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汗后,不可更行
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下后,不可更行
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
上面的條文以“汗出而喘”排除
麻黃湯證、
小青龍湯證,以“無大熱者”排除陽明里熱里實證,可以理解。
但不能理解為什么“不可更行桂枝湯”?與第43條怎樣鑒別呢?請老師們指教!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
厚樸杏子湯主之。(43)
-----------校對古本校評的時候好像對這句有點印象,是宋本的缺漏。
記不準了。
-----------《
傷寒論》中一般在“而”字后面的都是關(guān)鍵內(nèi)容或“主證”。
此方證是內(nèi)熱,是傷寒郁熱轉(zhuǎn)屬陽明的中間過程,所以不能用桂枝湯。
柯韻伯說
麻杏石甘湯是 “
大青龍之變局,
白虎湯之先著”。
也就是說,太陽病有一種情況會轉(zhuǎn)成大青龍證,這是熱主要還郁在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熱已經(jīng)郁而入內(nèi)----犯肺 ------------了,這就是麻杏石甘證。
后世用此方治肺熱咳喘者甚眾,張錫純氏稱凡用此方,石膏“恒為麻黃之十倍”?卵┓壬骶幍牧娼滩闹幸步y(tǒng)計,多數(shù)醫(yī)家用此方石膏都為麻黃的5-10倍。而原方只是2倍,可見此方之“無大熱”只是 暫無大熱而已,其熱漸增,則石膏量即增加。只要表氣未得宣暢、肺氣宣降不利 ,就仍用麻黃。若全然化熱,則不用麻黃,而成白虎湯證了。故知,此是郁熱證,此方宣清并用,可防太陽轉(zhuǎn)入陽明。
即是熱證,且欲轉(zhuǎn)屬陽明,當然不能用桂枝湯。條文中描述不詳,臨床中此方證之熱、喘,明顯要重于桂枝加厚相杏子湯,舌脈伴證亦當不同。寒熱之別應(yīng)不難辨。我等學仲景書多聯(lián)系臨證所見,而不只就文字空作推敲,把每一條都還原出一個形象的病人,這樣會容易理解些。
另,學傷寒論不能象學內(nèi)科學一樣,前面一堆癥狀具足,然后定出所以用某某方藥。傷寒論是仲師集先人之大成,以精簡的語言揭示要領(lǐng),讓我們“見病知源”的。而不是一本中醫(yī)的“醫(yī)囑手冊”。不能只理解成方證、藥證,去對號入座。
-----------從應(yīng)用仲景經(jīng)方的最低境界,即應(yīng)用仲景經(jīng)方的最起碼境界,方證相應(yīng)境界上看:
1、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證的特征是“汗出而喘”,跟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鑒別點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多有氣上沖感和惡風感而沒口干、口渴等表現(xiàn),麻杏石甘湯證卻因內(nèi)熱外蒸有明顯的口干和不怕風吹;
2、從患者整體狀況上看麻杏石甘湯證的人當較壯實且有精神,顏當紅潤,舌干唇紅,脈當浮滑大,汗較多,質(zhì)粘稠,臭味重;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由于營衛(wèi)不和,汗出惡風,病人會色淡白或微紅,舌色淡,人相對比較瘦弱少神,汗也淡薄量少,臭味輕。
3、
小青龍湯也治咳喘其證以惡寒,呼吸道分泌物清稀而量多為要點,都治療痰飲、喘咳,但寒熱懸殊,不難鑒別。
-----------從臟腑辨證上看,麻杏石甘湯治療熱飲痰喘,四藥合用,宣肺平喘,清肺泄熱,奏功當捷。
試從六經(jīng)分析:
1、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意思是素有內(nèi)熱痰飲,外又受邪,乍一看是表現(xiàn)太陽開機不利,但是單單發(fā)汗(開太陽)后,飲熱膠結(jié)不去,汗出而喘,無大熱,是有小熱,非太陽開太過,而是仍有陽明不闔,太陰不開(手太陰肺,不開不宣就咳喘),故有內(nèi)熱有水飲,如此看來不可更行桂枝湯,而用麻開太陽,膏草助陽明闔,共助杏開太陰,自能熱飲俱除。
2、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43)
太陽為何要下,當有
便秘或胸腹脹等疑似陽明腑實證(當是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開闔不利導(dǎo)致的),下后微喘,當還有汗出惡風證,太陽仍開太過,太陰不開,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恢復(fù)太陽的正常的開,手太陰正常的開。
淺見,講出請大家指正,請斑竹看后如怕誤導(dǎo)初學者將之刪掉。
-----------
m.52667788.cn/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