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暹羅香菜
|
漢語拼音 |
ji long cao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Fragrant Elsholtzia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吉龍草的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50-80cm,全株有濃烈的檸檬醛香氣。莖基部木質(zhì)化,四棱形,具膨大的節(jié),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5mm,被柔毛;葉片卵狀長圓形,長2-3cm,寬8-13mm,頂端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具淺鋸齒,兩面被柔毛,下面有腺點。輪傘花序多花密集3.5mm,被疏柔毛;花萼管狀,外面被綿狀長柔毛,萼齒5,偏向一側(cè);花冠唇形,長3mm,外面有柔毛及腺點,上唇先端微缺,具緣毛,下唇3裂,中裂片短而寬,側(cè)裂片。恍廴4,前對較長,均伸出,花絲無毛,花藥2室;子房4裂,花柱伸出,柱頭2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0.7mm,具棕色毛;ㄆ9-10月,果期10-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1000m宅旁或陽坡次生林邊,少見野生,多為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多用鮮品,隨用隨采,或秋季采收,陰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莖多分枝,長約60cm,小枝紫紅色,密被彎卷白色短柔毛,質(zhì)脆。葉多卷曲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長圓形,先端鈍,基部的圓形或?qū)捫ㄐ,邊緣具鋸齒,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短柔毛及淡黃細小腺點;葉柄長2-5mm,被短白柔毛。莖、葉揉之有檸檬午氣,味辛涼。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揮發(fā)油0.8%,其組分的相對含量為:牻牛兒醛(geranial)40.85%,橙花醛(neral)29.56%,牻牛兒醇(geraniol)5.27%,橙花醇(nerol)3.78%,牻牛兒醇(geraniol)5.27%,橙花醇(nerol)3.78%,順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3.26%,芳樟醇(linalool)1.06%,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1.1%,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e-2-ong)0.68%,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0.61%,苯甲醛(benzaldehyle)0.42%,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0。25%,1,8-桉葉素(1,8-cineole)0.16%,葎草烯(humulene)4.00%,百里香酚(thymol)0.55%等[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表;消食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傷風(fēng)感冒;高熱;抽搐;消化不良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鮮品搗汁。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解表的功能。用于感冒,頭痛,發(fā)熱,消化不良。民間用幼嫩莖葉作佐料,清香可口。
|
考證 |
始載于《云南經(jīng)濟植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Elsholtziae Commun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lsholtzia communis (Coll.et Hemsl).Diels[Dysophylla communis Coll.et Hemsl.]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