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5 —20 06 学年 春 季学期
所在单位 基础医学院
系、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05级
授课教师 周 翔
职 称 副教授
教材名称 病理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 发 热 | 授课形式 | 理论课 |
授课时间 | 2006.3.15 | 授课学时 | 2 |
教学目的 &#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wǎng)19982; 要 求 | 掌握:发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中枢发热介质的产生机制和作用部位 熟悉:发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的规律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 ||
基本内容 | 1. 发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 2. 中枢发热介质的产生机制和作用部位 3. 发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的规律 4. 发热的处理原则 | ||
重 点 难 点 | 1. 发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 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 3. 中枢发热介质的产生机制和作用部位 | ||
主要教学 媒 体 | |||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 |||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 |||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 肖献忠 主编《病理生理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版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concepts of disease processes) Fifth Edition | ||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 同意施行 | ||
课后体会 |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 时间 分配 | 媒体选择 |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一 正常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部位: 作用方式: (二)体温调节中枢 部位: 高级中枢: 正调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负调中枢:腹中膈(VSA)、中杏仁核(MAN) 次级中枢:延髓,脑桥,中脑,脊髓 作用方式: 温度偏离体温调定点(set point, SP)时,通过释放递质启动效应器。 (三)效应器 (1)散热方式: 传导 对流 辐射 蒸发 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和发汗活动来调节散热。 (2)产热方式:代谢性产热 体温改变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定点识别 整合器(+),释放递质 效应器产热或散热变化 体温恢复正常 二 发热的概念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0C时,称为发热。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发热 过热(hyperthermia) SP增高 SP不变 T= SP T>SP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一 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s) 概念: 能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的物质。 主要种类 (一)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概念:来自体外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种类: 1..细菌与毒素 (1)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2)革兰氏阳性细菌与外毒素 2.病毒 3.真菌 4.螺旋体 5.疟原虫 (二)体内产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 (一)概念: 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EP。 (二)种类 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生成部位: 单核/巨嗜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致热特点: 引起双峰热 2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生成部位: 巨嗜细胞、淋巴细胞 致热特点: 小剂量: 单峰热 大剂量: 双峰热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生成部位: 白细胞 致热特点: 单峰热 有耐受性 4.白细胞介素-6(IL-6) 生成部位: 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 (三)EP的产生和释放 1 产EP细胞激活 2 EP的产生释放 EP的作用: 引起SP上移及体温升高 三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一)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 2.EP®OVLT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SP (二)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 正调介质 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介质。 (1)前列腺素E(PGE) (2)Na+/Ca2+比值 (3)环磷酸腺苷(cAMP) 2 负调介质 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物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作用方式: 削弱由EP产生的升温反应; 抑制产EP细胞; 降低毛细血管对EP的通透性。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3www.med126.com5289;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 (三)发热时体温上升的调节方式 (四)发热的时相 要求掌握: 1.发热各期的名称 2.各期体温变化特点及其机制 3.各期热代谢特点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改变 总趋势: 分解代谢,营养物质消耗 二、生理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2.循环系统─心率增加 3.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系统──消化功能抑制 三 防御功能改变 有利变化: 1.抗感染能力增加 2.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 不利变化: 诱发心衰 脱水 第四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1.病因学治疗 2.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3.有些情况应及时解热 4.降温时防止骤降 5.合理安排饮食,保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
|
5’
5’
5’
10’
12’
15’
5’
5’
8’
5’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