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針藥并用治療偏頭風(三叉神經痛)
    

針灸拔罐:針藥并用治療偏頭風(三叉神經痛)

本病是沿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發(fā)生的陣發(fā)性劇烈疼痛,祖國醫(yī)學稱本病為偏頭風或腦風。一般由受寒、感染或牙齒、眼、鼻處病變引起,亦可因腫瘤壓迫,風熱之邪侵襲經絡,或肝胃實火上沖,或虛火上炎引起,臨床上受寒者居多。論治偏頭風應先明確致病的內外因素。自外而入者,多由風寒、風火之邪所致。風為百病之長,多挾時氣而發(fā)病。風挾寒者則寒凝血滯,阻遏脈絡,故卒痛乃生。風挾火者,風能化火,火能生風,風火升騰,氣血逆亂,經絡阻滯,清空受擾,卒然而痛。由內而發(fā)者,一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陽浮而升,虛火上沖;一為肝胃實火,熏蒸清陽,卒然疼痛。亦有因久病入絡,淤血阻滯而痛者。無論何種因素,均為遏郁經絡,塞滯氣血,阻礙經脈運行,不通而痛。本病雖為一種疼痛,由于病因不同,中醫(yī)分型也頗復雜,就筆者所知,有風寒型、風火型、胃熱升騰型、肝火上炎型、痰火上攻型、陰虛陽亢型、脾胃氣虛型、久病入絡型等等。
 
 一、風寒侵襲型
  本型由風寒外襲,稽留經絡而致。癥狀為畏寒怕冷,閉門不出,一旦冒寒,病情驟發(fā),面部先有抽搐感,隨即頰部劇痛難忍,猶如刀割,常喜熱熨,面頰怕淅淅之風,伴有鼻塞流涕,脈浮緊,苔薄白。
  治則:散寒溫經疏風止痛
  方藥:防風30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細辛3克,白蒺30克,全蝎10克,蟬蛻20克,元胡10克,甘草3克,露蜂房20克。
  方藥淺解:本方溫經散寒,疏風解痙,有較強之止痛效果。方中防風質潤性緩,為祛風除濕,解痙止痛之良藥,通治一切風邪。《日華子本草》指出,防風可“治三十六般風”。本品與蟬蛻、全蝎伍用可增強療效。川芎為血中氣藥,可活血搜風,開郁止痛。本品上行頭目,為治諸頭痛之要藥;下行血海,為通暢血脈之佳品。白芷散風通竅,除濕止痛,善治各種頭痛,尤其能治陽明經頭面走行處的疼痛(相當叉神經分布區(qū))。細辛竄透開滯,散風止痛,治頭面諸痛!侗窘洝费,細辛治“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現(xiàn)化研究證明細辛有鎮(zhèn)痛和麻醉作用,過量則呼吸麻痹甚至死亡。白蒺藜祛風明目,平肝解郁,行氣破淤,善治目疾頭痛,周身發(fā)癢,對三叉神經上頜支疼痛引起眼疾者更效。全蝎熄風解痙,通經止痛,對偏頭風(三叉神經痛)有較好療效,且能引各種風藥直達病所。蟬蛻熄風解痙,清輕升散,善行皮腠,與全蝎合用效著。露蜂房苦平,可祛風止痛。甘草和胃調中,通行十二經,可升可降,可緩可急,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筆者體會方中某些藥用量宜大才能發(fā)揮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臨床驗證未發(fā)現(xiàn)有副作用。
  針灸方:1.遠距離取穴:外關合谷為必用穴。2.近距離取穴:(1)眉棱及前額痛者(三叉神經第一支)攢竹透魚腰(可埋針)加太陽穴。(2)目下及唇上部痛者(相當于三叉神經第二支)四白透顴骨?(可埋針)加下關。(3)下頜部疼痛者(相當于三叉神經第三支)地倉穴透夾承漿(可埋針)。以上三組穴根據其疼痛部位任選一組或兩組,但外關、合谷均須同時針刺。攢竹進針后,緊靠眉棱下緣橫刺,前額及眉棱外應有強烈的觸電或酸麻感,然后用膠布固定針柄。四白穴進針后其麻木感下達上唇時再斜刺透顴骨?,用膠布固定針柄。地倉向下沿皮直刺至夾承漿,使下頜有酸麻或觸電感,再用膠布固定針柄。一般埋針三至五天,亦可長至七天。進針前應嚴格消毒,以免造成感染、化膿,增加病人痛苦。亦可不埋針,留針二十分鐘。
  方解:本方是按循經取穴和以痛為俞的原則選方治療。方中合谷為大腸經原穴,有疏風解表,溫經活絡作用,又為治療面口疾患之總穴,并有較好的效果。外關是三焦經絡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維脈,可通經活絡,祛風解表,是治療外癥的要穴。古人有“一切外癥開外關”之說。攢竹能宣通太陽之氣,與魚腰透穴治三叉神經第一支痛效果甚好。四白是胃經穴,有疏風活絡止痛等效果,透顴骨?可治第二支痛。地倉為胃經、大腸經與陽蹺脈之會穴,可以活絡止痛,透夾承漿治第三支痛,療效滿意。至于太陽、下關、頰車都可以加強透穴之作用。
二、胃火上攻型

  本型由于胃熱熏蒸,風火升騰而致,癥狀為面頰部陣發(fā)性灼熱樣劇痛,面紅目赤,遇熱即發(fā),牙痛齒腫,口臭便干,脈洪數,舌紅有黃苔。治則:清胃瀉火散風止痛方藥:石膏30克,防風30克,白芷20克,甘草3克,知母10克,川芎20克,蟬蛻20克,生白芍30克,白蒺藜30克,元胡10克

  方藥淺解:本方是清降胃火,祛風止痛劑。方中石膏為大寒之品,且有辛散之效,外可解肌膚之熱,內能清肺胃之火,系清胃降火之主藥,治胃火升騰所致的頭痛甚好。張錫純指出“石膏涼而能散,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知母甘苦而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下能瀉相火,與石膏相配可增強清胃火治頭痛的作用。生白芍養(yǎng)肝柔筋,緩急止痛。元胡行氣活血,通暢血脈,為止痛良藥,治周身上下諸痛。諸藥合用,可增強止痛效果。往往在一兩劑后,疼痛即可減輕。

 
 針灸方:

    1.遠距離取穴:足三里內庭風池

  2.近距離取穴:攢竹透魚腰加太陽,四白透顴加下關,地倉透夾承漿加頰車。以上三組透穴,可按疼痛部位,任選一至兩組,埋針及留針方法與前相同。

  方解:這是一個清胃熱,祛風邪,解痙止痛的針灸選方。方中足三里是四大總穴之一,用瀉的手法可清瀉胃熱,疏通經氣。內庭系胃經滎穴,能疏經活絡,瀉火止痛。風池為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和陽維脈之會穴,可清熱疏風,活絡止痛,開通清竅。諸穴配合可增強療效,面部穴位旨在疏通患處經氣,增加針效,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三、陰虛陽亢型

  本型由于陰津虧損,虛火上炎而致。癥狀為體虛形瘦,煩熱口渴,失眠健忘,勞累易發(fā),發(fā)作時有抽搐樣劇痛,顴頰潮紅并有緊束感,便秘咽干,脈細數,舌紅少津,多無苔。

  治則:育陰潛陽熄風止痛

  方藥:旱蓮草30克,女貞子20克,生山藥20克,生白芍30克,蟬蛻12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白蒺藜30克,元胡10克,甘草3克

  方藥淺解:本方為育陰潛陽之劑。方中旱蓮草滋養(yǎng)肝腎,止血明目,可治肝腎陰虛,陽亢于上引起的諸癥,凡肝腎陰虛癥者可應用。女貞子為清補之品,長于補肝腎之陰,《本草備要》言:女貞子能“益肝腎、安五臟……明耳目’。山藥益腎氣,健脾胃,養(yǎng)陰而不膩,健脾而不燥,可滋陰潛陽。白芍斂陰柔肝,補肝陰不足,抑虛陽上亢,緩急止痛。凡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之頭暈頭痛,均有較好療效。白蒺藜、白芷、川芎、蟬蛻等(略),諸藥并用,止痛之效佳良。

 
 針灸方:

    1.遠距離取穴:三陰交太溪行間

  2.近距離取穴:面部穴位與前同,透穴,加穴手法均與前二者同(略)。
  方解:三陰交緩慢出針揉按針孔片刻,起補血生精,養(yǎng)陰清熱作用。太溪為腎經穴,可補腎益陰,可補腎益陰、清熱止痛(為針麻穴之一)。行間是肝經滎穴,能育陰清熱,熄風止痛。
  穴位封閉法:2%普魯卡因0.5毫升,維生素B120.2毫升(每支含250微克),混合后注入以下穴位:第一支痛注入攢竹穴,該處有麻木感時再注入藥液;第二支痛注入四白穴,該處有麻木感,向上唇放散時再注入藥液;第三支痛注于夾承漿穴,該處有麻木觸電感,向下領放散時注入藥液。隔日或三日一次,視疼痛情況而定,一般注射五至七次,臨床體會,每有應手之效。


-----------病因不同,治則不一
-----------回復 liuzhenbin72 的帖子

對,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對癥用法,是中醫(yī)的優(yōu)勢!
-----------臨床真正能治愈三叉神經痛的是神醫(yī)啊
-----------療效如何?
-----------謝謝,收藏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