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拼音M)第一篇
    

中醫(yī)詞典:(拼音M)第一篇

麻疹瘄病證名。系指因患麻疹而失音的病證。多因小兒麻疹后余邪未盡,復感風邪所致。治宜祛風解毒,用蟬蛻、牛蒡子、桔梗等煎服治療。詳見麻疹和瘄等條。穆世錫明代醫(yī)家。履貫欠詳,曾著《食物輯要》、《痧疹辨疑》二書,前者有刊本行世。慕①羨慕!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贰

麻疹

病證名。系指因患麻疹而失音的病證。多因小兒麻疹后余邪未盡,復感風邪所致。治宜祛風解毒,用蟬蛻、牛蒡子桔梗等煎服治療。詳見麻疹和瘄等條。

穆世錫

明代醫(yī)家。履貫欠詳,曾著《食物輯要》、《痧疹辨疑》二書,前者有刊本行世。

①羨慕!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罚骸肮拭榔涫,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②思念!端貑枴ひ凭儦庹摗罚骸巴湃司忧莴F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nèi)無眷慕之慮,外無伸宦之形!

③思慮!鹅`樞·本神》:“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④欲求!鹅`樞·賊風》:“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fā),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nèi)亂,兩氣相搏!

募原

解剖組織名。又稱“膜原”。泛指膈膜或腸胃之外的脂膜。《素問·瘧論》:“由邪氣內(nèi)薄于五臟,橫連募原也!

募穴

經(jīng)穴分類名。或稱腹募。指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臟、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闕,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guān)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臟腑病證!端貑枴て娌≌摗罚骸澳懱摎馍弦缍跒橹,治之以膽募俞!庇帧短绞セ莘健罚骸澳贾懈[隱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也。”臨床上募穴可與背俞穴配合應用,稱“俞募配穴”。

募筋

解剖組織名。又作“募筋”、“膜筋”。即“筋膜”,人體皮下肉上筋外的組織。《靈樞·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薄短亍肪砦遄鳌澳冀睢。楊上善注:“募當為膜,示募覆也。十二經(jīng)筋之外裹膜分內(nèi)者名膜筋也!

①與膜通!鹅`樞·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痹斈l。

②募穴。《難經(jīng)·六十七難》:“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痹斈佳l。

沐浴

氣功學術(shù)語。指周天功時精氣沿任督運行中,呼吸之間換氣時小作停頓,撤除意守,休息念慮!督鸬ご笠肪砥摺般逶⌒膽]須知”引無名子:“不進火候謂之沐浴……不進陰符亦謂之沐浴也!庇帧吨泻图罚骸跋葱臏鞈]謂之沐浴!币话阍诰珰膺^夾脊時和降下丹田時進行,稱為“卯酉沐浴。”

目眥潰爛

病證名。見《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系指目無別病,唯眥部赤爛!稄埵厢t(yī)通》卷八:“赤勝爛者多火……爛勝赤者濕多,……病屬心絡,甚則火盛水不清而生瘡于眥邊也!鳖愃平裰{部性瞼緣炎。濕偏盛者,宜用除濕湯加減;火偏盛者,宜用三黃湯加減。參見眥赤爛條。

面塵

證名。面有塵灰之色。見于膽經(jīng)氣郁和肝病!夺匝伦鹕鷷肪砹骸懊鎵m,面有塵氣,膽經(jīng)氣郁,疏膽氣兼清肺。”《證治準繩·雜病》:“針灸面塵,皆取肝膽二經(jīng)。經(jīng)云:肝足厥陰之脈,是動病甚則嗌干,面塵脫色;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病甚則面微有塵,皆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面白

診斷學名詞。指一種色診。白為虛寒之色,屬肺。多主氣虛、寒證。白而色淡,肺虛失血;白而肥胖,氣虛有痰;白而顴赤,氣陰兩虛;白而帶青,氣虛寒重;白如傅粉,氣色皆奪;面多白斑,腹有蟲積(多見于小兒)。白色而光澤明潤者有胃氣,枯槁晦滯者多屬危重證候!端貑枴っ}要精微論》:“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①即臉,頭的前部!鹅`樞·邪氣臟腑病形》:“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諸陽之會,皆在于面!比梭w內(nèi)臟發(fā)生病變時,常在面部有所反映。望面部是望診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

②面向。《素問·陰陽離合論》:“圣人面南而立,前為廣明,后為太沖!

面(黑干)(黑曾)

病名。又名皯(黑曾)、面(黑干)皰、面黑皯、面皯、(黑干)(黑曾)、面皯黯、黧黑斑、面塵、黧黑皯(黑曾)等。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黃褐斑。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該病的病因、病機較復雜,多與七情內(nèi)傷、肝郁氣滯、飲食勞倦、婦人經(jīng)血不調(diào)等有關(guān),總以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氣血不能上榮于面為主要病機。證見:顏面出現(xiàn)黃褐或淡黑色斑片,平攤于皮膚上撫之不礙手。臨床宜辨證治之:肝郁氣滯者宜舒肝解郁,方選柴胡疏肝散;肝脾不和者宜舒肝健脾,方選逍遙散;勞傷脾土者宜溫陽健脾,方選苓桂術(shù)甘湯或四君子湯化裁;腎水不足者宜滋補腎陰,方選六味地黃湯。外治以去斑膏或玉容散治之。

免身

產(chǎn)科學名詞。出《證治準繩·女科》。即分娩。詳該條。

免蓐

產(chǎn)科學名詞。出《衛(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即臨產(chǎn)。詳該條。

免乳

產(chǎn)科學名詞。出《證治準繩·女科》。即分娩。詳該條。

棉花

病名。性病之一種。出《證治準繩·外科》卷五。即楊梅瘡。詳該條。

蜜煎導法

治療學名詞。系導便法之一。用蜂蜜適量,在鍋內(nèi)熬煎濃縮,趁熱取出,捻成如小指樣二寸長的栓子,塞入肛門內(nèi)。適用于病后或老年、新產(chǎn),因腸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結(jié),體虛不任攻下者。

密意守氣

針灸學術(shù)語。指靜心專注針下感應。氣,氣至。即針下感應!鹅`樞·小針解》:“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麻疹喉痛

病證名。指麻毒熱盛,上攻咽喉的證候。癥見輕者咽喉腫痛,重者湯水難下。多由表邪郁遏,麻毒不能舒發(fā),或疹后余毒不散,里熱熾盛,上結(jié)于咽喉所致。表郁者,宜清解透邪,用玄參升麻湯。里熱熾盛者,宜清時解毒,用涼膈消毒飲。

麻疹煩渴

病證名!夺t(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凡出麻煩渴者,乃熱毒壅盛也!背霈F(xiàn)本證的不同時期應分別施治:麻疹尚未透出時,宜透疹生津,用升麻葛根湯加花粉、麥門冬;疹已出者,宜清熱保津,用白虎湯;疹沒后煩渴者,宜清余熱,益胃津,用竹葉石膏湯。

麻疹喘急

病證名。指麻毒攻肺,呼吸急促。《醫(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初出未透,無汗喘急者,此表實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湯發(fā)之。疹已出,胸滿喘急,此毒氣內(nèi)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氣化毒飲(前胡、桔梗、栝樓仁、連翹、桑皮、杏仁、黃芩、黃連、玄參、生甘草麥冬)清之!眳⒁娐槎鞠莘螚l。

《麻疹闡注》

麻疹專著。四卷。清·張霞溪撰?1840年。本書卷一-二系將《醫(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的(麻)疹門作了補充注釋。卷三-四為附采諸家麻(疹)后證治,引述前代麻疹著作中有關(guān)麻疹的合并癥、后遺癥的證治等內(nèi)容,F(xiàn)有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及《珍本醫(yī)書集成》本。

麻疹閉證

病證名。指各種因素致使麻疹不能透發(fā)而邪毒閉阻于內(nèi)者。如外感風寒,內(nèi)熱熾盛,飲食積滯,痰濕過盛等,都能使肺氣受阻,腠理閉塞,影響麻疹的透發(fā),出現(xiàn)疹當出不出,見點不透,或收沒太快等證。宜宣肺透疹,結(jié)合兼證,佐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消食導滯、清肺祛痰等法,隨證施治。或用芫荽一把,加酒適量水煎,溫擦皮膚,促使麻疹外透。亦可由體虛氣弱,不能抗毒外出,癥見疹色淡白,隱而不透,面白唇青,形倦神怠,四肢不溫,泄瀉,舌淡苔白,脈微弱等。治宜益氣和中,活血透毒。用補中益氣湯紅花等。

《麻疹備要方論》

麻疹專著。一卷。清·吳硯丞撰?1853年。書中簡要地介紹了麻疹的病原、脈證、各種兼證、禁忌以及備用諸法等。本書論述較為系統(tǒng)但過于簡略,現(xiàn)有《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麻疹

病名。出《古今醫(yī)鑒》。又名瘄、麻證、瘄子、痧子、膚證、糠瘡、粰瘡。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發(fā)疹性傳染病。多見于嬰幼兒。四季均可發(fā)病,尤以冬春季最易流行。發(fā)病主要在肺胃二經(jīng)。臨床發(fā)現(xiàn)以發(fā)熱、咳嗽、眼淚汪汪、口腔頰部粘膜上有栗形白點為特征。因“內(nèi)蘊熱毒,外感天行”所致,屬溫熱病的范疇。一般分初熱期、見形期、收末期三個階段。初熱期宜宣肺透疹,用宣毒發(fā)表湯;見形期應清熱解毒,用紫草紅花飲(紫草根、西紅花、連翹、銀花、黃連、浙貝、枇杷葉、板藍根、竹葉、木通、甘草);收末期須養(yǎng)津扶正。由于病證輕重不同,臨床分麻疹順證、麻疹逆證、麻疹險證,參見各條。

麻葉

灸法之一!洞磐饩帯罚骸奥槿~灸;治瘰疬瘡。七月七日采麻花,五月五日采麻葉,搗作炷圓,灸瘡上百壯!薄肚Ы鹨健穼⒋舐榛ㄅc艾葉“等分合搗作炷,灸瘡上百壯”。

麻藥法

即服用中藥實施麻醉之辦法。有關(guān)使用麻醉藥的記載,較早見于《列子·湯問篇》。公元二世紀華佗曾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方法進行過外科手術(shù)。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卷十八有:“顛撲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先用麻藥服,待其不識痛處,方可下手;蚍舐椴坏,可加曼陀羅花及草烏五錢,用好酒調(diào)些少與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奔纫_到較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過量以致發(fā)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后世多沿用并有所改進。1949年后,應用曼陀羅、樟柳鹼等中藥麻醉于臨床,使中藥麻醉重放異彩。

麻舌

即舌痹。詳該條。

目眥

解剖名稱。見《靈樞·癲狂》。又名眥,俗稱眼角。為上下眼弦的聯(lián)合處。外眼角稱外眥;內(nèi)眼角稱內(nèi)眥。兩眥內(nèi)應于心,為五輪之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故眥部疾患,常與心或小腸有關(guān)。如心經(jīng)有熱,常見兩眥紅赤,治宜清心瀉火,方用導赤散等加減。

目轉(zhuǎn)耳鳴

證名。眼目昏旋耳有鳴響的癥候!端貑枴の宄U笳摗罚骸帮L行太虛,云物搖動,目轉(zhuǎn)耳鳴!倍嘤筛螣、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所致。參見眩暈條。

目珠子脫出

病證名。見《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即珠突出眶證。詳該條。

目珠痛

證名。見《赤水玄珠》卷三。指眼珠痛。參見目痛條。

目珠俱青

病名!蹲C治準繩·雜病》:“目珠俱青證,乃目之白珠變青藍色也。”即白睛青藍。詳該條。

目珠管

病證名!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若風熱痰飲,漬于臟腑,使肝臟血氣蘊積,沖發(fā)于眼,津液變生結(jié)聚,狀如珠管!敝我饲鍩峄。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

目珠

解剖名稱。見《赤水玄珠》卷三。又名眼、眼珠。即眼球。為眼的主要部分,略似球形,位于眼眶前部中央。其前端為黑睛,黑睛內(nèi)為黃仁,黃仁正中有圓孔,名瞳神。黑睛邊緣緊接白睛。目珠內(nèi)有神水、睛珠、神膏、視衣等。目珠后端連目系,上入于及腦,為視覺主要器官。參見眼條。

目腫脹

證名。見《證治準繩·雜病》。為多種眼病常見的證候。包括胞臉腫脹,白睛腫脹,目珠周圍腫脹等。

目中胬肉

病名。《金匱要略·外科心法要訣》:“目中胬肉心火成,實火大眥色深紅,小眥紅絲淡虛火,胬肉時覺或脹疼!北静《嘁蜷L期感受外邪,加以心經(jīng)風熱壅盛,蘊久化火,致使經(jīng)絡瘀滯而成。病患于目兩眥球結(jié)膜上,初起無不適,僅見赤脈如縷,逐漸變厚,形成三角形胬肉。若大眥紅絲呈肉色深紅,屬心經(jīng)實火,宜服黑參湯;若見小眥紅絲色淡者,屬心經(jīng)虛火,宜服決明散。兩者均可用清涼圓泡洗,此病為西醫(yī)的翼狀胬肉。若屬進行性者,應以手術(shù)治療為主。詳見胬肉攀睛條。

目中結(jié)骨癥

病名。清·嚴景芬《目科捷徑》:“在上胞內(nèi)有塊如杏核竅形,扣在胞內(nèi),翻轉(zhuǎn)則露出似骨!币藢徸C求因,辨證論治。

目中昏

病證名。謂于正午目視昏蒙,乃痰之所作也。在正午時,真陽之氣火勝,心勝肺,肺壅痰災,時復渾渾而昏也。見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治宜滌痰為主,用局方辰砂化痰丸或局方玉壺丸加減。

目中紅筋附睛

病證名。清·王子固《眼科百問》:“此心火乘于肝木,俗作謂攀睛是也。”治宜清心養(yǎng)肝,方用導赤散加減。參見胬肉攀睛條。

目中常早晨昏

病證名。亦作目晨昏。謂清晨目視昏蒙的病證。此乃頭風攻沖于頭,目者太陽之首,肝臟為陽,氣旺故使頭風攻注于目。見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甚者可兼見頭痛身熱。宜祛風明目,用局方芎菊散或石膏散加減。

目中不了了

證名。目視物不清。由陽明腑熱熾盛,陰液耗竭所致。《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薄秱菰醇罚骸澳恐胁涣肆,是邪熱伏于里而耗竭其津液也。經(jīng)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邪熱內(nèi)灼,津液枯燥,則精神不得上注于目,故目不了了,睛不和也。”

目直視

證名。目睛不能轉(zhuǎn)動!吨胁亟(jīng)·察聲色形證訣死法》“面(兩)目直視者死”記述有“直視不能眴”、“直視失溲”、“直視譫語”、“微喘直視”等證候。《傷寒明理論·直視》:“傷寒目直視者,邪氣壅盛,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臟精之氣不上榮于目,則目為之直視,……為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敝币曄狄蛐盁巅帐ⅲ珰獠荒苌蠘s于目,或陰虛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所致,多見于外感熱病及內(nèi)傷雜病中的危重病癥 。

目直

證名。指定睛直視!缎核幾C直訣》:“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zhuǎn)視,故目直也!倍嘁蝻L熱襲絡,肝風內(nèi)動所致。常見于急驚風、驚癇等。因熱者,治宜清肝瀉熱,用瀉青丸;風邪襲絡者,宜平肝熄風,用羚羊鉤藤湯加減。

目札

病證名。為眼瞼時時眨動的證候!秾徱暚幒罚骸鞍茨吭撸斡酗L也。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而不能任,故目連札也!贝隧τ兴模

①兩目連札,或色赤、或時拭眉,此膽經(jīng)風熱,欲作肝疳也。用四味肥兒丸龍膽草而瘥。

②有目眼札,服煮肝飲兼四味肥兒丸。

③有發(fā)搐目札,屬肝膽經(jīng)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治,兼六味地黃丸以滋腎生肝而痊。

④受驚眼札或搐者,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黃連以清肝熱,兼用六味地黃丸滋腎生肝。

目早晨疼痛

病證名。m.52667788.cn/pharm/見《銀海精微》。謂眼于清晨疼痛。多因虛陽上攻,頭風注目,早晨血氣皆從上行,故虛陽得風火而勢益盛,故(目)疼痛也。宜養(yǎng)陰明目,祛風止痛,用芎䓖散或白蒺散加減。

目暈

病證名。其義有二:

①指沿黑睛與白睛交界處出現(xiàn)的灰白色環(huán)狀混濁。《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于目,目為肝之外候。肝藏血,血氣不足,則肝虛,致受風邪,風邪搏于精氣,故精氣聚生于白睛之上,繞于黑睛之際,精彩昏濁,黑白不明審,謂之目暈!

②指患眼觀燈光時有紅綠色彩環(huán)圍繞。清·黃庭鏡《目經(jīng)大成》卷二:“此目別無甚病,但見燈視月及隙漏之處,則有碗大一圈環(huán)影睛外,其色內(nèi)青紅而外紫綠,絕似日華月暈,故曰目暈。大意水衰不能制火,水火相射,則乖戾之氣激而上浮,故能無中生有!踩藙跇O久視,廢眠強起,便有此弊,可暫而不可常,須四君合補水寧神立愈。或平氣和衷湯進一、二劑亦妙!北静☆惤穹Q之虹視現(xiàn)象。應積極治療。如延誤失治,常導致失明。

病名!秾徱暚幒罚骸按税Y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氣所致。”治宜健脾祛痰。方用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參見脾生痰核條。

目癢若蟲行癥

病證名。見《證治準繩·雜病》。本書認為:該病“非若常時小癢之輕,乃如蟲行而癢不可忍也。為病不一,須驗目上有無形證,決其病之進退。至如有障無障,皆有癢極之患。病源非一,有風邪之癢,有血虛氣動之癢,有虛火入絡邪氣行動之癢,有邪退火息氣血得行脈絡通暢而癢。大凡有病之目,常時又不醫(yī)治而自作癢者,癢一番則病重一番。若醫(yī)治后而作癢,病必去速。若癢極難當,時時頻作,目覺低陷者,命亦不久。有極癢而目脫者,死期至矣。癢而淚多者,血虛夾火。大抵痛屬實,癢屬虛。雖有火,亦是邪火乘虛而入,非其本病也!北静〉闹委煼椒▍⒁娔堪W條。

目癢

證名。見《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亦作眼癢。風、火、濕、熱、血虛等均可引起。眼內(nèi)癢澀不適,重者癢若蟲行,奇癢難忍。可見于今之沙眼、瞼緣炎、春季卡他性結(jié)膜炎等病。內(nèi)治法:因風者,宜祛風散邪,用驅(qū)風一字散加減;屬風熱者,宜疏風清熱,用銀翹散加減;屬濕熱者,宜清熱除濕,用除濕湯加減;屬血虛生風者,宜養(yǎng)血祛風,用四物湯荊芥穗、白蒺藜等。外治法:廣大重明湯煎水熏洗,眼藥精調(diào)冷開水外涂。目病邪退正復而癢者,勿需治療。由于引起目癢的原因較多,且臨床上常見有幾種原因共同致病,故應詳細審證求因,辨證用藥。

目瘍

病名。系指眼瞼生瘡的病證。見《審視瑤函》。系由火毒郁結(jié),邪熱上攻于目所致。初起腫痛微癢,漸致赤爛成膿。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服用加減四物湯,并可外用眼瘡藥摻患處。

目揚

名詞。指怒目圓睜,炯炯逼人之狀!鹅`樞·論勇》:“勇士者,……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

目血灌瞳人

病證名。見《圣濟總錄》卷一百零五。即血灌瞳人。詳該條。

目血

病證名。見《目經(jīng)大成》卷二。即目衄。詳該條。

目眩

證名。眼前發(fā)黑,視物昏花迷亂的癥象。出《靈樞·大惑論》。由肝腎精血不足、肝陽風火、痰濁上擾等所致!吨T病源候論·目眩候》:“目者五藏六府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也。筋骨血氣之精,與脈并為目系,系上屬于腦。若府藏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于腦,則令腦轉(zhuǎn)而目系急,則目眴而眩也。”可分別選用滋補肝腎、補養(yǎng)氣血、平肝熄風、化痰降逆等法治之。

目下腫

證名。眼胞浮腫。為水腫病初起常見癥狀之一。《素問·評熱病論》:“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以“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目下網(wǎng)

解剖結(jié)構(gòu)名。指足陽明筋的支筋,網(wǎng)維于目下胞。《靈樞·經(jīng)筋》:“陽明為目下網(wǎng)!

目下綱

解剖名稱。謂足陽明之經(jīng)筋,統(tǒng)管眼之下部。隋·楊上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卷十三:“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陽明則為目下綱。”

目系

眼球后方與腦相連的組織。亦稱眼系!鹅`樞·經(jīng)脈》:“心手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庇帧鹅`樞·寒熱病》:“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毕喈斀裰暽窠(jīng)、球后血管等。

目息肉yin膚

病證名!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息肉yin膚者,此由邪熱在臟,氣沖于目,熱氣切于血脈,蘊積不散,結(jié)而生息肉,在于白睛膚瞼之間,即謂之息肉yin膚也。”據(jù)《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二該條中引《諸病源候論》云:“夫目生yin膚息肉,其根皆從目眥染漸而起。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注于目;目,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肝藏血,十二經(jīng)脈有起內(nèi)眥、銳眥者,風熱乘于臟腑,臟腑生熱,熱氣熏肝,沖發(fā)于目,熱搏血結(jié),故生yin膚息肉。割之傷經(jīng)脈者,則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須方藥除療之。”本病自《世醫(yī)得效方》稱之為胬肉攀睛后,后世眼科亦多沿用,相當于今之翼狀胬肉。

目妄見

證名。為患者自覺目視有各種異常所見者。出《靈樞·癲狂》。

①指眼外觀正常,而自視有各種異常改變者,為多種眼疾常見的自覺癥狀之一。清·黃庭鏡《目經(jīng)大成》卷二:“此目亦無外癥,然無中生有,如游絲、結(jié)發(fā)、飛蠅、舞蝶、蛇、旗、絳、環(huán)等物之狀。色或青黑、粉白、微黃,看在眼外,空中飛揚繚亂!鳖愃平裰玻璃體混濁!稄埵厢t(yī)通》卷八又認為:以長為短、以白為黑、視正反邪、視定反動、視物顛倒、視一為二、光華暈大等亦屬此證范疇。

②為狂癥證候之一!鹅`樞·癲狂》:“狂,目妄見。”謂狂癥患者,常因幻覺而見奇異怪誕之物。

目外眥

人體部位名。見目銳眥條。

目痛

證名。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卷三。一般日間痛屬陽;夜間痛屬陰。痛而煩悶為氣實;痛而惡寒為氣虛。隱隱作痛,時作時止,為陰虛火動;痛如針刺,持續(xù)無間,為火邪有余。痛而干澀不適,為津液耗損或水虧血虛;赤痛而多分泌物,眵淚膠粘,為鳳熱壅盛。二便清利,目微赤痛為虛火上浮;二便不利,目赤痛甚為實火內(nèi)燔。痛而拒按,喜冷敷為實;痛而喜按,熱燙則舒為虛。眼痛連及巔頂、前額,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邪;痛連前額、鼻、頰、牙齒,為足陽明胃經(jīng)受邪;痛連顳颥者,乃足少陽經(jīng)受邪!蹲C治準繩·雜病》認為:“目痛有二,一謂目眥白眼痛,一謂目珠黑眼痛。蓋目眥白眼疼屬陽,故晝則疼甚,點苦寒藥則效。經(jīng)所謂白眼赤脈法于陽故也。目珠黑眼疼屬陰,故夜則疼甚,點苦寒則反劇。經(jīng)所謂瞳子黑眼法于陰故也!

目胎赤

病證名!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凈,令穢汁浸漬于眥,使瞼赤爛,至大不瘥,故云胎赤!睂偬ワL赤爛,詳該條。

目瞤

病證名。清·黃庭鏡《目經(jīng)大成》卷二:“此癥謂目瞼不待人之開合,而自牽拽振跳也。蓋足太陰、厥陰榮衛(wèi)不調(diào),不調(diào)則郁,久郁生風,久風變熱而致。主以全真一氣湯、十味益榮煎、艾人理血湯,不移時立住。”也可配合針灸治療。參見胞輪振跳條。

目視一物為兩候

證名!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凡人腑臟不足,精虛而邪氣乘之,則精散,故視一物為兩也!奔匆暺。本病常出現(xiàn)于風、痰、熱邪所致之疾病及外傷等。參見視歧條。

目視無神

證名。見秦柏未《中醫(yī)臨癥備要》。即目視無光。詳該條。

目視無光

證名。指目無光彩的神情。見《景岳全書》卷二十七。因真陰不足,但無火癥,給人以目視無光的感覺。且常常伴有自覺乏力困倦等癥。宜滋陰益腎,補養(yǎng)氣血,用杞菊地黃丸人參養(yǎng)營湯等加減。

目上網(wǎng)

解剖結(jié)構(gòu)名。指足太陽筋的支筋,網(wǎng)絡于目上胞!鹅`樞·經(jīng)筋》:“太陽為目上網(wǎng)!

目上視

證名。眼睛上翻,白多黑少的癥象。亦稱瞳子高、戴眼。因精氣竭絕、肝風內(nèi)動或痰閉所致!墩委懼改稀肪砩希骸叭缙渥C目上視,口噤牙關(guān)緊閉,昏不知人!币娪诏d厥、瘴瘧、癲癇、驚風等病。屬危重癥候。

目上綱

解剖名稱。謂足太陽經(jīng)筋的分枝,統(tǒng)管眼之上部。隋·楊上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卷十三:“足大(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其支者,為目上綱!

目沙澀

證名。見《銀海精微》。指眼覺沙澀,有異物感。又名磣澀、癮澀。多由風熱、肝火、陰虛火旺或異物入目所致。癥見眼內(nèi)沙澀羞明流淚,紅赤癢痛等。常見于外障眼病。宜結(jié)合眼及全身證候辨證施治,分別選用祛風清熱、平肝瀉火、養(yǎng)陰清熱等劑。如因異物入目所致者,首當清除異物。

目澀

證名。眼干燥滯澀或似異物入目般澀痛不適,稱目澀!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認為:“目,肝之外候也。臟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若悲哀內(nèi)動腑臟,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又風邪內(nèi)乘其腑臟,外傳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數(shù)欠,泣竭則目澀。若腑臟勞熱,熱氣乘于肝,而沖發(fā)于目,則目熱而澀也,甚則赤痛!笨傊静∑湟蛴腥,一為悲哀哭泣,液竭則目澀,亦有勞瞻視竭,過虛多思,有傷神水而致者,多為肝腎陰虛不足之證。二為風邪內(nèi)乘其腑臟,外傳于液道,令淚下液竭而目澀。風在五行為木,在臟為肝,在竅為目,本乎一氣。久風必郁,郁則生火,火性炎上,致目失潤澤而發(fā)干澀。三為腑臟有熱,熱氣乘于肝,上沖于目,則目熱而澀。臨床應詳審病因,辨證施治。參見目干澀、目沙澀條。

目銳眥

人體部位名。亦稱目外眥。指外眼角。《靈樞·經(jīng)脈》:“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

目瞏(qiōng瓊)

病證名。出《素問·診要經(jīng)終論》。即兩目瞏瞏直視,作彷徨驚顧之狀。兒在胎中,孕母驟受大驚卒恐,以致兒襲其氣,生后出現(xiàn)目瞏,宜按胎驚治之!度彘T事親》治一兒目瞏,目赤多淚,令服瓜蒂散加郁金,上涌下泄,排出涎沫而愈。

目青

病名。系指目之白睛變青藍色者。見《張氏醫(yī)通》卷八。即白睛青藍,詳該條。

目偏視

病證名。又名眼偏視、雙目睛通、通睛。證見雙眼平視前方時,一眼目珠偏斜于眥側(cè)(稱神珠將反);甚者偏斜眼之黑睛被該側(cè)眼眶半掩或全部掩沒(稱瞳神反背),外觀只顯白睛。《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人腑臟虛而風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風所射,睛不正則偏視。此患亦有從小而得之者,亦有長大方病之者,皆由目之精氣虛,而受風邪所射故也!北静∠喈斢诮裰斜視。如目珠轉(zhuǎn)動靈活者,常伴有近視或遠視,視力極差等候,相當于今之共轉(zhuǎn)性斜視。本病多因嬰幼兒時脾氣虛弱,約束失權(quán)所致,治宜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也可由習慣不良或先天所致,治宜舒筋活絡,用正容湯加減。若成人癥見一眼或兩眼目珠驟然偏斜并伴有復視者,應及時檢查,排除嚴重病變。若視物尚清晰者,相當于今之麻痹性斜視。常由風熱風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熱,祛風滌痰。用通肝散加減;因外傷所致者,可用正容湯加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此類疾患皆可用針灸治療。

目皰瘡

病名!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認為:“目,肝之候也。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榮于目,腑臟有熱,氣乘于肝,沖發(fā)于目,熱氣結(jié)聚,故睛上生皰瘡也!迸R床所見,如瘡位于結(jié)膜上者,則類似于皰疹性結(jié)膜炎;如位于黑睛上者,則類似黑睛生翳;如位于眼瞼上者,則為帶狀皰疹、瞼緣炎之類疾病。

目衄

病證名。指眼內(nèi)出血證。又名目血。

①指血自淚竅出。清·唐容川《血證論》卷二:“淚竅出血,乃陽明躁熱所攻發(fā)!比顼L熱重,大便秘者,通脾瀉胃湯治之。

②指血淚。多屬風熱毒邪為害,治宜祛風清熱,解毒涼血,可用驅(qū)風散熱飲子加減!夺t(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目出血,曰目衄!倍嘁蜿柮髟餆峄蚋位鹂菏,迫血上溢所致。病勢嚴重者,甚至直射而出。陽明燥熱者,伴見口渴引飲、大便燥結(jié)、目干鼻干等證,治宜清胃涼營止血,選用白虎湯、甘露飲、玉女煎等方。肝郁火盛者,伴見胸肋刺痛、耳鳴口苦,治宜清肝舒郁,用丹梔逍遙散或地骨皮飲加柴胡、炒山梔、益母草。怒火上逆者,宜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等方。

目膿漏

病證名!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風熱客于瞼眥之間,熱搏于血液,令眥內(nèi)結(jié)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膿汁不盡,謂之膿漏。”本病系指膿液或粘濁淚水自內(nèi)眥外漏,故后世又稱漏睛瘡。漏睛瘡是大眥附近,睛明穴下方突發(fā)赤腫高起,繼之潰破出膿之病癥,相當于今之急性淚囊炎,應及早治療!妒セ莘健肪砣J為:本病“若不早治,日久眼生黑點,微有黯色,侵蝕于目,即難治也!眳⒁娐┚l。

目內(nèi)眥

人體部位名。指內(nèi)眼角!鹅`樞·經(jīng)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nèi)眥。”

目內(nèi)有丁

病名。丁亦作疔!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目,肝之外候也。臟腑熱盛,熱乘于肝,氣沖于目,熱氣結(jié)聚,而目內(nèi)變生狀如丁也!敝我藶a熱利肝,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目內(nèi)陷

病證名。出《素問·三部九候論》。又名陷睛翳、睛陷、巨睛縮入。多由腎陰虧損,正氣大虛所致。癥見眼珠向眼眶內(nèi)退陷!端貑枴と烤藕蛘摗罚骸澳績(nèi)陷者死”。可知本癥見于重病或虛證久病者,為正氣衰竭之象。治宜補腎養(yǎng)肝。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參見膏傷珠陷條。

目瞑

證名。眼閉不想睜開的病癥!端貑枴ちo大論》:“其病眩掉目瞑!倍嘤删珰獠蛔恪⑿盁醿(nèi)盛或痰濁中阻所致,見于熱病、眩暈等病證。亦可見于病危之時,《難經(jīng)·二十四難》:“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zhuǎn)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目明

經(jīng)外穴名。出《扁心書》。正視時,在瞳孔直上入發(fā)際處。主治頭痛,目赤,視力減退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目昧

證名。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昧通眛,即目昏。詳該條。

目瞀

證名。見《醫(yī)宗必讀》卷六。即目昏。詳該條。

目茫茫

證名。亦作目(目巟)(目巟)!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夫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腑臟虛損,為風邪痰熱所乘,氣傳于肝,上沖于目,故令視瞻不分明,謂之茫茫也!狈材坎∪舾螝獠蛔悖嫘仉躏L痰勞熱,則目不能遠視,視物則茫茫漠漠也。若心氣虛,亦令目茫茫,或惡見火光,視見蜚蠅黃黑也。即目昏。詳該條。

證名。見《素問·生氣通天論》。即失明。俗稱瞎眼。指目茫茫無所見!峨y經(jīng)·二十難》:“脫陰者,目盲!辈∫蜉^多,有先天與后天之分。凡嚴重的內(nèi)、外障眼病及外傷等,均可致盲。凡有致盲傾向的病證,應積極治療。

目臨泣

經(jīng)穴別名。見《圣濟總錄》。即頭臨泣。見該條。

目髎

經(jīng)穴別名。出《外臺秘要》。即絲竹空。見該條。

目連札(dá答)

病證名。出《小兒藥證直訣》。又名眼睫連札。指兩眼頻繁眨動。為肝風上乘所致。治宜清肝祛風,用柴胡清肝散。參見小兒札目條。

目力

生理性名詞。見《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十四。即眼力。詳該條。

目淚出不止

病證名。指目無赤痛,亦未受風,只因臟氣不足而頻頻淚出之癥!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八:“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為淚。若臟氣不足,則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淚出。亦不因風而出不止,本無赤痛。”應詳辨其屬于何臟何腑虧損而致病,對證治療。

目眶歲久赤爛

病證名。出《蘭室秘藏》卷上。又名爛眶眼、爛眶、連眶赤爛,俗呼赤瞎。多因脾胃濕熱壅盛,日積月累而成。癥見瞼弦潰爛,紅赤,癢痛流淚,經(jīng)久不愈。外治當以三棱針刺目眶外出血,內(nèi)服瀉濕熱之劑。方用除濕湯加減;熱重者,宜用三黃湯加減;風偏盛者,宜用柴胡散加減。參見眼弦赤爛條。

目眶骨

解剖結(jié)構(gòu)名。指眼窩周邊的骨骼。在眼窩上方者,稱眉棱骨;在眼窩下方者,稱(出頁)骨。詳眉棱骨、(出頁)骨條。

目枯澀

證名。見《審視瑤函》。即目干澀。詳該條。

目窠上微腫

證名。眼胞浮腫。目窠,即眼胞,亦作目裹!鹅`樞·水脹》:“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薄吨T病源候論·水腫候》:“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于腎,三焦不瀉,經(jīng)脈閉塞,故水氣溢于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裹上微腫,如水裹物之狀!眳⒁娝、目下腫等條。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