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qi deficiency of muscle orbiculus |
拚音 | ROULUNQIXU |
別名 | 中醫(yī):眼瞼下垂,視一為二癥,胞虛如球,西醫(yī):眼肌無力,上瞼下垂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肉輪氣虛證,多由飲食不節(jié),脾氣虛弱,中氣不足,運化失司,上犯胞瞼;或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停,陽氣被遏,不能化濕,漬于胞瞼;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肉輪氣虛證,多由飲食不節(jié),脾氣虛弱,中氣不足,運化失司,上犯胞瞼;或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停,陽氣被遏,不能化濕,漬于胞瞼;或因勞倦過度,虛風所乘,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升降失靈;或因老人年邁病后失調(diào),氣血生化不足,運行無力,皆可出現(xiàn)本證。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上瞼下垂,抬舉無力,可遮擋黑睛,瞻視時需要仰首舉眉,或以手拈起上瞼,上午輕,午后重;或胞虛如球,皮色不變,不疼不癢,按之柔軟,壓之可退,傾復如故。勞累后病情加重:也可出現(xiàn)眼珠轉(zhuǎn)動不靈,或視一物為二物,并有面色不潤,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納呆腹脹,便瀉,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細或沉。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補中益氣,健脾升陽,祛風除濕,養(yǎng)血通絡。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補中益氣湯(或)神效黃芪湯加減:黃芪30克、白術(shù)10克、黨參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當歸10克、蔓荊子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木瓜15克。本方為脾氣虛弱,運化失常,中氣不足之通用方。 (2)六君子湯臺平胃散加減;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厚樸10克、澤瀉10克、木香10克、枳殼10克。本方適用于脾氣虛衰,痰濕阻絡之氣虛者。 (3)助陽活血湯加減:黃芪20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蔓荊子10克、柴胡10克、葛根20克、茯苓10克、木瓜10克、首烏10克、枳實10克。本方適用于脾虛挾風,氣血生化不足者。 (4)溫膽湯合真武湯加減:陳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竹茹10克、附片10克、蒼術(shù)10克、干姜10克、黨參10克、僵蠶6克。本方適用于脾腎陽虛,風痰阻絡之氣虛證。以上方藥水煎取汁300毫升,待微溫,分2次服,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腎陰不足基本方(4)去附片、干姜、蒼術(shù),加枸杞子15克、山藥10克、玉竹10克。脾虛便溏,下利清谷基本方(1)加蔻仁10克、白扁豆10克、吳茱萸10克、雞內(nèi)金10克;失眠心悸多夢加炒棗仁15克、柏子仁10克、合歡花20克、麥冬10克。濕困胸悶頭重基本方(2)加木通6克、橘紅10克、澤瀉10克、藿香10克。 上瞼下垂基本方(1)加白附子10克、絲瓜路15克、全蝎6克。視一為二基本方(3~ 4)加地龍10克、鉤藤20克、天麻10克。飲食不香基本方(2)加炒二芽各10克、萊 菔子10克、扁豆10克。胞虛如球基本方(2)加通草6克、車前草10克、滑石20克; 脾虛肝血不足引起目病者基本方(3)加白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石決明20克。 (二)外治法 1.鮮絲瓜絡、鮮南瓜瓤(去子)等分搗爛,蒸熱后,乘熱敷在胞瞼處,有清熱消腫 之作用。 2.茯苓皮10克、美半夏10克、陳皮10克,水煎沸后,熏洗,每次10~20分鐘,每日數(shù)次,有消腫化瘀之功效。 3.芥菜粉5克,用水調(diào)成糊狀,攤在布上,藥不宜厚,貼敷在太陽穴處,每日2~ 3次,有法風消腫行氣作用。 (三)飲食療法 (1)苡米赤豆粥:苡米3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5克。將苡米、赤豆、大米同煮成粥狀,加入砂糖30克,早晚食之,有健脾利水作用。 (2)茯苓粥:茯苓粉30克、大米30克、大棗(去核)7個,先將大米大棗煮熟后放入茯苓粉,用筷子攪成粥狀,加入冰糖30克,晨起食之,有健脾補氣養(yǎng)血作用。 (3)鯽魚湯:活鯽魚一條重500克(或黑魚),去掉鱗鰓內(nèi)臟,洗凈,白蘿卜500克,切片,水1500毫升,將魚用油兩面煎微黃,放入蘿卜用水同煮至魚湯成白色,加 入少許精鹽,吃魚喝湯。有益氣養(yǎng)血補虛之功。 (4)當歸狗肉湯:當歸20克、狗肉100克、生姜5片,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將狗肉煮爛,喝湯吃肉,有補脾益氣,養(yǎng)陰壯陽作用。 (5)豆?jié){:將黃豆或黑豆用水泡發(fā),研磨成漿,煮開飲之,有生津止渴,益氣健脾 之作用。 施治要點: (一)本證以脾虛,中氣不足為主。常規(guī)應以補脾氣為要。但有因腎陽衰憊,本能與化,水潰胞瞼者;有因病后失調(diào),老年體衰,氣血生化不足者。制方立法因證而擬。脾胃為水谷之海。腎乃益火之源。脾胃之水谷仰賴于腎中之火溫煦氣化,脾胃才有生氣。因此氣虛者除健脾益氣之外,益火之源決不可忽視,臨床證明,脾胃虛弱,水谷難消,補脾益胃不效,而壯命門之火者,則一、二劑即可中的。補腎陽藥方或右歸丸(湯)加減,或真武湯加減。 (二)氣虛之體兼有心氣虛者當補益心氣宜加炙甘草,麥冬,阿膠,炒棗仁;有兼肺氣虛者應養(yǎng)肺益氣加杏仁,黃芪,五味子,馬兜鈴等。 (三)因氣虛導致上胞下垂和視一為二癥者,近年來,臨床報導針灸治療本證之早期有顯著效果,在內(nèi)服藥物同時,不可廢棄這一治療手段。 |
中藥 | |
針灸 | 1.體針:取穴:球后、睛明、絲竹空、魚腰、攢竹、陽白透魚腰、合谷、曲池、光明、三陰交。每次4~5穴,每日1次。 2,皮針:患側(cè)頭部太陽經(jīng)穴區(qū),少陽經(jīng)穴區(qū)線,及眼輪匝肌,自上而下,自內(nèi)而外叩擊,使局部皮膚潮紅即可,每日1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
護理 | 1、本證為氣慮證,其臨床癥狀以上胞水腫為特點,要注意腎臟功能是否正常。 2.氣虛的成因,有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nèi)傷;或病后失調(diào),飲食應要節(jié)制,不能暴飲暴食;應勞逸結(jié)合,過芳則傷脾耗氣,過逸則氣血運行功能低下。房事過度,則耗腎損精,乃為眼疾之大忌。 3.居處、工作環(huán)境應干燥,空氣宜新鮮,不宜受涼。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