖、少海、神門、靈道五穴,為未得也。
□
〔《難》〕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 主體重節(jié)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氣逆而泄,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地元圖(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井(心下滿) 膽(元證) 身熱 體重節(jié)痛 喘咳寒熱 逆氣(泄)
滎(身熱) 心下滿(小腸) 元證 體重 寒熱 逆氣俞(體重節(jié)痛) 心下滿(胃) 身熱 元證 寒熱 逆氣經(喘咳寒熱) 心下滿(大腸) 身熱 體重 元證 逆氣合(逆氣而泄) 心下滿(膀胱) 身熱 體重 寒熱 元證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刺膽滎。又病體重節(jié)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咳寒熱,(當刺膽合。又病逆氣而泄。(宜刺膽俞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溲淋便難轉筋,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秋刺經,冬刺合,此是斷五邪之原。
陰陽例即人元圖
陰陽者,子午也,謂滎合水火之稱,名曰陰陽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亦謂井經近乎子午,然,當微瀉其井,大瀉其滎,微補其經,大補其合,或補或瀉反作,是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故微大補瀉以應之。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陰,當于本經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于本經中瀉水補火。
配合例
□
〔《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入其脾者,先于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后于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于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字各瀉一針。
兄妹例
假令見足厥陰肝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又瀉膽經內水火二字各一針。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俱屬人元圖。)
□
〔《靈》〕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于氣海,氣海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針十二原)
□
〔《難》〕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為俞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
假令針肝經病了,又于本經原穴亦下一針。如補肝經,亦于肝經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于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
〔《靈》〕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腑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黃帝曰∶愿聞六腑之?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云云。即前所謂內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內腑病見針灸六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