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毒傷寒,關(guān)格不通、腹脹喘促、四肢逆冷亦依此灸之,氣通可治
巴豆(十四枚) 黃連(七寸,和皮用)
上搗細(xì),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shù),病 去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也。
治傷寒發(fā)狂,或棄衣奔走,逾墻上屋。
黃連(去須) 寒水石(各等分)
上細(xì)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diào)服。
方在前
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見醫(yī)者治大黃、樸硝等欲 此。雖 邪乘 通而解表 為禍 必死 堅秘 便下
治瘀血。
水蛭(五枚,炙) 虻蟲(五枚,去翅、足,炒) 桃仁(六枚,去皮、尖) 大黃(去皮、濕紙裹甑上蒸,三分)
上為末,煉蜜和作一丸,以水一盞,煎至七分,頓服。 時當(dāng)下血,不下,再作之。
有人病傷寒七八日,脈微而沉,身黃發(fā)狂,小腹脹滿,臍下冷,小便利。予曰∶仲景云太陽投以抵當(dāng)丸,下黑血數(shù)升,狂止得汗解!督(jīng)》云∶血在上則忘,在下則狂。太陽膀胱。隨經(jīng)而蓄 難經(jīng) 為闌
在前
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臍下筑痛,身疼如被杖,蓋陰癥也。急服www.med126.com金液、破陰、來復(fù)等 陽脈 予曰 論滑 合也 俄降
硫黃十兩,先飛煉去沙石,秤研為細(xì)末,用磁合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鹽泥固濟(jì)燃干 加頂 每 冷 腳膝 血不 自汗
本方不用玄精石,其效尤速
硝石(一兩,同硫黃細(xì)末入定 內(nèi),微火漫炒,柳篦子不住手?jǐn),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xì),各二●末) 舶上硫黃(一兩,透明不夾石者) 五靈脂(二兩,須擇五臺山者,用水澄去砂石,日干,凈研) 太陰玄精石(一兩,研細(xì),水飛) 陳橘皮(二兩,去白) 青橘皮(二兩,去白)
上用五靈脂、二橘皮為細(xì)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末拌勻,以好滴醋打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下。甚者五十粒。小兒三五粒,新生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fēng)或吐利不止,變成虛風(fēng)搐搦者,非風(fēng)也,胃氣欲絕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飲送下,老人伏熱迷悶紫蘇湯下,婦人產(chǎn)后,血逆上搶悶絕,并惡露不止,及赤白帶下,并用醋湯下。此藥治榮衛(wèi)不交養(yǎng),心腎不升降,上實下虛,氣悶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女老幼危急之證,但有胃氣,無不獲安。補(bǔ)損扶虛,救陰助陽,為效殊勝。常服和陰陽益神,散腰腎陰濕,止腹脅冷疼,立見神效。應(yīng)諸疾不辨陰陽證者,并宜服之。(中暑昏亂、煩躁、垂死,急用新汲水調(diào)五
氣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fā)。治臍下冷氣上沖,心下氣結(jié) 成 生 穴灸
治傷寒汗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dú)獠缓汀R朔a(bǔ)脾湯。(此即治中湯也)
人參(去蘆) 干姜(炮) 白術(shù) 甘草(炙)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等分)
上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數(shù)沸,熱服,入鹽點亦得。
記有人患傷寒得汗數(shù)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shù),心不得寧,真勞復(fù)也。予診曰∶勞心之 所致 幾得 子不 金 生我者也,同義。方治
治中 。
知母(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 石膏(四兩,碎,綿裹) 粳米(一合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有人頭疼身熱,心煩躁渴,診其脈大而虛。予授以白虎湯數(shù)服愈。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xì)芤遲何也?《素問》云∶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可知。
(方在前)
有人病傷寒。身熱頭痛。予診之曰∶邪在表,此表實證也,當(dāng)汗之以麻黃湯;蛉藛栐弧脗 必虛 寒,有表 景麻黃湯 四逆之類 愈也。嘗 延當(dāng)發(fā)汗
柴胡(二兩,去苗,凈洗) 黃芩(去皮) 人參(去蘆) 甘草(各三分炙) 半夏 (六錢一 字,湯洗七次)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二個,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日三服。若胸中參 合前 加牡蠣 加桂三 有人患傷寒 又汗出滿插A為陰。脈雖沉 愈。仲景稱傷 為陽微結(jié),必 在里。此為半 知非少陰也。 曰∶仲景云∶ 出者,故知非 冷,脈沉緊 至胸而還,矣,故仲景 腎為足少
治太陽陽明合病。(方在前)
有人病傷寒脈浮而長,喘而胸滿,身熱頭痛,腰脊強(qiáng),鼻干不得臥。予曰∶太陽陽明合 病證 麻黃 仲 為 不 合 少 曰陰中之 因中風(fēng)寒 者考之,陽為終之 少陰,少陰而后厥
大黃(一兩,去皮) 濃樸(半兩,去皮,姜汁涂炙) 枳實(二片,去穣,麩炒)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煮至三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初服須更衣者 縑A
有人病傷寒八九日,身熱無汗,時時譫語,時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煩非躁,非寒非 之曰 仲景 難乍易 此夜 非寒非痛 胃中安
又有人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fā)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急,更數(shù)醫(yī)矣,見 之皆 已 便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愈;蛉藛栐弧孟轮}弦者生,此何意也?予曰∶《金匱 湯 陽明 此所以有生也。
又記有人病傷寒下利,身熱神昏多困,譫語不得眠,或者見下利,便以譫語為鄭聲,為陰虛證也。 甚者從用,通因通止。此通因
治項背強(qiáng)。
葛根(一兩) 麻黃(三分,去節(jié)) 桂枝(去皮,不見火) 甘草(炙) 芍藥(各半兩)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覆汗為度。
有人患傷寒無汗惡風(fēng),項既屈而且強(qiáng)。予曰∶項強(qiáng)幾幾,葛根湯證。或人問曰∶何謂幾幾?予曰∶幾幾者,如凡足疾屈而強(qiáng)也。謝復(fù)古謂病患羸弱,須憑幾而起,誤也。蓋仲景論中極有難曉處,如振振欲擗地,心中懊憹,外邪怫郁,郁冒不仁,膈內(nèi)拒痛。如此之類甚多。
熙寧中 守宋迪,因其猶子感傷寒之初,不能辨其病癥,見其煩渴而汗多,以涼藥解治之,因欲 或多 尺部 則渴轉(zhuǎn) 陰散、
治傷寒。如覺傷寒吹著四肢,頭目百骨節(jié)疼痛,急煎此藥服。如人行五里,再進(jìn)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陰毒傷寒,入退陰散半錢同煎;騻傷食,頭昏氣滿,及心疾,服之無有不見效。
麻黃(去節(jié),秤) 陳皮(去白) 大黃(生) 甘草(炙) 干姜(炮) 肉桂(去 粗皮,不見火) 芍藥 附子(炮,去皮臍) 茱萸(揀凈,湯泡十次,焙) 半夏(湯洗七次,各等分)
上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同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 秋
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xì),頭痛腰重。連進(jìn)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散內(nèi)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xì)細(xì)熱呷便止。
川烏(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等分)
上為粗末,炒令轉(zhuǎn)色,放冷再搗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去滓溫服。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jié)疼執(zhí)業(yè)藥師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 毒神效方。
白術(shù) 甘草(炙) 五味子(揀) 石膏(各四兩) 干姜(三兩半,炮)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盞,入鹽少許,同煎至六分,通口服。如冷氣相夾入姜棗煎;蛑侮幎静,入艾少許同煎。
積陰感于下,則微陽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zhuǎn)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 證者 散、
治陰毒瓦斯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惡候并治之。 川烏去皮臍,冷水浸七日后,薄切曝干,紙袋盛。有患者,取碾末一大錢,入鹽一小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壓下陰毒。所往如豬血相似。未已,良久再進(jìn)一服。
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黃末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瘥。
沉困之候。與前漸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 足不 而和
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
予曰∶寒 下利 予 曰 唇口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又云∶緊則為寒。又云∶諸緊為。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云∶假令已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假令下利以胃虛,故令脈緊。
又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寒邪之氣,入人經(jīng)絡(luò)所致,皆虛寒之脈也。其在陽經(jīng)則浮而緊,在陰經(jīng)也
又云∶少陰沉而緊也。 遲數(shù)為定,本孫吳,葬舍律呂而皆
大浮數(shù)動滑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
仲景云∶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陰陽交互最難明,輕重斟量當(dāng)別白。
脈雖有陰陽,須看輕重,以分表里。
輕手脈浮為在表,表實浮而兼有力,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fēng)常淅淅。
傷寒先要辨表里虛實,此四者為急。仲景浮為在表,沉為在里。然表癥有虛有實。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故無汗不惡風(fēng)。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故自汗惡風(fēng)。
重手脈沉為在里,里實脈沉來亦實,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里虛宜審的。
里癥亦有虛實。脈沉而有力者,里實也,故腹?jié)M大便不通。沉而無力者,里虛也,或泄利,或陰癥之類。以上八句,辨表里虛實盡矣。
風(fēng)則虛浮寒牢堅,水停水 必沉潛。動則為痛數(shù)為熱,支飲應(yīng)須脈急弦。太過之脈為可怪,不及之脈亦如然。
仲景云∶風(fēng)則虛浮,寒則牢堅,沉潛水 ,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shù)則熱煩,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
榮衛(wèi)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綱。榮衛(wèi)微時名 卑, 卑相搏損名揚(yáng)。榮衛(wèi)既和名緩 遲,緩遲名沉此最良。九種脈中辨疾癥,長沙之訣妙難量。
仲景云∶寸口衛(wèi)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 ,榮氣弱仲景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脈定知陽氣微?M縈來如蛛絲細(xì),卻是體中陰氣衰。脈如瀉漆之絕者,病患亡血更何疑。
仲景云∶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蛛絲細(xì)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 之絕者,亡血也。陽氣衰!肚Ы稹纷麝帤馑。
陽結(jié)藹藹如車蓋,陰結(jié)循竿亦象之。
仲景云∶藹藹如車蓋者,陽結(jié)也。累累如循竿者,陰結(jié)也。
陽盛則促來一止,陰盛則結(jié)緩而遲。
此謂促結(jié)二脈也。仲景云∶脈來緩時一止名曰結(jié),脈來數(shù)時一止名曰促,陽盛則促。陰 盛則結(jié)。縱橫逆順宜審察,殘賊災(zāi)怪要須知。
仲景云∶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順也 作 脈靜人病內(nèi)虛故,人安脈病曰行尸。
仲景云∶脈病患不病曰行尸,以無主氣,卒仆不知人。人病脈不病名曰內(nèi)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右手氣口當(dāng)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寒邪熾。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緊盛傷于寒,氣口緊盛傷于食。
數(shù)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在里。
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shù)為在腑,遲為在臟。
脈浮而緩風(fēng)傷衛(wèi),浮緊堅澀寒傷榮,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且細(xì)。
仲景云∶脈微不可吐,虛細(xì)不可下。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當(dāng)審記。
孫用和云∶陰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汗。汗下吐三候脈有不可行者,切當(dāng)審之。
陽加于陰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yīng)未。
《素問》云∶陽加于陰謂之汗。
趺陽胃脈定死生。
《仲景論》言趺陽脈者,十有八九。
太溪腎脈為根蒂。
傷寒必診太溪趺陽者,謂人以腎脈胃脈為主。仲景譏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
脈來六至或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浮大晝加病屬陽,沉細(xì)夜加分陰位。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涌泉無入氣。更加懸絕漸無根,命絕天真當(dāng)死矣。
孫用和云∶脈及六至七至以上,浮大晝加病,沉細(xì)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氣消,神氣亂,必懸絕
病患三部脈調(diào)勻,大小浮沉遲數(shù)類,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yīng)有喜。
仲景云∶寸口關(guān)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shù)同等,雖有寒熱不解,此脈已和,為必愈。發(fā)熱惡寒,近似傷寒者,有五種。脈浮而數(shù),其人發(fā)熱而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緊,嘔吐弦,
定喘治久嗽。
雄黃 雌黃 砒霜(等分)
上為粗末,入瓷罐子內(nèi)盛,勿令滿,上以新瓷盞蓋頭,赤石脂水調(diào)泥合縫,候透干以炭火簇罐子,盞內(nèi)盛清水半盞,水耗再添水,自早至晚后住火,經(jīng)宿取出,藥在盞底結(jié)成。取下藥
點擊查看:<<普濟(jì)本事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