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能消、鐵腳威靈仙、靈仙、黑腳威靈仙、黑骨頭 |
漢語拼音 | wei ling xian |
英文名 | Clematis Root, Root of Chinese Clematis, Root of Sixpetal Clematis |
藥材基原 | 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棉團(tuán)鐵線蓮、辣蓼鐵線蓮、毛柱鐵線和柱果鐵線蓮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威靈仙,木質(zhì)藤本,長3-10m。干后全株變黑色。莖近無毛。葉對生;葉柄長4.5-6.5cm;一回羽狀復(fù)葉,小葉5有時3或7;小葉片紙質(zhì),窄卵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蚓狀披針形,長1.5-10cm,寬1-7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寬楔形或淺心形,全緣,兩面近無毛,或下面疏生短柔毛。圓錐狀聚傘花序,多花, 腋生或頂生;花兩性,直徑1-2cm;萼片4,長圓形或圓狀倒卵形,長0.5-1.5cm,寬1.5-3mm,開展,白色,先端常凸尖,外面邊緣密生絨毛,或中間有短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不等長,無毛;心皮多數(shù),有柔毛。瘦果扁、卵形,長3-7mm,疏生緊貼的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達(dá)2-5cm;ㄆ6-9月,果期8-11月。 2.棉團(tuán)鐵線蓮,直立草本,高30-100cm。莖圓柱形,有縱溝,疏生柔毛,后脫落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5-3.5cm;葉片近革質(zhì),綠色,干后常變黑色,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長橢圓狀披 針形、橢圓形或線形,長1.5-10cm,寬0.1-2cm,先端銳尖或凸尖,有時鈍,全緣,兩面或沿葉脈疏被長柔毛或近無毛,網(wǎng)脈突起。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通常具3花。有時為單花,花梗有柔毛;苞片線形;▋尚,直徑2.5-5cm;萼片4-8,通常6,長橢圓形或狹倒卵形,長1-2.5cm,寬0.3-1cm,白色,開展,外面密生白色細(xì)毛,花蕾時像棉花球,內(nèi)面無毛;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xì)長,長約9mm,無毛,花藥線形;心皮多數(shù),被白色柔毛。 瘦果倒卵形,扁平,長約4mm,密生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1.5-3c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3.辣蓼鐵線蓮,攀援藤本。莖和分枝除節(jié)上有白色柔毛外,其余無毛或近無毛。一回羽狀復(fù)葉,小葉片全緣,近革質(zhì),卵形、長卵形或披針狀卵形,先端漸尖或銳尖,很少鈍,不微凹,上面無毛,網(wǎng)脈明顯,下面近無毛;ㄐ蜉^長而挺直,長可達(dá)25cm,花序梗、花梗近無毛或稍有短柔毛;萼片外面除邊緣有絨毛外,其余無毛或稍有短柔毛。瘦果較小,長4-6mm;ㄆ6-8月,果期7-9月。 4.毛柱鐵線蓮,木質(zhì)藤本。老枝圓柱形,有縱條紋,小枝有棱。葉對生;葉柄長4-8cm;三出復(fù)葉,小葉片近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圓形,有時為寬卵形,長3-12cm,寬2-7.5cm,先端銳尖、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淺心形或?qū)捫ㄐ,全緣,兩面無毛,葉脈隆起。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多花;通常無宿存芽鱗;苞片小,鉆形;花兩性,萼片4,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約10mm,寬約3mm,外面邊緣有短絨毛,內(nèi)面無毛;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無毛,花藥較花絲長;心皮多數(shù),有柔毛。瘦果鐮刀狀狹卵形或狹倒卵形,長3- 4.5mm,有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達(dá)2.5cm;ㄆ6-8月,果期8-10月。 5.桂果鐵線蓮,藤本。莖圓柱形,有縱條紋,莖和葉均無毛,干時常變黑色。葉對生;葉柄長5-7.5cm;一至二回羽狀復(fù)葉,小葉5-15,基部2對常為2-3小葉;莖基部為單葉或三出葉;小葉片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寬卵形、卵形、長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3cm,寬1.5-7cm,先端漸尖或銳尖,偶微凹,基部圓形或?qū)捫ㄐ,有時淺心形或截形,全緣,兩面網(wǎng)脈突起。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多花;花兩性,萼片4,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1.5cm,白色,開展,干時變黑色;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多數(shù),無毛。瘦果圓柱狀鉆形,長5-8mm,干后變黑,無毛,宿存花柱羽毛狀,長1-2cm。花期6-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陜西南部、江蘇南部、安徽淮河以南、浙江、江西、 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南部。 2.分布于黑龍江、吉 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東部、山東及中南地區(qū)。 3.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 古、山西等地。 4.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南部、廣東、廣西、四川、 貴州、云南。 5.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宜興、安徽南部、浙 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東 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海拔80-150m的山坡、山谷灌木叢中、溝邊路旁草 叢中。 2.生于干山坡、山坡草地或固定的沙丘上。 3.生于山坡灌木叢中,雜木材下或林邊。 4.生于海拔250-1850m山坡疏林、路旁灌木叢中或山谷、溪 邊。 5.生于海拔100-1800m的山地、山谷、溪邊的灌木叢中、 林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1.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以含腐殖質(zhì) 的石灰質(zhì)土壤最適宜栽培。 2.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或根芽繁殖。種子繁殖:種子生有長毛, 易被風(fēng)吹走,故在9月種子成熟期間應(yīng)注意及時分批采種。4 月上、中旬育苗,先澆水,然后把種子撒播于苗床內(nèi),上覆薄土, 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溫度適宜,約10d左右出苗。苗高3cm時可間苗1次,并注意澆水,除草,播后1-1.5月,即可定植。穴栽 行株距36cm×30cm,栽后覆土,壓緊,澆水。根芽繁殖:移栽后 2-3年的植株就可用作根芽繁殖的材料。早春未出枝葉前把 根挖出,用刀把芽分開,以行株距各30cm開穴栽植;也可用壓條和扦插的方法繁殖。 3.田間管理 當(dāng)苗高30-45cm時,要搭支架,架高90- 120cm,將藤引到架上,以利生長,在支架前追肥1次。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挖出,去凈莖葉,洗凈泥土,曬干,或切成 段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1)威靈仙 根莖橫長,呈圓柱 狀,長1.5-10cm,直徑0.3- 1.5cm,兩側(cè)及下方著生多數(shù)細(xì) 根;表面淡棕黃色至棕褐色,皮部 常脫裂而呈纖維狀,節(jié)隆起,頂端 常殘留木質(zhì)莖基;質(zhì)較堅韌,斷面 纖維性。根長圓柱形,稍扭曲,長 7-20cm,直徑0.1-0.3cm;表面 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細(xì)縱紋,有時 皮部脫落而露出淡黃色木部;質(zhì) 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寬,與 木部間常有裂隙。氣微,味微苦。 (2)棉團(tuán)鐵線蓮 根莖呈短 柱狀,長1-4cm,直徑0.5-1cm。 根較少,長4-20cm,直徑0.1- 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斷 面木心圓形細(xì)小,占根直徑的1/2 以下。味咸。 (3)辣蓼鐵線蓮 根莖呈柱 狀,長1-11cm,直徑0.5- 2.5cm。根多數(shù),細(xì)長密集如馬尾 狀;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有多 數(shù)明顯的細(xì)皺紋;斷面皮部白 色,木心近圓形,較細(xì)小。味辛 辣。 (4)毛柱鐵線蓮 根莖及根與成靈仙相似,較難區(qū)別。味淡。 (5)柱果鐵線蓮 根表面淡棕色,縱皺紋明顯;斷面角質(zhì)樣。昧淡。 以條均勻、質(zhì)堅硬、斷面色灰白者為佳。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1)威靈仙 表皮細(xì)胞1列,排列緊 密,外壁增厚顯深棕色。外皮層細(xì)胞排列緊密;皮層寬廣,細(xì)胞 有明顯的紋孔,含淀粉粒、草酸鈣砂晶,有的細(xì)胞含揮發(fā)油;內(nèi)皮 層明顯,可見凱氏帶。韌皮部狹窄。初生木質(zhì)部二原型,全部木 化,導(dǎo)管直徑較大,木纖維與木薄壁細(xì)胞壁較厚。根莖部及較老 根的韌皮部可見少數(shù)木 化的纖維及石細(xì)胞。 (2)棉團(tuán)鐵線蓮 老根及嫩根均無韌皮纖 維。中柱較小,皮層較寬。 (3)辣蓼鐵線蓮 嫩根韌皮部無或有極少 纖維;老根韌皮部纖維 較多。初生木質(zhì)部為明 顯的二原型,導(dǎo)管孔大。 (4)毛柱鐵線蓮 皮層中有多數(shù)木化的厚壁細(xì)胞散在。 (5)柱果鐵線蓮 初生木質(zhì)部四原型,有4個凹弧部,其外 側(cè)韌皮部中各有1大形的木化韌皮纖維束。導(dǎo)管分布于木質(zhì)部 外側(cè),排列成行。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威靈仙根含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及 以?刺僭磉霸╤ederagenin)、表常春藤皂甙元(epihede- ragenin)和齊墩果酸(oleanoic acid)為甙元的皂甙:威靈仙-23-O- 阿拉伯糖皂甙(Cpo)、威靈仙單糖皂甙(CP1)、威靈仙二糖皂甙 (CP2)、威靈仙三糖皂甙(CP3)、威靈仙三糖皂甙(CP4)、威靈仙 三精皂甙(CP5)、威靈仙三糖皂甙(CP6)、威靈仙四糖皂甙 (CP7)、威靈仙四糖皂甙(CP8)、威靈仙五糖皂甙(CP9)、威靈仙 五糖皂甙(CP10)、成靈仙-23-O-葡萄糖皂甙(CP2a)、威靈仙表二 糖皂甙(CP3a)、威靈仙四糖皂甙(CP7a)、成靈仙四糖皂甙(CP8a)、 威靈仙五糖皂甙(CP9a)、威靈仙五糖皂甙(CP10a)、威靈仙二糖皂 甙(CP2b)、威靈仙二糖皂甙(CP3b)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 (1)取本品水提取液(1:10),置試管內(nèi)用力振 搖后產(chǎn)生持久性泡沫。分別取提取液1ml放入兩支試管內(nèi),一 管加5%氫氧化鈉2ml,另管加入5%鹽酸2ml,振搖后,兩管持 續(xù)存在的泡沫高度相等。(檢查三萜類皂甙) (2)將本品甲醇提取液(1:2)放入試管內(nèi),蒸去甲醇,加入 醋酐1ml,沿試管壁滴加濃硫酸,則兩液交界處呈現(xiàn)紅色環(huán),最 后變成藍(lán)色。(檢查三萜類) (3)取本品粗粉10g,加入苯200ml,放入錐形瓶內(nèi)密閉,放 置過夜,濾過。濾液回收苯至于,放冷,加入1%鹽酸羥胺及 10%氫氧化鉀(1:1)混合液2ml,在室溫放置10min,加入10%鹽酸至pH3-4后,再加1%三氯化鐵試液1-2ml,則產(chǎn)生紅色 沉淀。(內(nèi)酯反應(yīng),檢查白頭翁素) (4)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50g,加水浸泡24h(30℃)后, 用水蒸氣蒸餾,收集餾出液,以氯仿萃取3次,氯仿與餾出液之 比為1:10、1:20、1:20。萃取液在45-50℃減壓回收氯仿至小 體積,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頭翁素對照品少許用氯仿溶解 后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供試品與對照品溶液點(diǎn)樣于同一 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醚(4:1)展開19cm。噴0.5%2,4-二 硝基苯肼試液后,于80℃烘干30min顯色。上述5種供試品溶 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威靈仙: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段,曬干。酒靈仙:取威靈仙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涼。(每威靈仙100斤,用黃酒12-15斤)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狹葉鐵線蓮 Clematis angustifoliaJacq.(即山蓼)50%浸劑(1ml/kg)可使麻醉犬的血壓下降,腎容積縮小,其煎劑藥效僅及浸劑之半。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后興奮的作用,其浸劑的藥效似比煎劑約大3-5倍。其降壓作用可能與對心臟的抑制有關(guān)。 2.對平滑肌的影響:狹葉鐵線蓮煎劑對小鼠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能是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對大鼠及家兔的離體腸管亦有相似作用;對小鼠離體子宮作用不明顯。 3.抗利尿作用: 狹葉鐵線蓮制劑對小鼠、大鼠、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這種作用,浸劑與煎劑大致相等;50%煎劑0.2ml約相當(dāng)于腦垂體后葉素0.1單位的抗利尿效果,且其作用時間似比腦垂體后葉素為長,此種作用也可能與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有關(guān)。 4.降血糖作用: 威靈仙浸劑對正常大鼠有顯著增強(qiáng)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給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試驗仍為陰性),故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5.其他作用: 威靈仙(品種未鑒定)煎劑0.025g/10g(1/8的最小致死量)腹腔注射能輕度提高小鼠痛閥(熱板法),故可能有鎮(zhèn)痛效能。1:3水浸劑在試管內(nèi)對皮膚真菌有些抑制作用。華中威靈仙(白花藤,品種未鑒定)中提得的白花素(白頭翁腦)有抑茵作用。另一種威靈仙(C.Discoreifolia)的水提取物中也有原白頭翁素,可能是抗菌成分。威靈仙100%煎劑和200%醇提物,0.3-0.4ml/100g灌服,均能促進(jìn)麻醉大鼠膽汁分泌,200%醇提物0.5ml/kg靜脈注射,能促進(jìn)麻醉犬膽汁分泌,200%醇提物0.2ml加入10ml 浴皿內(nèi),對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對抗組胺或乙酰膽堿引起的回腸收縮作用。棉團(tuán)鐵線蓮浸劑和煎液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后興奮的作用;煎劑可使麻醉狗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對小鼠、大鼠和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煎劑對小鼠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 |
藥理學(xué) | 有報道過量服用威靈仙引起胃出血及中毒致死的患者。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1.配蒼術(shù),共奏燥濕運(yùn)脾之功。對有濕,有滯,有積適宜。 2.配黃芩,一溫一寒,辛開苦降,既化濕又清熱,濕除火降,則清氣得升而濁氣得降,氣機(jī)得調(diào)而諸癥自止。 3.配杏仁共奏下氣定喘之功,痰濕內(nèi)蘊(yùn),兼感外邪,氣逆咳喘宜適用。 4.配貝母,止咳開郁,消食去脹,專治氣郁痰阻癥。 |
藥性 | 味辛;咸;微苦;性溫;小毒 |
歸經(jīng) | 歸膀胱;肝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濕藥;通絡(luò)藥 |
主治 | 主治風(fēng)濕痹痛;肢體 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腳氣腫痛;瘧疾;骨哽咽喉;并治痰 飲積聚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冶骨哽咽喉可用到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作發(fā)泡劑。 |
用藥禁忌 | 氣血虧虛及孕婦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手足麻痹,時發(fā)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癥: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普濟(jì)方》) ②治中風(fēng)手足不遂,口眼?斜,筋骨關(guān)節(jié)諸風(fēng),腰膝疼痛,傷寒頭痛,鼻流清涕,皮膚風(fēng)癢,瘰疬,痔瘡,大小腸秘,婦人經(jīng)閉:威靈仙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竹筒內(nèi),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湯下。(《海上集驗方》) ③治腎臟風(fēng)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溫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fēng)毒積滯,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補(bǔ)之一月,仍常服溫補(bǔ)藥。(孫兆·放杖丸) ④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圣惠方》威靈仙散) ⑤治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簡便單方》) ⑥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鐘,水一鐘,煎至一鐘,臨發(fā)溫服。(《本草原始》) ⑦治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唐瑤經(jīng)驗方》) ⑧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姜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面。(《綱目》) ⑨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重,用溫酒調(diào)下。(《普濟(jì)方》化鐵散) ⑩治癖積:威靈仙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紅絹袋盛一丸,同精豬肉四兩煮爛。去藥吃肉,以知為度。(《幼科指掌》威靈仙丸) 11.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經(jīng)驗良方》) 12.治男婦氣痛,不拘久近:威靈仙五兩,生韭根二錢半,烏藥五分,好酒一盞,雞子一個。灰火煨一宿,五更視雞子殼軟為度。去渣溫服,以干物壓之,側(cè)睡,向塊邊;渣再煎,次日服,覺刺痛,是其驗也。(《摘元方》) 13.治腸風(fēng)病甚不瘥:威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 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diào)下,午復(fù)更一服。(《圣濟(jì)總錄》靈仙散) 14.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后洗, 冷再溫之。(《外科精義》) 15.治便毒:威靈仙、貝母、知母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diào)下,如不散再服。(《癰疽神秘驗方》威靈仙散) 16.治破傷風(fēng)病:威靈仙半兩,獨(dú)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衛(wèi)生易簡方》) 17.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圣濟(jì)總錄》) 18.治諸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一盞。水二鐘,煎一鐘,溫服。(《綱目》) 19.治牙痛:威靈仙、毛莨各等量。制法:鮮藥洗凈,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全展選編·五官科》) |
臨床運(yùn)用 | 1.治療腮腺炎: 取鮮威靈仙根洗凈、切細(xì)、搗爛,每用1斤加米醋半斤,浸于玻璃瓶內(nèi),蓋緊勿令泄氣。3日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涂患處,每2-3小時涂抹1次。治療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于1-3天內(nèi)癥狀消失。 2.治療急件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將威靈仙根烘干研成細(xì)粉,每次取3錢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油或麻油煎后服用。每天3次,連服3天。忌牛肉、豬肉及酸辣。曾治療15例,14例治愈。 3.治療絲蟲病: 鮮威靈仙根1斤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時后取汁,再和入紅糖1斤、白酒2兩煎熬片刻?偹幜吭5天內(nèi)分10次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小兒用量酌減。33例普查陽性病人,治療后經(jīng)1-2次復(fù)查,微絲蚴陰轉(zhuǎn)者27例。據(jù)觀察,療效與藥量、療程有關(guān)。用藥量不足1斤者,療效較差;用二個療程的有效率高于一個療程。服藥后未見嚴(yán)重反應(yīng),僅少數(shù)患者胃部有燒灼感,惡心,體溫輕度升高等。 4.治療關(guān)節(jié)炎: 取威靈仙1斤切碎,和入白酒3斤,放入鍋內(nèi)隔水燉半小時取出,過濾后備用。每次10-20ml,日服3-4次。治療15例,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 5.治療麥粒腫、結(jié)膜炎等: 先取2.5cm的膠布一塊,中央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于患眼對側(cè)內(nèi)關(guān)穴上(雙眼患病則敷雙側(cè)),然后取威靈仙鮮葉搗爛,搓成小團(tuán),如黃豆大,置于小孔內(nèi),再覆蓋一層膠布固定,并以拇指在敷藥穴位上輕按半分鐘,以加強(qiáng)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一般約40分鐘左右,局部有輕度辣感,即可將膠布和藥去掉;經(jīng)1天左右局部起一小水泡,須加以保護(hù),以防感染。治療麥粒腫12例,結(jié)膜炎6例,外傷性角膜潰瘍1例,平均3天見效。 6.治療扁桃體炎:取鮮威靈仙全草(或單用莖、葉)2兩(干品減半),洗凈煎湯服或當(dāng)茶飲,每日l劑。觀察247例,有效率達(dá)90%。或用鮮威靈仙葉搗爛絞汁,以棉條浸透塞鼻,對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會厭炎及請骨鯁喉,均有效果。用法:將消毒棉花捻成4-5cm的長條,一端浸藥汁塞入鼻孔(左痛塞左,右痛塞右),達(dá)上鼻道。約4-6分鐘,患者即流淚、打噴嚏,至30分鐘左右,癥狀即可顯著減輕。如未愈,須隔4-6小時再重復(fù)治療。 7.治療骨鯁:取威靈仙1兩,加水2碗,煎成l碗,慢慢咽下,在半至1小時內(nèi)服完,一日內(nèi)可咽服1-2劑。如骨鯁于食道者,酌情補(bǔ)液及抗感染。治療諸骨鯁104例,服藥后90例順利消失,14例無效后改在喉鏡或食道鏡下取出骨鯁,有效率為85%左右。其中喉咽部骨鯁32例(均為魚骨),服藥l-3劑即順利消失者27例;食道骨鯁72例(35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均加用抗菌素,同時補(bǔ)液并禁食等,服藥1-8劑后除8例無效外,其余經(jīng)X線透視復(fù)查鋇餐通過順利,無1例產(chǎn)生并發(fā)癥。據(jù)觀察,治療效果與異物大小、梗阻部位和異物插入軟組織的深沒有關(guān)。此外,有用威靈仙五錢,和入米醋適量,煎取藥液緩緩咽服,治療諸骨鯁亦有效果。 從動物實驗與臨床結(jié)果看,威靈仙對骨鯁的作用,可能是: 7.1.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興奮性增強(qiáng),由節(jié)律收縮變成蠕動。 7.2.骨鯁后局部攣縮,應(yīng)用威靈仙后,通過其杭組織胺作用,使局部松弛,蠕動改變,從而使骨易于松脫。食道上端為橫紋肌,中下端為平滑肌,骨鯁于中下端者收效較好,可能與此有關(guān)。 7.3.威靈仙直接對骨無軟化作用,但喉咽食道之分泌液帶酸性,有助于其發(fā)揮療效。但須指出,如服藥四劑無效,應(yīng)結(jié)合異物種類、梗阻部位,考慮采用手術(shù)取出,以免貽誤病情 。 |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nèi)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2.《開寶本草》:主諸風(fēng),宣通五藏,去腹內(nèi)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3.《本草衍義》:治腸風(fēng)。 4.《本草衍義補(bǔ)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5.《本經(jīng)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達(dá),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 6.《南京民間藥草》:鮮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爛敷腦門處一晝夜,見皮膚生泡即除去,治牙齦腫脹。 7.《安徽藥材》:搗敷眉心治白喉。 8.《廣西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利尿,止痛。治風(fēng)濕骨痛,黃疸,浮腫,小便不利,偏頭痛,跌打內(nèi)傷。 9.《海上集驗方》:威靈仙,去眾風(fēng),通十二經(jīng)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并得清涼。 10.《綱目》:威靈仙,氣溫,味微李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fēng)濕痰次之病,氣妝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11.《本草經(jīng)疏》:威靈仙,主諸風(fēng),而為風(fēng)藥之宣導(dǎo)善走者也。腹內(nèi)冷滯,多由于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于上、中二焦也,風(fēng)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fēng)除濕,病隨去矣。其日久積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于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濕,施之恐亦無當(dāng),取節(jié)焉可也。 12.《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jīng)絡(luò)。主治風(fēng)、濕、痰、壅滯經(jīng)絡(luò)中,致成痛風(fēng)走注,骨節(jié)疼痛,或腫,或麻木。風(fēng)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biāo)矣,以此疏通經(jīng)絡(luò),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fēng)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余,治臨產(chǎn)交骨不開,驗如影響。 13.《本草正義》: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祛風(fēng),然惟風(fēng)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luò),關(guān)節(jié)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fēng)不語,手足不遂,口眼喎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 |
考證 | 出自侯寧極《藥譜》!赌戏街饕卸局参铩罚鸿F腳威靈仙,金株毒。中毒癥狀:莖葉的水液與皮膚接觸引起皮膚發(fā)泡潰瘍;誤食引起嘔吐,腹痛,劇烈腹瀉,類似石龍芮的中毒癥狀。解救方法:早期可用0.2%高錳酸鉀溶液洗胃;服蛋清或面糊及活性炭;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腹劇痛時可用阿托品等對癥治療。皮膚及粘膜中毒,可用清水、硼酸或鞣酸溶液洗滌。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厚樸,枳實均可用于食積痰滯,胸腹脹滿,大便不通之證。但枳實偏于破氣,氣行則痰消,氣利則通便導(dǎo)滯;厚樸溫燥辛散,溫燥健脾化痰消食,辛散除脹滿。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1.Radix Clematidis Chinensis 2.Radix Clematidis Hexapetalae 3.Radix Clematidis Mandshuricae 4.Radix Clematidis Meyenianae 5.Radix Clematidis Uncin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C.chinensis Retz.;C.sinensis Lour.] 2.Clematis hexapetala Pall.(C.angustifolia Jacq.) 3.Clematis terniflora DC.var.mandshurica(Rupr.)Ohwi[C.mandshurica Rupr.] 4.Clematis meyeniana Walp. 5.Clematis uncinata Champ.ex Benth.[C.uncinata Champ.ex Benth.var.biternata W.T.Wang] |
科屬分類 | 毛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