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1,(9):1 |
劑型 | 栓劑 |
藥物組成 | 參三七、馬齒莧、倍子等。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潰瘍性結(jié)腸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晚1-2支塞肛,1個月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1985-1988年門診及病房收治潰瘍性結(jié)腸炎患者50例,分為治療組40例,SASP組1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23-61歲;病程最短6個月,長者20余年。結(jié)果:顯效15例(37.5%),好轉(zhuǎn)21例(52.5%),無效4例(10%),有效率90%,與SASP比較,顯效與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 |
藥理作用 | 以大腸桿菌O55為主要抗原,建立實驗性VC動物模型。所有實驗動物經(jīng)抗原致敏確認(rèn)抗體形成后分A、B、C 3組進(jìn)行實驗,每組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A實驗組用清腸栓塞肛3日,日1支,然后與A對照組一起用1%FS及抗原(b)灌腸;B組先用1%FS及抗原(b)灌腸3日后B實驗組用清腸栓塞肛5日,日2支;C組亦先用1%FS及抗原(b)灌腸后,C實驗組用清腸栓塞肛10日(日1支)。結(jié)果:抗?jié)冃纬汕闆r:在灌腸后3日,對照組A 4只家兔的局部腸粘膜均出現(xiàn)糜爛、潰瘍、全層壞死,腺體破壞,周圍有炎性充血、水腫、細(xì)胞浸潤;而實驗組A 8只家兔均無明顯潰瘍形成、充血和細(xì)胞浸潤。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潰瘍愈合情況:在灌腸后第5日,對照組B4只家兔的局部腸粘膜糜爛、潰瘍、壞死趨向好轉(zhuǎn),但遠(yuǎn)未愈合,而B實驗組8只家兔的局部腸粘膜糜爛、潰瘍趨于愈合,僅留部分表層壞死,且伴有明顯組織修復(fù)、增生,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炎癥改善情況:在灌腸后第10日,對照組C 4只家兔的局部腸粘膜糜爛,潰瘍雖已愈合,但仍有較明顯的充血、水腫和細(xì)胞浸潤,雖伴有部分修復(fù)、增生,但炎癥性變化遠(yuǎn)未消失,而實驗組C 8只家兔的局部腸粘膜則已完全修復(fù),組織增生明顯,炎癥反應(yīng)基本消失,粘膜恢復(fù)正常,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