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塞嘎爾
|
漢語拼音 | GANSUJIDOU
|
拉丁名 | 1.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2.O.ochrocephala Bunge.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甘肅棘豆、黃花棘豆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甘肅棘豆:多年生草本,高15~20Cm,某部有分枝,莖、葉的各部與花梗均白色長柔毛或雜有黑色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5~10cm,葉軸上面具溝紋;托葉卵狀披針形,基部聯(lián)合,與葉柄分離;小葉13~25,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8~13mm,寬4~6m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偁罨ㄐ蚨炭s或頭狀,腋生,總花梗長5~15cm;苞片線形;花萼鐘狀,長約9mm,寬約3mm,密生黑白混雜的長柔毛,萼齒寬線形,與筒部等長或稍短;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翼瓣短于旗瓣,具短于瓣片的瓣柄,龍骨瓣片先端有短尖,雄蕊10,二體;子房有短柄,花柱向內(nèi)急彎,柱頭頭狀。莢果長圓形,長8~12mm,徑約4mm,密生黑色柔毛。 2.黃花棘豆:多年生草本,叢生,植株高10~25cm,全株密被淡黃色或灰白色的絹質(zhì)長柔毛。莖直立或斜上升,高8~20cm。葉長8~13cm;托葉草質(zhì),與葉柄分裂,彼此連合至中部,抱莖;小葉17~27枚,矩圓披針形,長5~15mm,寬3~6mm,兩面被淡黃色和白色長柔毛?偁罨ㄐ蛎芗,由20余朵花組成,苞片條形,比萼短,花萼長約16mm,密被黃褐色短柔毛,齒與萼近等長,在花后期,通常微膨脹呈囊狀;花冠淡黃色,旗瓣長10~18mm,瓣片寬卵形,翼瓣稍短,龍骨瓣比翼瓣短。雄蕊10,二體;子房具柄,被黃褐色柔毛,柱頭頭狀。莢果矩圓形,膨脹,長12~16mm,被黃褐色和黑色混生柔毛。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甘肅棘豆:產(chǎn)青海、甘肅、四川、云南西北部等省區(qū)。
2.黃花棘豆: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南部、四川西部。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甘肅棘豆:生于海拔2000~3900m的山坡灌叢、河邊林下。
2.黃花棘豆:生于海拔3000~5100m的干河谷階地、草坡、山坡礫石草地、沼澤草地。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1.甘肅棘豆:花期6~7月,果期7~8月。 2.黃花棘豆:花期6~7月,果期7~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開花盛期采集,除凈枯葉、殘莖,洗凈泥土,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呈圓錐狀,細(xì)長、皺縮,表皮淡黃色,質(zhì)脆,易折,斷面不平整,纖維狀,灰白色。莖皺縮,彎曲,質(zhì)韌,有細(xì)縱棱,被短柔毛,折斷面中央有一小孔。小葉片矩圓形,皺縮,被淡黃色或白色柔毛?偁罨ㄐ,花密集,呈長圓筒狀;花萼管狀,被黑白混生短柔毛(甘肅棘豆)或被黃褐色短柔毛(黃花棘豆),頂端有5齒,裂齒線狀披針形,與萼管等長;花冠蝶形,淡黃色,稀見幼小莢果。氣微臭,味微苦,微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甘、微澀,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肺熱、脾熱,瀉腹水,消腫。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培根所致諸病、肺熱咳嗽、痰飲腹水、體虛水腫、脾虛泄瀉。
|
用法用量 | 配方或單用。飲片或熬膏。常用量每次9~12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