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mǎn)、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大半夏湯證曰∶嘔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湯證曰∶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嘔吐。又云∶眩悸。
半夏濃樸湯證曰∶咽中如有炙臠。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
生姜瀉心湯證曰∶脅下有水氣、腹中雷嗚。
甘草瀉心湯證曰∶腹中雷鳴。又云∶干嘔。
小柴胡湯證曰∶嘔。又云∶咳。又云∶心下悸。
大柴胡湯證曰∶嘔不止。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又曰∶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湯證曰∶嘔。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咳。
苓甘姜味辛夏湯證曰∶嘔。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心痛。
黃連湯證曰∶欲嘔吐。
以上十四方,半夏皆半升。
半夏苦酒湯證曰∶咽中傷生瘡。
甘遂半夏湯證曰∶心下續(xù)堅(jiān)滿(mǎn)。
以上二方,半夏十四枚,或十二枚,近半升。
半夏散證曰∶咽中痛。
半夏干姜散證曰∶干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麻黃丸證曰∶心下悸。
以上三方,半夏諸藥等分。
上歷觀(guān)此諸方,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明矣;其余諸證,嘔而有痰者,一是皆半夏治焉。
【互考】
嘔者,生姜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小半夏湯、五苓散,其所治大同而小異。小半夏湯治嘔吐有痰飲者,五苓散治嘔吐而小便不利也。
大半夏湯證,其載《金匱要略》者,蓋非古也。今從《外臺(tái)秘要》之m.52667788.cn/rencai/文。
【辨誤】
余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yǔ)有之曰∶有不得用其藥。悲夫!夫妊娠者,人為而天賦也,故仲景氏無(wú)有養(yǎng)胎之藥。娩身之后亦然。故方其有疾而藥也,不建禁忌。故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shù)劑,及期而娩,母子不害也。古語(yǔ)所謂有故無(wú)損者,誠(chéng)然誠(chéng)然,孕婦忌半夏,徒虛語(yǔ)耳。
【品考】
半夏 和、漢無(wú)別。銼用焉。世醫(yī)姜汁掣之。此因本草入毒草部。而恐畏其毒,遂殺其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