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夏秋之間,腹痛作瀉,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52667788.cn/tcm/2009/20090113021511_75873.shtml" target="_blank">痢疾,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此是肝克脾土也。蓋夏秋之間,寒熱必然相雜,肝遇涼風(fēng),則木氣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
而脾胃之中受三夏暑熱,欺肝木凋零,乃與肝木相爭。肝木激而成怒,克土更甚。
脾胃之土傷,難容水谷,遂腹痛而作瀉矣。瀉久而糟粕已盡,脾乃傳肝木之氣于腎,而腎見其子之氣,乃相助而作惡,忘其自損母氣也。紅白相間者,肝不藏血而紅見,腎不藏精而白見也。惟是肝內(nèi)之血無多,腎中之精有限,何以能綢繆不斷,如水之傾,如泉之涌也,不知六腑畏肝木之橫,五臟助腎之困,交相成之也。治法急平其肝氣之怒,少佐祛穢之藥,則肝氣不降而腎氣頓收。不必止痢,脾胃之土自安,脾胃既安,何懼痢之有?方用平肝止痢湯∶
白芍(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梔子(二錢) 枳殼(一錢) 車前子(二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痢輕,再劑痢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全不去治痢,但去平肝而痢自止。蓋痢之來也,始于肝;痢之成也,本于腎。平肝則肝氣平,肝平而腎氣亦平。肝腎之氣平,而脾胃烏有不平者乎。今人但去治脾胃也,所以痢不能遽止耳。
此癥用和腹湯亦可。
白芍(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枳殼(三錢) 廣木香(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人有夏秋之間,先瀉后痢,腹中疼痛,后重之極,不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飲水,小便艱澀,小腸作脹,人以為火邪之重也,誰知是濕熱之盛乎,蓋夏傷于熱,必飲水過多,熱雖解于一時,濕每留于腸胃,迨至秋天,寒風(fēng)襲于皮毛,熱必秘于臟腑,于是熱欲外泄而不能,熱不得不與濕相合。然而濕與熱非好相識也,相合相爭,而疼痛生矣,熱欲下出,濕欲相留,彼此牽掣于大腸之間,而后重現(xiàn)矣。熱欲出而不得出,則熱必上焚,不得不求救于水。然而濕留于下焦,而火則忌水也,使水不能傳入于膀胱,水火戰(zhàn)斗,仍從大腸而出,此小腹之所以發(fā)脹耳。治法分解其濕熱,俾濁者趨于大腸,清者入于小腸,不必用澀藥以止痢也。方用分解濕熱湯∶
車前子(一兩) 濃樸(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一錢) 枳殼(一錢) 檳榔(一錢)
滑石末(三錢) 水煎服。一劑后重除,二劑疼脹止,三劑口渴解,痢亦全愈。
此方用車前以利水,用黃連以清熱,用濃樸以厘清濁,余則止穢去滯,調(diào)和于邪正之間,以解紛爭也。君、相、佐、使既用之攸宜,安有不取效之捷哉!此癥用二黃湯亦神效。
澤瀉(二錢) 車前子(五錢) 大黃 檳榔 滑石(各二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二劑愈。
人有濕熱作痢,大渴引飲,飲后又不甚快,心中懊 ,小便不利,紅白相間,似膿非膿,似血非血,此是火熱未解之故也。夫濕熱之極,始成痢疾,但其中有濕輕熱重,熱輕濕重之分耳。如此等之痢,明是濕熱兩重之癥,單消水則熱存而水難降;單清火則濕在而火難除,必須兩瀉之,熱與濕俱不能獨存也。然而瀉熱必致傷陽,瀉濕必致傷陰。治法必于補(bǔ)陰之中,佐以瀉熱濕之劑,則陰既不虧,陽亦無害。
夫瀉之既能損傷陰陽,則補(bǔ)陰亦宜補(bǔ)陽矣,何僅補(bǔ)其陰,即能不傷其陽也?不知陰陽原兩相根也。瀉熱之藥,仍走于大腸之內(nèi),雖損其陽,仍損其陰也。今補(bǔ)其陰,則陰不傷矣,何害于陽乎?此補(bǔ)陰之所以不必再補(bǔ)陽耳。方用滋陰止痢丹∶
白芍(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大黃(三錢) 車前子(五錢) 檳榔(二錢) 蘿卜子(三錢)水煎服。一劑膿血減,二劑懊 除,三劑口渴解,而痢亦頓止矣。
此方奇在大黃與蘿卜子并用,逐瘀穢實神,厘清濁甚速,用之于白芍、當(dāng)歸之內(nèi),補(bǔ)以行攻,有攻之益,無攻之失也。
此癥用通快飲亦佳。
黃連 茯苓(各三錢) 白芍(一兩) 黃芩 車前子 枳殼(各二錢) 濃樸(一錢) 水煎服。
人有濕熱之極,腹痛作痢,上吐不食,下痢不止,至勺水難飲,胸中悶亂,人以為噤口之痢也,誰知是胃中濕熱之毒乎。夫痢宜下行,下利宜也,何以上吐而不能入乎?此蓋胃中之火,得濕而蘊(yùn)結(jié)不宣,一旦作痢,本欲下行,乃投之以飲食,則火反上熾而不降,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也。然而胃火之盛者,由于心火之旺,心火最惡濕,一得濕則火郁而不通,則停住于胃口;胃中之火,愈增其熏蒸之氣,二火相合,則熱之勢固結(jié)而不散,濕亦停住于腸胃之內(nèi),胸中交戰(zhàn),安得不悶亂乎?治法必須開郁火之門,而門不能易開,必須引火開門之為捷耳。方用引胃湯∶
人參(一錢) 黃連(三錢) 吳茱萸(三分) 菖蒲(三分) 各為細(xì)末,滾水調(diào)入于茯苓末中,大約茯苓須用五錢,一匙一匙調(diào)如稀糊者咽之。初時咽下必吐,吐后仍咽,藥一受則不吐矣。即將前藥服完,上下俱開門矣。然后用靖亂湯∶
白芍(一兩) 車前子(五錢) 黃連(一錢) 甘草(一錢) 枳殼(一錢) 木通(一錢)
廣木香(五分) 茯苓(三錢) 水煎服。二劑痢止,不必三服也。
前用引胃湯者,以心火喜燥。黃連雖寒,然其性正燥也。以燥投燥原非所惡。
況吳茱萸性熱而燥,以火入火,同性豈有 格之虞?況入之人參、菖蒲之中乎?蓋胃中之火,乃邪火,而心中之火實正火也。居于邪正之間、非得正人君子之藥,則邪不能散于頃刻,非得導(dǎo)引之使,則心火不能返于故宮。況胃氣之閉,正胃氣之虛也。人參補(bǔ)胃氣之圣藥,胃虛逢補(bǔ),不啻如饑者之得食,關(guān)一開而良將勇士奪門而入,邪自驚走矣。后用靖亂湯者,譬如以計奪門,若后無大兵相繼,則敵且欺寡不敵眾,未必不狹巷而戰(zhàn),死斗而不肯遁,今又以利水、逐穢、平肝之藥濟(jì)之,是前鋒既勇于斬關(guān),而后隊又善于蕩寇,安得不成功哉。
此癥用啟關(guān)散亦效。
黃連 人參 茯苓(各二錢) 木香(三分) 吳茱萸(五分) 水煎服。緩飲之,隨飲即愈。
人有濕熱作痢,數(shù)日之后,腹不疼痛,如膿如血,陣陣自下,手足厥冷,元氣欲絕,此是火變?yōu)楹幗^也。夫痢無止法,古人之語也。然痢實不同∶有初起即宜止者,有日久而不可止者,未可執(zhí)痢無止法一語,竟不用止也。然不止痢,不過久病之難痊;若止痢,每至變生于不測,是痢又不可輕言止也。此等之癥,正不可不止者,蓋腹中作痛為邪,腹既不痛,何邪之有?腹不痛而膿血陣陣自下,乃氣脫而欲崩也。手足厥冷,乃氣脫而不能運(yùn)也。必須看其舌之滑燥何如耳,熱極則舌必燥,寒極則舌必滑也。熱變?yōu)楹渖啾鼗毾戎蛊淞∫跃让,不可瀉其痢以攻邪矣。
方用止脫救痢湯∶
人參(二兩) 白術(shù)(二兩) 白芍(一兩) 肉桂(三錢) 茯苓(一兩) 甘草(二錢)
赤石脂末(三錢) 水煎服。一劑手足溫,二劑膿血止,三劑痢全愈。減各藥一半,去赤石脂,再服十劑,元氣如故矣。
此等之痢。世不常有,不可執(zhí)此方以治痢。余論癥不敢不備質(zhì)于天師,以存此治法,救萬人中之一人也。
此癥用加味四君湯亦效。
人參 白術(shù)(各二兩) 肉桂(三錢) 北五味子(三錢) 茯苓(一兩) 甘草(三錢) 水煎服。
人有受暑濕之毒,水谷傾囊而出,一晝夜七、八十行,膿血稠粘,大渴引水,百杯不止,人以為腸胃為熱毒所攻也,誰知是膀胱熱結(jié)而氣不化乎。夫水濕之邪,從膀胱而出,乃上由于肺氣之清肅下行,膀胱奉之而能化也。今胃受暑熱之毒,蒸熏于肺,肺不能受,乃移其熱于大腸,而大腸奔迫,必郁結(jié)于膀胱矣。膀胱熱結(jié),則氣不化而小溲短赤,邪熱邪濕,盡趨于大腸而出,不啻如決水轉(zhuǎn)石之驟猛也。治m.52667788.cn/hushi/法必須清膀胱之熱,以迅利其小便。但肺與大腸為表里,肺熱而大腸始熱,故不若先清肺經(jīng)之熱也。方用清源止痢湯∶
黃芩(三錢) 茯苓(五錢) 紫參(三錢) 訶黎勒(三錢) 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地榆(三錢) 水煎服。一劑減半,三劑痢止。
此方清肺金化源之方也。用黃芩、地榆以涼肺,即所以涼大腸之熱也。紫參療腸胃之熱,能消積聚,而通大小之便。訶黎勒能固腸脫,合而用之于茯苓、甘草諸藥之內(nèi),則通中有塞,而塞中又有調(diào)和之妙,所以奏功特神也。
此癥用迅行湯亦神。
王不留行 茯苓 豬苓 黃芩(各三錢) 白術(shù)(三錢) 水煎服。
人有下痢純血,色如陳腐屋漏之狀,肛門大開,不能收閉,面色反覺紅潤,唇似朱涂,人以為痢疾之死癥也。然治之得法尚可獲生,以其癥雖見死象,而氣猶未絕,有可續(xù)之機(jī)也。凡下痢純紅,開手即宜用補(bǔ)陰之藥,因人執(zhí)痢無補(bǔ)法,以至如此不知痢癥何常不可補(bǔ)也。用補(bǔ)陽之藥以治痢,則有宜有不宜。用補(bǔ)陰之藥以治痢,則實無不宜也。若一見紅白,不問虛與不虛,動用攻邪逐穢之劑,以致白變紅,紅變陳腐屋漏之色也。夫下痢純血,原是陽旺陰虛之癥。不補(bǔ)陰以制陽,反助陽以攻陰,則陰氣愈虛,虛極則陰氣但有降無升矣。肛門大開,不能收閉,正有降無升之明驗也。面色紅潤,唇如朱涂,正陽在上而陰沉下之顯征也。陽宜降而反升,陰宜升而反降,則陰陽不交,不死何待乎?然能奄奄不死者,以其陰氣雖降,而未絕也。
治法急救其陰,以引其陽氣之下降,兼補(bǔ)其陽,以提其陰氣之上升,未必非死里求生之法也。方用補(bǔ)陰升提湯∶
人參(一兩) 熟地(一兩) 白芍(三兩) 茯苓(一兩) 升麻(二錢) 甘草(一錢) 山藥(一兩)
北五味子(三錢) 山茱萸(一兩) 訶黎勒(三錢) 水煎服。一劑痢減半,再劑痢止。倘服之仍如前之痢也,則陰已絕而陽不能交,不必再服。
論此方乃救陰之奇方,提氣之圣藥。茍有陰氣未絕,未有不可續(xù)之,而升提者也。正不可因一用之無功,竟置此方于不用。如一見純紅之癥,急以此方減半投之,何至有死亡之嗟哉。
此癥用續(xù)絕湯甚佳。
人參(五錢)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芡實(各一兩) 甘草(一錢) 北五味(二錢)水煎服。
人有貪酒好飲,久經(jīng)歲月,濕熱所積,變成痢疾,雖無崩奔之狀,而有溏 之苦,終年累月而不愈,人以為酒積之在脾也,誰知是腎泄之病,乃濕熱之酒氣熏之也。氣熏于腎之中,腎即醉于酒之味,正不必其濕熱之盡入之也。然而濕熱之侵,由于腎衰之故,腎不能敵,乃移其濕熱于脾,脾又久受濕熱之困,不能再藏,乃釀成酒積而作痢矣。雖其積在脾,病實在腎。但治脾而痢不能愈,必須治腎。然徒治其腎,病亦不能愈,必須解酒之毒,分消其濕熱之氣,則不治痢,而痢自止。方用化酒止痢湯∶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一兩) 山茱萸(五錢) 黃連(一錢) 茯苓(五錢) 柞木枝(五錢)
白芍(五錢) 檳榔(五分) 薏仁(五錢) 水煎服。連服四劑,痢疾自愈,不可多服。愈后仍須忌酒,否則暫止而仍發(fā)也。
論此方實解酒毒,然力止能解于目前,不能解于日后,非藥之過也。蓋酒氣熏蒸于腎,受毒最深。用此方以解酒毒,則脾胃有更蘇之氣。倘不遵酒戒,仍然酣飲,則酒入于脾胃,其克伐之性較前更甚,蓋已傷而不可再傷也。此酒積之病,酒徒每每坐困,不得享長年之樂,可不慎哉!此癥用萸術(shù)杜柞湯亦佳。
山茱萸 白術(shù)(各一兩) 柞木枝 杜仲(各一錢) 水煎服。十劑可愈。
人有長年累月,里急后重,而作痢者,乍作乍止,無有休歇,人以為休息之痢,誰知是正氣已復(fù),而邪氣尚存之故哉。夫痢不可m.52667788.cn/job/妄止,必須因勢利導(dǎo)之。茍邪火、邪水未曾滌盡,一旦用補(bǔ)塞之藥遽止之,則痢雖遏于旦夕,邪在腹中,時動時靜,靜則安,動則發(fā),亦其常也。況益之濃味之貪饕,勞役之妄作,安得不成休息之痢乎?治法必宜以利為主,利小便,不若利大便也。蓋正氣已復(fù),膀胱之氣必能氣化以分水,何必再利其小便?邪之不盡者,火留于大腸也,利大腸則邪且盡下。然而利大腸之藥,必先從胃而入脾,由脾而入大腸。吾恐湯劑之入大腸,不遽受益,胃與脾先受其損矣。方用盡穢丹∶
大黃(一錢) 滑石(一錢) 濃樸(一錢) 地榆(二錢) 檳榔(一錢) 各為細(xì)末,用蜜煮老為丸,一次服盡。服后即用膳以壓之,不使留于胃中。必得微利為度,一利而痢病頓除。
此方專下大腸之濕熱也。邪原在大腸,所以一用奏功。倘畏損傷脾胃,用人參湯送下更妙。然亦止宜于虛弱之人,不宜于健旺之客也。
此癥用緩攻湯亦神。
白芍(一兩) 枳殼(五分) 大黃(一錢) 檳榔(五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
人有中氣不順,口中作噯,下痢不止,人以為濕熱作痢,誰知是氣逆作痢乎。
夫痢疾多是濕熱,然濕熱之所以停積于腹中者,氣阻之也。凡人大便,氣閉則結(jié),氣逆則瀉。有濕熱而更兼氣逆,徒用消濕瀉熱之藥,不用理氣之味,則過于下行,氣必更滯矣。治法必須利氣,佐之消濕瀉熱之劑為妙。雖然氣之所以逆者,以下多亡陰,陰血虧損,氣乃不順,遂因之作逆也。欲氣逆而仍反為順,必須補(bǔ)陰以生血。
然而血不可以遽生,陰不可以驟長,用順氣之藥,加入于補(bǔ)陰補(bǔ)血之中,則陰血漸生,痢可速止矣。方用蓽茇散∶
蓽茇(三錢) 芍藥(五錢) 當(dāng)歸(五錢) 牛乳(半斤) 同煎。一半空腹頓服。一劑痢止,再劑不再痢也。
蓋蓽茇最能順氣,且去積滯更神,入之于歸、芍之中,更能生長陰血。佐之牛乳者,牛乳屬陰,乳乃血類,無形之陰血不能遽長,用有形之陰血以滑其腸中之迫急,則血即無陽,陰又不損,轉(zhuǎn)能佐氣以去其結(jié)滯,故奏功甚捷,取效獨奇耳。
此癥用順氣湯亦效。
廣木香(三錢) 烏藥 甘草 枳殼(各一錢) 白芍(五錢) 炒梔子 車前子(各三錢)水煎服。
人有腸 下血,另作一派噴唧而出,且有力而射遠(yuǎn),四散如篩,腹中大痛,人以為陽明氣沖,熱毒所作也,誰知是氣血下陷之極乎。夫清氣上升,則濁物自降,惟清陽之氣,既不能上升,則濁陰之物,必留滯于腸中而不化。況助之濕熱之毒,則血不能藏,乃下注而噴射矣。或疑血不上藏,洞瀉宜矣,何下出如篩乎?此乃濕熱之毒,氣火盛,逞其威作其勢也。至于另作一派,唧血遠(yuǎn)射者,邪與正不兩立,正氣化食,而邪氣化血,正氣既虛,不敢與邪相戰(zhàn),聽邪氣之化血,不與邪氣同行以化食,邪氣遂驅(qū)腸中之血以自行,腸中之食既不得出,乃居腹而作痛,邪氣奪門而出,是以另行作一派遠(yuǎn)射有力也。治法升其陽氣,瀉其濕熱之毒,則正氣盛而邪自衰,邪衰而血亦不下也。方用升和湯∶
陳皮(五分) 熟地(五錢) 當(dāng)歸(三錢) 生地(二錢) 丹皮(一錢) 升麻(一錢) 甘草(五分)
黃(三錢) 白芍(五錢) 車前子(三錢) 黃芩(一錢) 水煎服。二劑血止,再二劑全愈。
此方名為升陽,其實補(bǔ)陰。但升陽而不補(bǔ)陰,則陽氣愈陷,以陽氣之升,升于陰氣之充也。蓋下血既久,其陰必亡,惟用當(dāng)、芍、二地以補(bǔ)陰,而后益之黃 之補(bǔ)氣,則氣自升舉,即不用升麻之提,而陽已有躍躍欲舉之勢。矧助升麻又加車前之去濕,丹皮、黃芩之散火,則濕熱兩消,何氣之再陷乎?此升陽全在和之之妙也。
此癥升陷湯亦神。
人參 當(dāng)歸(各五錢) 熟地 白芍(各一兩) 丹皮 荊芥 車前子(各三錢) 甘草 黃連(各五分)水煎服。
人有痢久不止,日夜數(shù)十行,下如清涕,內(nèi)有紫黑血絲,食漸減少,脈沉細(xì)弦促,人以為濕熱之毒未除,誰知是瘀血未散乎。夫痢成于濕熱,未聞痢成于瘀血也。
不知血喜流行,若不流行且化瘀矣。況因內(nèi)外之傷以成瘀,欲其不化為痢難矣。世人不知成瘀之故,試舉其一二言之∶如飽食之后復(fù)加疾走,或飲酒之余更多叫號,或毆傷忍痛,或跌磕耐疼,或大怒而氣無可泄,或遇郁而愁無可解,或餐燔炙之太多,或受訶責(zé)之非分,皆能致瘀而成痢也。及致成痢,以治痢之藥投之,絕無一驗者,以所成之痢,乃似痢而非痢也。治法但治其瘀,不治其痢則得耳。方用消瘀神丹∶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桃仁(十四個) 滑石(三錢) 廣木香(一錢) 檳榔(一錢)
白芍(五錢) 神曲糊為丸。米飲下百丸,連服二日,即下穢物而愈。倘二日少痊,不全愈者,此瘀盛也。用大黃一錢煎湯,送前丸二百丸,無不愈矣。
此方治瘀,而痢未常不兼治也。凡治痢久不愈者,可用此丸以下其瘀血,要在人消息之也。
此癥用分瘀湯亦神。
大黃 車前子(各三錢) 丹皮(五錢) 當(dāng)歸(一兩) 枳殼 柴胡(各一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