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AI xIng cAo w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蒼山烏頭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蒼山烏頭,多年中草本,高45-85cm。塊根胡蘿卜形,長5-9cm,直徑1.1-1.9cm。菜直立或上部纏繞,幼時(shí)被反曲短柔毛,后脫落變無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shí)大多枯萎;下部葉和中部葉有長柄,疏被反曲短柔毛,幾無鞘;葉片五角形,長4.5-7.6cm,寬8-10cm,3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側(cè)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兩面疏被短柔毛,有時(shí)下面幾無毛。總狀花序有2-5朵花;花序軸疏被反曲短柔毛;苞片葉狀;花梗粗壯,無毛,長2.2-4cm;小苞片中花梗上部或中部;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花瓣?duì)睿{(lán)紫色,外面無毛,上萼片高盔形,高約2.1cm,下緣稍向上斜,長約2cm,喙短;花瓣2,無毛,唇長約3.5mm,微凹,距長約1.5mm,球形,向后彎曲;雄蕊多數(shù),無毛,花絲有2 小齒,稀全緣;心皮3-5,無毛。萵葖果長1.4-1.8cm。種子多數(shù),三棱形,長約3mm,只在一面生橫膜翅;ㄆ9-10月,果期10-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大理蒼山。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400m的山地草坡。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采挖,除去莖葉。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狀圓錐形,長2.5-8cm,直1.2cm。表面棕褐色,母根常數(shù)條凹下的條紋,須根短粗稱很較粗壯飽滿,表面皺縮較少不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狀,色黑,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外韌維管束排成一輪。母根鄰近形成層處的篩管群外的厚壁細(xì)胞鞘呈高高盔狀。形成層環(huán)較平滑或略呈波狀彎曲。本質(zhì)部來小且不達(dá)中心,導(dǎo)管排成1-3列。射 線和髓部很寬廣。 粉本特征:1.纖維管胞較 多,長500-1700μm。2. 淀粉 粒橢圓狀瓜子形、類三角形, 或一端似其短柄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蒼山烏頭,塊根含0.07%黃草烏堿甲(vilmorrianine A),七星草烏堿(conaconitine),N,N-雙(甲氨甲;)-甲胺[N,N-bis(methylcarbamyl)-methylamine],三 (甲氯甲;)-胺 [tris(methylcarbamyl)amine],1-(1-溴乙基)-4- (1,2-二溴乙基)-苯[1-(1-bromoethyl)-4-(1,2-dibromoethyl)-benzene]和對-雙(1,2-二溴乙基)-苯-[p-bis(1,2-dibromoethyl) benze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熱;有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勝濕;散寒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勝濕藥;散寒止痛藥 |
主治 | 風(fēng)寒濕痹;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g,先煎。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Aconiti Contort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conitum contortum Finet et Gagnep. |
科屬分類 | 毛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