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qi deficiency of gallbaladder |
拚音 | DANQIXU |
別名 | 中醫(yī):驚悸,不寐,癲狂,郁證,西醫(yī):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貧血,癲癇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多由七情內傷,或氣虛累及膽腑,致膽氣虛怯,決斷失司而成。屬虛證。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多由七情內傷,或氣虛累及膽腑,致膽氣虛怯,決斷失司而成。屬虛證。其病位在膽腑,往往涉及心、肝二臟。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膽怯,怔忡,常易驚恐,遇事不決,夜寐不安,多夢,氣短乏力,或伴頭目眩暈,視物模糊。舌質淡紅,脈弦細。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安神定志丸:人參10克(另燉)、茯苓15克、茯神15克、遠志12克、 石菖蒲15克、龍齒15克。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溫,分2~3次服用,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若驚悸,頭暈欲嘔,煩躁多痰,乃痰熱上擾所致,上方加半夏10克;竹茹15克以清熱化痰。失眠嚴重者,加夜交藤30克、合歡10克、酸棗仁15克。惡夢怪夢頻多音,加磁石40克(先煎)、生龍牡各40克(先煎)。情志不遂,肝膽氣郁,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郁金12克。全身乏力者,加黃芪l5克、甘草10克。若膽胃失和,飲食停滯者,加服保和丸3~6克,每日2~3次。暖氣頻頻,胸脘不暢者,加旋復花l5克(布包)、代赭石25克(先煎)。 (二)外敷藥物 1.南星、川芎各半共為末,同黃蠟融化敷于手足心。用于驚悸、怔仲。 2.地黃汁涂胸口,每日數次。用于老年氣血虛煩躁。 3.溫膽湯浸青布炙干,熱熨兩眼,用于膽虛不寐證。 4.黃連15克,煎湯入阿膠10克,化開貼敷丁胸部。用于心煩不眠。 (三)飲食療法 (1)豬心100克洗凈,放鍋內,入蔥、姜、豆豉、醬油、黃酒適量、朱砂3克,加水小火煨燉,熟爛后,收汁,待冷,改刀切成薄片,放平盤內,可作冷葷菜食用。本方具有寧心安神之功,用于心悸,憂煩。 (2)黑芝麻25克搗碎,粳米隨食而定,淘凈,加水適量煮成粥,經常佐餐食用、用 于年老體衰,眩暈驚悸病人。 (3)小紅棗20枚洗凈,用水泡發(fā),煎煮20分鐘,再加洗凈的蔥白(連須)7顆,繼 續(xù)以小火煎煮10分鐘,吃棗喝湯。用于神經衰弱,病后體虛,煩悶失眠健忘等。 (4)豬蹄2個、豬心1個、鮮地榆30克,共煮爛,去藥渣,吃肉飲湯,連服1周, 用于癲癇。 施治要點: (一)本證因膽氣虛致決斷無權,表現(xiàn)為遇事易驚,猶豫不決,神不守舍等虛怯癥 狀,治療上不可一味安神鎮(zhèn)驚,必以益氣壯膽為主。膽氣充實而主決斷,則神自安而驚自鎮(zhèn)。 (二)膽主決斷,心主神明,決斷無權神明亦亂,故膽氣虛往往涉及心神,而出現(xiàn)心悸、怔忡等證。治療時必輔以養(yǎng)心安神之品,如茯神、遠志之屬。 (三)本證多因情志不舒造成,必須注重精神治療,消除患者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在治療中有其重要作用。 |
中藥 | |
針灸 | 1.針刺:取穴神門、內關、三陰交、期門、日月、膽俞、心俞,大陵、丘墟、豐隆等。每次選3~4穴,每日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15~30分鐘。 2.艾灸:灸內關、三陰交、神門、百合每次10~16分鐘,每日2次。 3.耳針:取心、神門、膽、皮質下、胸區(qū)、交感,每次2~3穴,留針20分鐘。 |
推拿按摩 | 揉按印堂、膽空、睛明、人中、迎香等穴,每穴揉按2~3分鐘,每日2次。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1.本證多與精神因素有關,要注意病人的情志護理,解除煩惱,避免情緒緊張,注意調養(yǎng),做到起居有常。 2.適當進行氣功,太極拳,體育鍛煉。 3.保持病室內外的安靜,病室內要空氣新鮮,溫度適宜,特別要注意避免各種噪 音及其他刺激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