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皮膚科疾病
第一節(jié) 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腫反應。其臨床特點是皮膚出現瘙癢性風團,時隱時現,發(fā)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一、病因病機
本病因先天稟賦不耐,風邪乘虛侵襲所致;或因平素體虛,衛(wèi)表不固,風寒、風熱之邪外襲,客于肌表,致使營衛(wèi)失調而發(fā)。换蛞蝻嬍呈Ч(jié),使胃腸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毛肌腠之間而發(fā);也可因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血虛化燥生風,復感外風之邪而誘發(fā)。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以實證居多,病初多因風熱或風寒束表,或因胃腸濕熱,經久不愈常耗傷氣血,出現血虛風燥。臨床上可根據風疹的色與伴隨癥辨其寒熱。
(二)治療原則
積極尋找并去除病因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本病發(fā)作時多因邪實,治療重在祛邪,病久以血虛為主,以養(yǎng)血和祛風為要。
(三)分證論治
1.風熱犯表
【證候】多發(fā)于夏秋季,發(fā)病急驟,風團色紅,灼熱瘙癢,或伴惡寒、咽喉腫痛;遇熱加重,得冷則減輕,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疏風清熱。
【方藥】消風散飲加減。
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蒼術、苦參、知母、當歸、胡麻仁、生地各10克,石膏30克,木通、甘草各6克。
加減:風團鮮紅灼熱者加丹皮12克、赤芍12克;瘙癢劇烈者加刺蒺藜10克、珍珠母15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皮敏消膠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急性蕁麻疹,療程1周;慢性蕁麻疹,療程2周。
(2)單方驗方
1)麻黃3克,連翹10克,赤小豆10克,白蘚皮10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2)僵蠶12克,蟬蛻6克,苦參6克,姜黃3克,米酒50毫升,蜂蜜15克。將前四味藥共研成細粉,然后用米酒和蜂蜜調服。
(3)針灸治療
體針取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膈俞、大椎。
耳針取穴:肺、腎上腺、枕、神門。
(4)飲食療法
1)芋頭莖煲豬排骨:芋頭莖50克,豬排骨100克,將芋頭莖洗凈切塊,豬排骨洗凈切塊,同放砂鍋中加水適量文火煲熟食,每日 2次。
2)冬瓜芥菜湯:冬瓜200克,芥菜30克,白菜根30克,芫荽5株,水煎,熟時加適量紅糖調勻,即可飲湯服用。
3)醋糖姜湯:醋半碗,紅糖100克,生姜30克,醋、紅糖與切成細絲的生姜同放人砂鍋內煮沸10分鐘,去渣,每服1小杯,加溫水和服,每日2-3次。
2.風寒束表
【證候】多發(fā)于冬春季,風團色白或淡,遇冷或風吹則加劇,得熱則減輕,口不渴,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疏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
【方藥】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3枚,甘草6克,麻黃6克,杏仁6克,白芍9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防風通圣丸(水丸):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2)單方驗方
1)浮萍6克,麻黃3克,地膚子10克,防風4克,皂角刺4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2)荊芥6克,防風6克,蟬衣3克,銀花10克,甘草3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3)針灸治療
針刺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膈俞、風池。耳針取穴:肺、腎上腺、枕、神門。
(4)飲食療法
1)生姜桂枝粥:生姜10片,桂枝3克(研末),粳米50克,紅糖 30克,煮稀粥食,每日1-2次。
2)防風蘇葉豬瘦肉湯:防風15克,蘇葉10克,白蘚皮15克,豬瘦肉30克,生姜5片。將前3味中藥用干凈紗布包裹和豬瘦肉生姜一起煮湯,熟時去藥包裹,飲湯吃豬瘦肉。
3.胃腸濕熱
【證候】風疹塊發(fā)作時伴有脘腹疼痛,腹脹,大便秘結或便溏,神疲納呆,瘙癢劇烈,甚至惡心嘔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通腑泄熱,除濕止癢。
茵陳蒿18克,梔子、大黃、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薄荷、麻黃各6克,白術、梔子、連翹、芒硝各9克,生石膏30克,黃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6克。
加減:有腸道寄生蟲者,加烏梅10克、使君子10克、檳榔10克;大便稀溏者,去大黃、芒硝,加薏苡仁15克;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0克、竹茹15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蕁麻疹丸:口服,一次10克,一日2次。
(2)單方驗方
香樟木、晚蠶砂、徐長卿、敗醬草、核桃葉各30—50克,紫蘇120克。將藥任選一種煎水,乘熱先熏后洗,每日1次。
(3)針灸治療
針刺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膈俞、足三里、天樞、內庭。
耳針取穴:肺、腎上腺、枕、胃、大腸。
(4)飲食療法
葡萄根燉豬蹄:白葡萄60~90克,豬蹄1只。將葡萄根洗凈,和豬蹄一起加水燉服。
4.血虛風燥
【證候】風團色淡紅,反復發(fā)作,遷延數月或數年,午后或夜間發(fā)作加;伴心煩易怒,手足心熱,口干,舌質紅少津,脈沉細。
【治法】養(yǎng)血祛風,潤燥止m.52667788.cn/shouyi/癢。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當歸、白芍藥、川芎、生地黃、炒白蒺藜、防風、荊芥穗各9克,何首烏、黃芪各12克,炙甘草3克,生姜五片。
加減:瘙癢甚者,加首烏15克、刺蒺藜10克;心煩易怒者,加酸棗仁15克、浮小麥10克、夜交藤10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防風通圣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2)單方驗方
1)當歸10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黃芪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烏10克,荊芥9克,防風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2)當歸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僵蠶10個,蟬蛻6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3)針灸治療
針刺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膈俞、太溪。耳針取穴:肺、腎上腺、枕、脾。
(4)飲食療法
1)干荔枝14個,紅糖30克。將荔枝加水適量,煎沸15分鐘,加入糖,喝湯吃荔枝,連用7日。
2)蛇蛻6克,雞蛋2個。先煎蛇蛻,煮沸后打入雞蛋,待雞蛋熟后,吃蛋喝湯。
3)蒜苗30克,雞蛋皮20克。共入鍋中,加水煎煮,熏洗患處,每日1~2次。
三、預防與調護
(一)慎飲食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或可能的誘發(fā)因素,飲食適度,避免食入或吸入可疑致敏物。
(二)適寒溫
注意氣候變化,自我調攝寒溫;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
(三)治他病
治療體內慢性病灶及防治腸道寄生蟲病,糾正內分泌失調。
四、研究進展
(一)治法研究
1. 專法專方治療
王氏應用荊防四物湯(荊芥、防風、當歸、川芎、牡丹皮、梔子、浮萍各10g,生地黃、赤芍、地膚子、白鮮皮、何首烏、胡麻仁各15g)治療風熱型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98.3%〔陜西中醫(yī) 1997,18(10):452〕。朱氏等用活血祛風湯(桃仁、紅花、黨參、白鮮皮各10g,生地黃20g,川芎、赤芍、當歸、土茯苓各15g,地龍、生甘草各9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痊愈率80.0%,總有效率98.7%〔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1997,11(5):294〕。李氏等用加味過敏煎(柴胡、白術、防風、烏梅、苦參、絲瓜絡、五味子、當歸、赤芍各10g,茯苓20g,白鮮皮30g,甘草5g)治療人工性蕁麻疹32例,總有效率93.75%〔中醫(yī)雜志 2000,41(6):328〕。
2. 針灸治療
夏氏用電針配合拔罐治療慢性蕁麻疹并與西藥對照治療,針刺治療:主穴取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風池,若胃痛加中脘,腹瀉加天樞,喘息加膻中,外感風邪加大椎,針刺得氣后,接電針儀,連續(xù)波留針20分鐘出針后在神闕穴拔火罐10分鐘;西藥組:西替利嗪10mg日1次口服,撲爾敏4mg日3次口服,發(fā)作時開始口服,癥狀消失停服。結果針刺治療治愈22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西藥組治愈12例,好轉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3%,兩組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06,20(1):102〕。陳氏等應用薄氏腹針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理想療效,并與西藥對照西替利嗪治療。結果兩組的有效率分別為80.7%和76.7%,療效無顯著性差異(P>0.05)〔中國針灸 2005,25(11):768~770〕。
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席氏等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并與單純西藥治療作對比觀察。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予咪唑斯汀片,每次lOmg,每天1次,口服;雷尼替丁膠囊,每次0.15g,每天2次,口服。治療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治療同對照組,同時予中藥抗敏止癢方內服。處方:黃芪20g,生地黃15g,白術、紫草、牡丹皮、白鮮皮、莪術、徐長卿各lOg,烏梅、五味子、荊芥、防風各9g,蟬蛻8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加減:風盛者加桑葉、蒺藜、僵蠶;熱重者加黃芩;濕重者加茵陳;陰虛者加地骨皮、麥冬;衛(wèi)氣不固者加重黃芪。治療結果:愈顯率治療組為93.1%,對照組為75.0% , 2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l),治療結束3月后隨訪,痊愈病例中治療組復發(fā)率為12.9% (4/31),對照組為70.0% (7/10),2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新中醫(yī) 2006,38(3):55~56〕。
第二節(jié) 銀屑病
銀屑病(psoriasis) ,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酒p為紅斑、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因其皮損厚硬,狀如牛皮,所以又有“牛皮癬”的俗稱;因其鱗屑層層脫落,就象粗的松樹皮,故中醫(yī)學有“松皮癬” 之稱。本病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遺傳傾向;大多數冬季發(fā)病或加重,夏季減輕,數年后與季節(jié)變化關系不明顯。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的“白疕、‘“干癬”、“松皮癬”范疇。
一、病因病機
本病總由營血虧損,血熱內蘊,生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而成。初起多由血分有熱,或濕熱蘊積,復感外邪,致營衛(wèi)不和,氣血失調,郁于肌表而成;病久或因邪郁化火,耗傷陰血,氣血失和,化燥生風,肌膚失養(yǎng);或脈絡阻滯,氣血凝結;此外,飲食不節(jié)、肝腎虧損或沖任失調可導致營血虧虛;治療不當,兼感毒邪,或邪郁日久,燥熱成毒,熱毒入于營血,內侵臟腑,可致氣血兩燔。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初起多由血分有熱,或濕熱蘊積,復感外邪;病久或因邪郁化火,耗傷陰血,氣血失和,化燥生風,肌膚失養(yǎng);或脈絡阻滯,氣血凝結而致。臨床可根據皮疹的各時期辨其血熱、血燥或血瘀,根據伴隨癥狀察其病性的寒熱虛實。
(二)治療原則
以祛邪護正為主,多采用清熱涼血、活血及養(yǎng)血潤燥的治法。
(三) 分證論治
1.血熱內蘊
【證候】多見于進行期。皮疹不斷增多,疹色掀紅,鱗屑較多,瘙癢明顯;伴有怕熱,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干燥;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或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消斑。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
水牛角30g,赤芍藥、丹皮各12g、生槐花、生地各20g、白茅根、雞血藤各30克,石膏30g、紫草15克、牛蒡子、蟬蛻、苦參各10g。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抗銀片:口服,每次 3片 ,日服 3次 ,溫開水送服。
(2)單方驗方
1)槐花炒黃后研粉,每日2次,每次3克,飯后溫開水吞服。
2)茶樹根60克切片,加水濃煎,每日3次空腹服,服藥至痊愈為止。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百會、陰陵泉。
(4)外治法
苦參、麥冬、桃葉各200g,加水5000ml,煮沸30分鐘。適溫洗浴。禁用于
急性期。
(5)飲食療法
茅根藕片:鮮白茅根20克加水400毫升煮沸15~20分鐘,去白茅根,入鮮藕300克(切片)煮3~5分鐘,起鍋后涼水浸5~10分鐘,入冰糖15克(研細)拌勻服。
2.血虛風燥
【證候】多見于該病靜止期,病程較長,病情穩(wěn)定,無新疹出現,皮疹不再擴大,也不見消退,疹色淡紅,呈錢幣狀或融合成片,浸潤、脫屑,皮膚干燥、瘙癢,可伴有頭昏眼花,面色無華,舌紅少苔,脈細。
【治法】養(yǎng)血祛風潤燥。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當歸、白芍藥、川芎、生地黃、炒白蒺藜、防風各12g,何首烏、蜂房、天冬、麥冬、白鮮皮各15克、炙甘草6g。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昆明山海棠片:口服,每次2片 ,日服 3次。
(2)單方驗方
生地黃搗汁頓服,日一次。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風池、太沖。
(4)外治法
小面積皮損用牛皮癬膏或膚疾寧外貼。
(5)飲食療法
地黃馬齒莧粥:粳米100克煮粥,將熟時用鮮生地、馬齒莧各30克榨汁,淋于粥中,再入白糖15克攪勻。佐膳,隨量食。
3.瘀滯肌膚
【證候】多見于靜止期或退行期;颊卟∏榉(wěn)定,鱗屑斑基底暗紅,鱗屑較厚,甚者為蠣殼狀,肌膚甲錯,自覺瘙癢,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多年,經久不愈,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養(yǎng)血潤燥。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各10g,熟地15g,雞血藤30g。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雷公藤苷片:口服,每次 3片 ,日服 3次。
(2)單方驗方
槐花炒黃后研粉,每日2次,每次3克,飯后溫開水吞服。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阿是穴。
(4)外治法
(5)飲食療法
地黃丹皮粥:生地、丹皮各15g,扁豆花10g,大米50g。將生地、丹皮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扁豆花,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劑。
4.濕熱蘊結
【證候】多見于膿皰型銀屑病。好發(fā)于皺襞部位(腋窩、腹股溝),浸漬糜爛,或掌趾部有膿皰,陰雨季節(jié)加重;伴胸悶納呆,神疲乏力,肢沉,或帶下增多、色黃;舌苔薄黃膩,脈濡滑。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萆薢滲濕湯加減。
萆薢15克,薏苡仁20克,黃柏10克,土茯苓30克,牡丹皮12克,澤瀉12克,滑石15克,通草3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復方青黛丸:口服,每次0.5~1包,每日2~3次。
(2)單方驗方
烏梅2500克水煎去核,濃縮成膏,內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水分、陰陵泉。
(4)外治法
石榴皮500克炒炭研末,加麻油150克,調成稀糊狀,用時搖勻,用毛筆蘸藥均勻外搽患處,日2次。
(5)飲食療法
1)老茶樹根茶:老茶樹根30~60克切片,加水煎濃。2~3次/日,空腹服。
2)生槐花粥:生槐花、土茯苓各30克入鍋,加適量水煎20~30分鐘,棄渣取汁,入粳米60克煮粥,加紅糖適量調勻。服1次/日,7~10日/療程。
5.風濕寒痹
【證候】多見于關節(jié)型銀屑病。皮疹紅斑不鮮,鱗屑色白而厚,抓之易脫;伴關節(jié)腫痛,活動受限,甚至僵硬畸形;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15g,桑寄生20g,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黨參各15g,甘草6g,當歸、白芍、熟地黃各20g。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雷公藤苷片:口服,每次 3片 ,日服 3次。
(2)單方驗方
蛇蛻一具,燒灰,溫酒服之。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阿是穴、陽陵泉。
(4)外治法
楮桃葉250克,側柏葉250克,加水5000ml,煮沸20分鐘后,放入澡盆內,晾至稍溫不燙手時浸浴,隔日一次。
(5)飲食療法
1)二藤烏蛇湯:雞血藤、首烏藤各30g,烏梢蛇1條,調料適量。將二藥布包;烏蛇去皮、頭、雜、洗凈、切段、同置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烏蛇熟后,去藥包、放食鹽、味精等調味服食。
2)當歸羊肉湯:當歸9克、仙茅18克、菟絲子(布包)15克加適量水煎30分鐘,棄渣取藥汁。將切碎羊肉60克放藥汁里燉湯,食時可加調味品。
6.火毒熾盛
【證候】多見于紅皮病型銀屑病。全身彌漫性潮紅,皮膚灼熱,大量片狀脫屑;伴壯熱,口渴,便干,溲黃,心煩;舌紅絳,苔薄或無苔,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養(yǎng)陰。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10g,生地、金銀花各20g、野菊花15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5g,赤芍藥、丹皮各12g。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復方青黛丸:口服,每次0.5~1包,每日2~3次。
(2)單方驗方
取干蟾蜍燒灰末,以豬脂調和外涂。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百會、十宣。
(4)外治法
枯礬藥。嚎莸\120g,野菊花250g,側柏葉250g,花椒120g,芒硝500g,煎水淋浴或泡洗
(5)飲食療法
1)芹菜燉豆腐:芹菜20克切碎,與豆腐30克共燉熟,加精鹽調味。作菜食,1劑/日,連用2個月。
2)赤小豆茅根牛角粥:赤小豆、大米各 50g,鮮茅根、水牛角各l00g,紅糖適量。將茅根、牛角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加大米、赤豆煮粥,每日l劑。
三、預防與調護
(一)暢情志
解除思想負擔,保持樂觀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二)慎用藥
避免物理、化學和藥物性刺激,防止外傷和濫用藥物。應用對血液或肝腎功能有影響的藥物時,要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
(三)調飲食
忌食辛辣炙,戒煙酒,少食脂肪肉類,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四、研究進展
(一)治法研究
1. 專法專方治療
張氏用九味消銀散治療銀屑病120例,療效較好。取白花蛇、烏梢蛇各60g,三七粉、苦參各50g,白鮮皮、土槿皮、赤芍、丹參、當歸各30g,研末裝入0.3 g膠囊備用。1~3日,1粒/日;4~6日,每次1粒,每日2次;7~10日,每次1粒,1日3次;此后每次2粒,1日3次,均飯后服,20日為1療程,治療1~4個療程。結果痊愈89例,有效2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4%〔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4,13(3):38〕。王氏用本品(青黛12g,鍛蛤粉、鍛石膏各30g,黃柏末、輕粉各15g,共研細末)適量,用香油、茶水各半調成糊狀均勻涂敷于皮損部位,外裹塑料布,1日2次。治療銀屑病51例。結果:臨床治愈42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1%〔四川中醫(yī)1994,12(10):48〕。
2. 針灸治療
周氏采用穴位埋線治療銀屑病12例,總有效率為100%。埋線穴位:主穴為曲池(雙)、血海(雙)、足三里(雙),有時配大椎、肺俞、三陰交等。每次選4~6穴〔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5,2:17〕。張氏以維生素B1及維生素B12射液配伍注射治療銀屑病,主穴為肺俞、合谷、大椎、膈俞、脾俞、足二里,配穴為百會、率谷、風池、外關、曲池、腎俞、肝俞、血海、三陰交,10次為1個療程。經3~4個療程治療后痊愈39例,無效9例〔山東中醫(yī)雜志 1998,17(9):410〕。
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趙氏等對比觀察復方丹參注射液、山茛菪堿及川芎嗪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銀屑病的療效。結果顯示三種藥物治療尋常性銀屑病均有效,其中山茛菪堿及川芎嗪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效果較好,尤其對靜止期療效顯著優(yōu)于進行期,錢幣狀、圖狀療效顯著優(yōu)于滴狀。山茛菪堿及川芎嗪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可作為銀屑病的治療方法之一,尤其適用于靜止期并伴有錢幣狀、圖狀皮損的銀屑病,對進行期銀屑病應慎用〔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1,34(12):69〕。楊氏等采用口服雷公藤(含甲素33mg)2 片每日3次、紅霉素0.25g,每日4次和甘草甜素150mg每日3次聯合治療尋常性銀屑病,并與相同劑量的紅霉素與甘草甜素聯合、雷公藤與紅霉素聯合對照。結果:三藥聯合組的總有效率為71.4%, 紅霉素與甘草甜素聯合組為50.0%, 雷公藤與紅霉素聯合組為52.0%, 以三藥聯合療效最佳,尤其對病程短的滴狀銀屑病更為有效〔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0,14(8):168~169〕。
第三節(jié) 濕 疹
濕疹(eczema)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和表皮炎癥。病因復雜,一般認為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臨床上瘙癢劇烈,急性期者,以丘皰疹為主;慢性期者,以苔蘚樣變?yōu)橹。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fā)性等特點。
中醫(yī)統稱本病為“濕瘡”。
一、病因病機
濕瘡的發(fā)生是因稟賦不耐,風、濕、熱邪阻于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常因飲食失節(jié),嗜酒或過食辛辣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jié)駸醿忍N,復外感風濕熱邪,兩邪相搏.阻于腠理,浸yin肌膚而發(fā)病;亞急性多與素體虛弱,脾虛不運,濕邪留戀,肌膚失養(yǎng)為主;慢性者因濕熱蘊久,病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濡養(yǎng)而成。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多因素體不耐,風、濕、熱蘊于肌膚所致。臨床治療可根據皮損分布、顏色、性質的不同特點辨證,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屬陽;屈面、腹部屬陰;頭面、上肢及軀干上部的多屬風;下肢及陰部的多屬濕。同時結合舌、脈的變化加以全面分析。
(二)治療原則
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應清濕熱、瀉火毒、調理脾肺以治其本,祛風邪、開腠理、透肌表、止癢以治其標;慢性濕疹宜養(yǎng)血祛風,潤燥止癢,并配合活血化瘀之法,可收熱清濕化、絡暢結開之效。
(三)分證論治
1.濕熱浸yin
【證候】發(fā)病急,皮損潮紅灼熱,丘疹及丘皰疹分布密集,搔癢無休,抓破滲液淋漓;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質紅,苔薄或黃,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9克,黃芩9克,梔子9克,澤瀉9克,當歸10克,丹皮15g,生地黃15克,柴胡9克,生甘草6克,車前子12克。
加減:發(fā)于上部者,加桑葉10克、野菊花15克、蟬蛻10克;發(fā)于中部者,重用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發(fā)于下部者,重用車前子15克、澤瀉15克;伴有青筋暴露者,加澤蘭10克、赤芍10克、川牛膝15克;瘙癢甚者,加白鮮皮15克、地膚子15克、徐長卿10克;焮紅熱盛者,重用生地30克、加赤芍15克、丹皮15克;便溏者,加淮山藥30克、焦扁豆15克;大便結燥加生大黃10g(后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穿心蓮片:口服,每次 5片 ,日服 3次 ,溫開水送服。如若濕疹有分泌物滲出 ,可將藥片研末后撒于患處 ,日 1-2次。
(2)單方驗方
1)黃芩30克,梔子30克,車前子20克,五倍子20克,蛇床子20克,煎水外洗患處。
2)苦參30克,白鮮皮30克,野菊花20克,雄黃15克,明礬15克,煎水外洗患處。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水分、陰陵泉。
(4)外治法
用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溫洗以清熱止癢。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
(5)飲食療法
1)綠豆苡米海帶湯:綠豆凹克,苡米30克,海帶2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服。每日1-2次。
2)白菜根湯:白菜根200克,銀花20克,紫背浮萍20克,土茯苓 20克,水煎,加適量紅糖調服,每日1-2次。
3)白菜蘿卜湯:新鮮白菜100克,胡蘿卜100克,蜂蜜20毫升。將白菜、胡蘿卜洗凈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開水后加菜,煮5分鐘即可食用,飲湯時加入蜂蜜,每日2次。
2.脾虛濕蘊
【證候】發(fā)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后糜爛滲液,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黨參15克,茯苓10克,白術15克,山藥30克,炙甘草6克,扁豆10克,蓮子肉15克,薏苡仁15克,桔梗6克,砂仁6克(后下),木通10克。
加減:若滲液過多,加滑石15克、苦參10克;瘙癢劇烈加地膚子15克、白鮮皮15克、蟬衣10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五苓片:口服,每次 6片 ,日服 3次 ,溫開水送服。
(2)單方驗方
1)苦參30克,金銀花30克,地榆20克,黃芪20克,大楓子20克,煎水外洗患處。
2)荊芥30克,防風30克,細辛20克,白芷20克,薄荷15克,煎水外洗患處。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脾俞、胃俞。
(4)外治法
(5)飲食療法
1) 赤豆苡仁湯:赤小豆、苡仁各30克,煮熟爛,加糖適量,日服2次,小兒可減量或僅吃湯,可吃一段時間。
2) 苡仁荸薺湯:生苡仁5克,荸薺10枚去皮切片,加水煮服,每日1次,連服 10天。
3.血虛風燥證
【證候】常是慢性濕瘡,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烈瘙癢,或皮損粗糙肥厚、苔蘚樣變、血痂、脫屑;伴口干不欲飲,頭昏乏力,腹脹;舌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養(yǎng)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藥】四物消風飲加減。
當歸、白芍藥、川芎、黃芪、炒白蒺藜、何首烏、防風、荊芥穗各12克,生地黃20克、炙甘草6克。
加減:瘙癢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25克、牡蠣25克、棗仁10克、夜交藤15克;皮損粗糙肥厚者,加丹參10克、益母草15克、雞血藤15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1)丹參酮膠囊:口服,每次 4粒 ,每日 3次 ,溫開水送服。
2)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將膏涂于患處 ,每日 m.52667788.cn1- 2次 ,至癥狀消失時止。
(2)單方驗方
1)艾葉30克,花椒30克,地膚子20克,白鮮皮20克,煎水外洗患處。
2)白芍30克,黃芩30克,蟬蛻30克,生地20克,蛇床子20克,煎水外洗患處。
(3)針灸治療
針刺多取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太溪、太沖、風池。
(4)外治法
選用青黛膏、5%硫黃軟膏、2%冰片等外搽。
(5)飲食療法
1)芹菜湯:芹菜250克,煎湯,吃菜飲湯,連續(xù)服用。
2)蒼耳子防風紅糖煎:蒼耳子60克,防風60克,紅糖25克。將蒼耳子、防風加水濃煎熬膏,加紅糖,每次二湯匙,開水沖服。
三、預防與調護
(一)慎飲食
應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和雞、鴨、牛、羊肉等食物。
(二)治原發(fā)病
治療全身性疾病,發(fā)現病灶應及時積極清除。
四、研究進展
(一)治法研究
1. 專法專方治療
熊氏以涼血清熱除濕湯(生地、白茅根、馬齒莧、生石膏、車前草、六一散各30 g,丹皮、大青葉、黃芩、苦參、徐長卿各15g)內服,并用部分煎液冷敷治療急性濕疹60例,濕盛加澤瀉、木通、茵陳,發(fā)于上肢加姜黃,下肢加牛膝、木瓜,總有效率為96.7%,痊愈時間5~20 d〔江西中醫(yī)藥 2002,33 (1): 25〕。王氏以祛風止癢湯(秦艽、炒黃柏各15g,白鮮皮、地膚子、干地黃、威靈仙各12g,槐花、蒼耳子、陳皮、甘草、苦參各9g)加減治療45例慢性濕疹,熱盛者加龍膽草9g、黃芩12 g,濕盛者加癔苡仁、炒白術各15g,每日1劑,外用青黛散調麻油外敷,3次/d,結果治愈57.8%,顯效24.4%〔黑龍江中醫(yī)藥 2000 (2): 27〕。
2. 針灸治療
黃氏等采用火針治療慢性濕疹,與派瑞松進行對照。治療方法:治療組用火針,首先在局限性皮損周圍用碘伏消毒,用0.5cm粗的盤龍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通紅或發(fā)白,迅速刺入皮損,深度以不超過皮損基底,間隔1cm左右進行圍刺,針完再次消毒,24小時禁沾水,然后取背部腧穴雙側肺腧、脾腧速刺1次,深度不超過1cm,隔2天治療一次,治療3周評定療效;對照組使用派瑞松外涂患處,每日2次,治療3周。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1)〔四川中醫(yī) 2004,22(12):86~87〕。
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汪氏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72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進行了隨機對照觀察。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賽庚啶2mg,每日2次,外用明定康乳膏,每日3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銀紫消疹湯:金銀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梔子10g,黃柏12g,蒼術12g,薏苡仁20g,懷牛膝12g,牡丹皮12g,白鮮皮30g,地膚子12g,土茯苓10g,每日1劑,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 〔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2):30〕。王氏等用益氣利濕湯(黃芪50g,白芍20g,黨參20g,甘草15g,茯苓20 g,銀柴胡15g,蟬蛻20g,白鮮皮20g,黃柏15g,陳皮15g)內服,配合外用皮康王軟膏治療112例慢性濕疹,痊愈88例,總有效率達到95.5%〔黑龍江醫(yī)藥科學 1999, 22 (2):76〕。
(二)用藥研究
甘草中含有甘草新木質素、甘草西定以及一種非甘草次酸的甙元糖蛋白,具有抗過敏、非特異免疫增強以及類似鹽皮質激素去氧皮質酮的作用。臨床上甘草制劑對多種皮膚炎癥和皮膚過敏性疾患有一定療效,如蕁麻疹、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等〔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6,37(1):115~119〕。
第四節(jié) 痤瘡
痤瘡(acne)又稱青年痤瘡,是一種由多因素導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發(fā)于青春期男女,好發(fā)于顏面、前胸、后背等處,常伴有皮脂溢出,主要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等多種類型的皮疹為特征。
中醫(yī)學稱本病為“粉刺”或“肺風粉刺”。
一、病因病機
本病因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fā);或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濕化熱,上蒸顏面而致;或肺胃積熱,久蘊不解,化濕生痰,痰濕凝結,致使粟疹、結節(jié)日漸擴大,結成囊腫。
二、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多見于青少年,以實證居多,多從風、熱、濕、痰論治。臨床根據皮疹的特點及伴隨癥進行辨證。
(二)治療原則
疏風清熱,化痰除濕為主,活血散結為輔。
(三)分證論治
1.肺經風熱
【證候】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清肺散風。
枇杷葉10克,黃芩10克,桑白皮10克,黃柏10克,生地30克,生石膏30克。
加減:熱盛者,加魚腥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脾胃濕熱者,加生苡仁15克、苦參10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5克(后下)、當歸10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金花消痤丸:口服,成人1次4克,1日3次。
(2)單方驗方
1)新鮮蘆薈60克搗爛取汁,涂擦患處,1日2-3次,10日為1療程。適用初發(fā)期。
2)外搽方:白芷、枯礬、輕粉各10克,白附子7克,僵蠶5克,共研末,調入珍珠粉搽擦患處。
3)果菜防痤汁:取苦瓜、黃瓜、芹菜、梨、橙、菠蘿各適量。將苦瓜去籽,菠蘿去皮,切塊;將黃瓜、芹菜、梨、橙及苦瓜、菠蘿同攪汁,調入蜂蜜飲服。每日1~2次。具有清熱解毒、殺菌功效。
(3)針灸治療(見第九章)
(4)飲食療法
1)枇杷葉膏:將鮮枇杷葉(洗凈去毛)1000克,加水8000ml,煎煮 3小時后過濾去渣,再濃縮成膏,兌入蜂蜜適量混勻,貯存?zhèn)溆。每次服?0克~15克,每日2次。功效清解肺熱,化痰止咳。適用于痤瘡、酒糟鼻等。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類。
2)雪梨芹菜汁:芹菜100克,西紅柿1個,雪梨150克,檸檬半個。洗凈后同放入果汁機中攪汁,飲用,每日1次。
2.濕熱蘊結
【證候】顏面、胸背部皮膚油膩,皮損紅腫疼痛,或有膿皰;口臭,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除濕。
【方藥】茵陳蒿湯加減。
茵陳18克,梔子9克,大黃6克。
加減:膿皰多者,加蒲公英25克、紫花地丁25克、金銀花15克;沖任不調者,加益母草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當歸苦參丸:口服,成人1次1丸,1日2次。
(2)單方驗方
1)在絲瓜藤生長旺盛時期,在離地1米以上處,將莖剪斷,把根部切斷部分插入瓶中間(勿著瓶底),以膠布護住瓶口,放置一晝夜,藤莖中有清汁滴出,即可得絲瓜水,涂擦患處。
2)大黃、硫磺等份,共研末調入甘草汁搽患處。
(3)針灸治療(見第九章)
(4)飲食療法
1)果菜綠豆飲:取小白菜、芹菜、苦瓜、柿椒、檸檬、蘋果、綠豆各適量。先將綠豆煮30 分鐘,濾其汁;將小白菜、芹菜、苦瓜、柿椒、蘋果分別洗凈切段或塊,攪汁,調入綠豆汁,滴入檸檬汁,加蜂蜜調味飲用。每日1~2次。
2)海帶綠豆湯:海帶、綠豆各15克,甜杏仁9克,玫瑰花6克,紅糖適量。將玫瑰花用布包好,與各藥同煮后,去玫瑰花,加紅糖食用。每日 1劑,連用30日。
3.痰濕凝結
【證候】 皮損結成囊腫,或有納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脈滑。
【治法】 健脾,化痰,滲濕。
【方藥】 海藻玉壺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海藻15克,陳皮10克,浙貝母10克,連翹15克,昆布10克,半夏10克,川芎12克,當歸10克,甘草6克,黨參12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扁豆15克,薏苡仁30克。
加減:結節(jié)、囊腫多者,加夏枯草15克、牡蠣30克;病程長,加丹參1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其他療法】
(1)中成藥
清熱暗瘡丸:口服,成人1次2-4丸,1日3次,連續(xù)14日為1療程;片劑1次2-4片,1日3次。
(2)單方驗方
1)外搽方(見前)。
2)丹參30-60克,生地30克,甘草30克,土大黃30克,川軍3-15克,水煎服。
(3)針灸治療(見第九章)
(4)外治法
1)皮疹較多,可用顛倒散茶調涂患處,每日2次,或每晚涂1次,次晨洗去。
2)膿腫、囊腫、結節(jié)較甚者,可外敷金黃膏,每日2次。
(5)飲食療法
1)海藻薏苡仁粥:海藻、昆布、甜杏仁各9克,薏苡仁30克。將海藻、昆布、甜杏仁加水適量煎煮,棄渣取汁液,再與薏苡仁煮粥食用,每日 1次,3周為1個療程。功效活血化瘀,消炎軟堅,適用于痤瘡。
2)山楂桃仁粥:山楂、桃仁各9克,荷葉半張,粳米60克。先將前三味煮湯,去渣后入粳米煮成粥。每日1劑,連用30日。適用于痰淤凝結者所致的痤瘡。
3)醋姜木瓜:陳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將3味共放入沙鍋中煎煮,待醋煮干時,取出木瓜、生姜食之。每日1劑,早晚2次吃完。連用7日。對脾胃痰濕所致的痤瘡有效。
三、預防與調護
(一)常清潔
經常用溫水、硫黃香皂洗臉,不要濫用化妝品,有些化妝品會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積而形成粉刺。
(二)勿擠壓
禁止用手擠壓粉刺,以免炎癥擴散加重皮損。
(三)慎飲食
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膩之類食物,如辣椒、酒類、牛肉、蝦類;少食油膩、甜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四、研究進展
(一)治法研究
1. 專法專方治療
劉氏等采用貝甲湯(散)治療痤瘡患者88例,藥物組成:浙貝母20g,穿山甲1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連翹20g,菊花30g,丹參2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20g,生牡蠣30g,瓜蔞20g。便秘者加大黃;血熱明顯者加牡丹皮、槐花。結果總有效率為90.91%〔天津中醫(yī)藥 2004,21(6):458〕。吳氏用痤瘡Ⅰ號治療并設西藥對照。治療組口服痤瘡Ⅰ號(枇杷葉15g,元參30g,桑白皮15g,浙貝母15g,黃芩15g,黃柏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0,外用本院自制復方硫磺洗劑,每日3次。對照組用四環(huán)素0.5g/次,安體舒通20mg/次,維生素B6 20mg/次,外用同治療組。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07%,對照組總有效率70.27%(P<0.05)〔皮膚病與性病2004,26(3):17~18〕。
2. 針灸治療
魏氏等用散刺法于患者面部局部取穴,在粉刺、結節(jié)、膿皰等處下緣取之。治療120例,結果有效率為100%〔中國針灸 2002,22(8):517〕。陳氏用自血療法治療痤瘡80例,取雙側肺俞、足三里穴。抽取患者肘靜脈血4ml后,分別刺入上述穴內。每穴注入自血 1ml,3天1 次。結果治愈72 例,顯效 6例,無效 6 例?傆行97.5%〔江蘇中醫(yī)藥 2004,25(5):57〕。
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任氏采用中西結合治療痤瘡,并與單獨應用中藥或西藥治療對照,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中藥組內服中藥湯劑,基本方:牡丹皮10g,桑白皮12g,黃芩12g,金銀花12g,赤芍10g,連翹12g,紫花地丁12g,梔子12g,重樓12g,防風10g,川牛膝10g,甘草6g;西藥組口服美滿霉素片,每次0.25g,每天2次。甲硝唑片,每次0.2g,每日3次。維生素B6,每次20mg,每日2次;;中西醫(yī)結合組;以上2組治療藥物合用藥物、劑量、用法。治療結果西藥組治愈13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6例,有效率為80%;中藥組治愈21例,顯效9例,有效7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82.22%;中西藥結合組治愈115例,顯效40例,有效20例,無效10例,有效率為94.59%〔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06,27(1):7~8〕。李氏用中西醫(yī)及皮膚美容結合治療痤瘡35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中藥以枇杷清肺飲為基本方加減,方為枇杷葉 10g、桑白皮10g、黃芩10g、生地15g、梔子10g、野菊花10g、苦參10g、生石膏30g、玄參 10g。結果痊愈220 例,占88%;好轉29例,占11.6%;未愈1例,占0.4%:總有效率99.6%〔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05,5(6):58〕。
(二)用藥研究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療感染性疾病與青霉素鈉對照,證實了白花蛇舌草的清熱解毒,利濕消痛的功效。通過動物實驗闡明,其具有抗炎功效,是外因通過內因,動員機體的防御機制,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生,加強吞噬細胞的功能,促進抗體形成,同時刺激嗜銀物質傾向致密而轉變,達到消炎目的〔藥學學報,1966,13(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